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大方专利>正文

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4821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3:13
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涉及起重机承重梁结构,设有下前横梁杆、下后横梁杆、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之间以及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之间各设有至少五根上下支撑杆;由中央部至两端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前横梁杆的两端间以及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后横梁杆的两端间分别设有V字形斜撑V字形斜撑端部与相邻横梁杆间的设有斜梁支撑杆;前横梁杆与后横梁杆间设有前后连杆。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质量小,便于生产、安装,耗材少、成本低等优点。

A crane truss type load-bearing beam

A crane truss type load-bearing beam, involving a crane bearing beam structure, is provided with a lower front cross beam bar, a lower rear cross beam rod, a front cross beam bar and a rear cross beam bar.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upper and lower support poles between the lower front cross beam bar and the upper front cross beam and between the lower rear cross beam and the upper and rear beams;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two end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upporting rods i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upper beam bar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lower beam bar,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upper and rear beams and the ends of the rear cross beam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the V diagonal bracing end of the V shaped braces and the adjacent beam rods, and the front and back beams and the rear cross beams have a front and back connecting rod.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quality, convenient production, installation, less material consumption and low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承重梁结构,详细讲是一种质量小,便于生产、安装,耗材少、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
技术介绍
我们知道,桥式起重机是置于车间、仓库和料场上空吊运物料的设备,广泛用于各个工程领域。对于矿山用桥式起重机这类承载量非常大的起重装置,其承重梁主要为板式箱体结构,如图1所示,板式箱体承重梁由大型钢板焊接形成箱体面,并在箱体面内部截面横置加强钢板;板式箱体承重梁横置于两个承重梁支架上,形成起重机支架。这种结构的起重机承重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但是往往质量过大,在生产、安装时势必会因此而增加施工难度,耗材多、成本高。在两板交接之间经常会因为截面突变而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局部安全系数过低,因此可能发生局部失效破坏,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质量小,便于生产、安装,耗材少、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空间大,方便建立人行通道或加装其他附件。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承重梁支架上部固定设有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上方设有左右水平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前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前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前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前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后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后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后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后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前横梁杆的两端间以及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后横梁杆的两端间分别设有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V字形斜撑和后V字形斜撑,前V字形斜撑与前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后V字形斜撑与后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自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前上下支撑杆与前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前斜撑点,前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前上下支撑杆与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间的相交处分别设有斜梁支撑杆;自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后上下支撑杆与后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后斜撑点,后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后上下支撑杆与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间的相交处分别设有斜梁支撑杆;前上下支撑杆和下前横梁杆相交处设有与后上下支撑杆和下后横梁杆相交处连接的下前后连杆,前上下支撑杆和上前横梁杆相交处设有与后上下支撑杆和上后横梁杆相交处连接的上前后连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呈V字形,下前横梁杆距上前横梁杆的距离和下后横梁杆距上后横梁杆的距离其中L为承重梁(上前横梁杆或上后横梁杆)的长度,F为承重梁正中间(最大承)受力,x为距承重梁正中间的距离,σ为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内应力,s为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截面面积。下前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距上前横梁杆距离最大,下前横梁杆的两端距上前横梁杆的距离最小;下后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距上后横梁杆距离最大,下后横梁杆的两端距上后横梁杆的距离最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与中间的上下支撑杆相邻的左右两个上下支撑杆为第1个上下支撑杆,依次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为第2个上下支撑杆至第i个上下支撑杆;第1个上下支撑杆距中间的上下支撑杆的距离x1=a,第2个上下支撑杆距中间的上下支撑杆的距离第3个至第i个上下支撑杆距中间的上下支撑杆的距离本专利技术中一根前上下支撑杆的正后方设有一根与之对应的后上下支撑杆。本专利技术中以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中央部位的下前后连杆为第1个下前后连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下前后连杆的后端与第偶数个下前后连杆的前端间设有底面加强杆。本专利技术中以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的上前后连杆为第1个上前后连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上前后连杆的前端与第偶数个上前后连杆的后端间设有顶面加强杆。本专利技术的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以桁架形式为基础,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V字形斜撑和后V字形斜撑,大大提高了承重梁的刚度;下前横梁杆、上前横梁杆和前上下支撑杆、斜梁支撑杆以及下后横梁杆、上后横梁杆和后上下支撑杆、斜梁支撑杆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构成,承重梁稳定性高。当承重梁中点作用有力的时候,承重梁梁中点截面的弯矩是最大的,本专利技术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V字形斜撑和后V字形斜撑使承重梁成为由中部向两端横截面逐渐变小的变截面结构,提高了承重梁中点处的惯性矩以减小应力。本专利技术具有质量小,便于生产、安装,耗材少、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且本专利技术具有内部空间大,方便建立人行通道或加装其他辅助用具、附件等。附图说明图1为工业中常见的箱型承重梁及其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去除承重梁支架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的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设有左右两个承重梁支架4,在两个承重梁支架4上部固定设有左右水平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5,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5上方设有左右水平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上前横梁杆8和上后横梁杆1;下前横梁杆、下后横梁杆5、上后横梁杆1和上前横梁杆8组成横跨两个承重梁支架上侧的横梁,横梁的横截面呈矩形,下前横梁杆、下后横梁杆5、上后横梁杆1和上前横梁杆分布在矩形截面的四角处。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竖直设置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前横梁杆和下前横梁杆(相交)固定连接的前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前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中部、两根前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前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8的中央部位至(左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下后横梁杆5和上后横梁杆1之间设有至少五根竖直设置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后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相交)固定连接的后上下支撑杆2,其中一根后上下支撑杆2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后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后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2的两侧,由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中间至左右两端间的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前横梁杆的两端间以及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后横梁杆的两端间分别设有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V字形斜撑和后V字形斜撑6,前V字形斜撑与前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后V字形斜撑6与后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自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与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相邻的两个前上下支撑杆为第1个前上下支撑杆,第奇数(1、3、5、……)个前上下支撑杆与前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前斜撑点,前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前上下支撑杆与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间的相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承重梁支架上部固定设有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上方设有左右水平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前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前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前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前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后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后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后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后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前横梁杆的两端间以及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后横梁杆的两端间分别设有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V字形斜撑和后V字形斜撑,前V字形斜撑与前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后V字形斜撑与后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自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前上下支撑杆与前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前斜撑点,前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前上下支撑杆与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间的相交处分别设有斜梁支撑杆;自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后上下支撑杆与后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后斜撑点,后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后上下支撑杆与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间的相交处分别设有斜梁支撑杆;前上下支撑杆和下前横梁杆相交处设有与后上下支撑杆和下后横梁杆相交处连接的下前后连杆,前上下支撑杆和上前横梁杆相交处设有与后上下支撑杆和上后横梁杆相交处连接的上前后连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桁架式承重梁,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承重梁支架上部固定设有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下后横梁杆上方设有左右水平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上前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前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前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前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前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之间设有至少五根后上下支撑杆,其中一根后上下支撑杆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两根后上下支撑杆分别设置在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两端部,其余后上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的两侧,由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的中央部位至两端间、相邻两个前上下支撑杆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上前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前横梁杆的两端间以及上后横梁杆中央部位与下后横梁杆的两端间分别设有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V字形斜撑和后V字形斜撑,前V字形斜撑与前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后V字形斜撑与后上下支撑杆相交处固定连接;自中央部位的前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前上下支撑杆与前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前斜撑点,前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前上下支撑杆与下前横梁杆和上前横梁杆间的相交处分别设有斜梁支撑杆;自中央部位的后上下支撑杆向左右两侧分别计数,第奇数个后上下支撑杆与后V字形斜撑相交处为后斜撑点,后斜撑点和与其相邻的两根后上下支撑杆与下后横梁杆和上后横梁杆间的相交处分别设有斜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方刘洋杨博涵蔡金逸徐泽绪汪井威汤志皓
申请(专利权)人:王大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