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778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45
一种用于加热工件的加热装置,具备:加热炉(10),其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其设置于该加热炉(10)内并加热工件;棒状的支承体(30),其在加热炉(10)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40),其保持支承体(3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并将该两端固定于加热炉的壁。支承体(30)构成为提高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加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热压工艺中使用的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等高强度冲压部件的制法,公知有热压工艺。对于热压工艺而言,将高张力钢板加热至约900度的温度,通过相对低温的冲压模具使该钢板冲压成形同时迅速冷却而对产品进行淬火(参照日本特开2008-291284号公报)。一般在热压工艺中,从提高热效率的观点考虑,进行通过一个加热炉对多个钢板连续地进行加热的连续加热。但是,在连续加热的情况下,加热炉内部的部件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因此有时导致耐热性低的部件由于蠕变现象而变形。若在加热炉内支承钢板(以下,称为工件)的支承体受到工件等的载荷而发生蠕变现象,支承体变形为弓状,则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在从支承体上通过输送机取出已被加热的工件的情况下,由于支承体的变形而使工件的支承高度也降低,因此输送机的货叉与工件的下表面干涉。因此,在加热炉内由支承体支承工件的加热装置中,需要通过提高支承体的弯曲强度,从而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也能够抑制因蠕变现象而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工件,该加热装置具备:加热炉,其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其设置于该加热炉内并加热工件;棒状的支承体,其在上述加热炉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其保持上述支承体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并将该两端固定于上述加热炉的壁,上述支承体构成为提高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由此,根据实施方式,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体成为四方筒形状,四方筒的下表面成为双层构造。由此,根据实施方式,支承体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变高,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体是将两个四方筒体沿上下方向组合并一体结合而构成的。由此,支承体四方筒的下表面成为双层构造,根据实施方式,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变高,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体具备四方筒体,且通过沿着该四方筒体的下部外侧结合有截面U字形状的加强部件而构成,在上述四方筒体的下表面与上述加强部件的底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由此,四方筒的下表面成为双层构造,根据实施例,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支承体的弯曲强度变高,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体是将两个截面U字形状的钢板在以于两者间形成封闭截面的方式对接而组合的状态下一体结合而构成的四方筒体。由此,根据实施例,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提高,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承体由奥氏体系的镍-铁-铬固溶体合金形成,优选通过以下材料形成,该材料以重量比计,包含镍30~32%、铬19~22%、碳0.06~0.1%、锰0.5~1.5%、硅0.2~0.7%、磷0.015%以下、硫磺0.01%以下、铜0.5%以下、铝0.3~0.6%、钛0.3~0.6%,还包含合计1.2%以下的铝和钛,余量为铁。支承体由上述材料形成的结果是,支承体的相对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提高。因此,即使支承体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多层加热炉的加热装置的侧视剖视图。图2是图1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图3是图1的加热装置的工件的支承体以及加热器的放大主视图。图4是图1的加热装置的投入侧以及抽出侧的台座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5是图4的加热装置的V-V线向视剖视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与图5对应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5、图6、图7的各实施方式的支承体的挠曲量特性的特性图。图9是表示图7的支承体的热膨胀系数特性的特性图。图10是表示图7的支承体的纵向弹性系数特性的特性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而示出具备在热压工艺中使用的加热炉的加热装置。各图中,通过箭头示出将加热装置设置在基盘上的状态下的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与方向有关的叙述以该方向为基准来进行。此外,为了方便说明,也将表示方向时的“投入侧”称为“前”,将“抽出侧”称为“后”。如图1、图2所示,加热炉10通过在上部框架11与下部框架12之间将单层单元进行多层层叠而一体化构成。加热炉10使工件W在上下方向上与单层单元的级数数目相同,而且在前后方向上收纳两个工件W而能够同时进行加热。根据沿上下方向收纳的工件W的数量来决定单层单元的层叠级数,通过沿前后方向收纳的工件W的数量以及大小来决定加热炉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大小。在下部框架12的下部设置有支承框架10a,通过支承框架10a将加热炉10支承在基盘上。各单层单元通过将投入侧板13a、抽出侧板13b、左侧面框架14a以及右侧面框架14b以井字形组合而成,多个加热器支承板15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插入于投入侧板13a与抽出侧板13b之间。在图2中,加热器支承板15位于支承工件W的支承体30的正下方而被隐藏。如图3所示,在各加热器支承板15上,跨越各加热器支承板15而载置有板状的加热器20。此时,加热器支承板15与加热器20的抵接部电绝缘。加热器20是电线圈式加热器、辐射管等,其电连接经由左侧面框架14a以及右侧面框架14b来进行。如图3、图4所示,在各加热器支承板15的更上方,为了支承工件W,沿左右方向排列并沿着前后方向设置有多根作为耐热金属制(例如,SUS310S)的棒状体的支承体30。各支承体30是四方筒体,与各加热器支承板15同样,插入于投入侧板13a与抽出侧板13b之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各支承体30的端部经由台座40以及前端部板16而固定于投入侧板13a以及抽出侧板13b。台座40通过支承体保持部42保持支承体30,通过柱状部43被支承于前端部板16。此外,投入侧板13a以及抽出侧板13b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的壁。图5表示支承体30的截面形状。支承体30使两个截面U字形状的钢板30a、30b在以于两者间形成封闭截面的方式对接而组合的状态下,一体焊接结合而成为四方筒体。一般支承体通过截面L字形状的钢板形成四方筒体的纵边和横边,将两个该截面L字形状的钢板组合而形成为四方筒体。与这样的一般的支承体相比,此处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承体30纵向刚性变高,提高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因此,即使支承体30在加热炉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而成为容易变形的状态,也可抑制该变形。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支承体30A的截面形状。除了取代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支承体30而使用支承体30A之外,加热装置的其他结构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完全相同。支承体30A将两个截面L字形状的钢板(例如,SUS310S)30c、30d组合而形成四方筒体30f,在该四方筒体30f的下部外侧覆盖有截面U字形状的加强部件30e的状态下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加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工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炉,其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其设置于该加热炉内并加热工件;棒状的支承体,其在所述加热炉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其保持所述支承体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并将该两端固定于所述加热炉的壁,所述支承体提高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15 JP 2015-2036511.一种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工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加热炉,其形成在被隔热材料围起的状态下相对于外部空间被遮蔽的封闭空间;加热器,其设置于该加热炉内并加热工件;棒状的支承体,其在所述加热炉内支承工件;以及台座,其保持所述支承体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并将该两端固定于所述加热炉的壁,所述支承体提高相对于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间的挠曲变形的弯曲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呈四方筒形状,四方筒的下表面成为双层构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是将两个四方筒体沿上下方向组合并一体结合而构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体具备四方筒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原信是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