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741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减少摩擦损失和抑制油液泄漏的密封圈。密封圈具有内周面、外周面、侧表面、多个油槽和凹部区域。上述外周面与上述内周面相背。上述侧表面与上述内周面和上述外周面正交。上述多个油槽在上述侧表面上彼此隔开间隔设置。上述凹部区域设置于上述侧表面,由独立的多个凹部构成。在该密封圈中,通过由凹部区域对油液进行缓存的功能,能够兼顾减少摩擦损失和抑制油液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密封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用于液压设备等的密封圈。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搭载了液压式自动变速器等各种液压设备的机动车。在这种机动车中,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希望减少液压设备的驱动损耗。液压式自动变速器中使用密封圈。密封圈嵌入于轴的槽部,而对壳体和轴之间进行密封,其中,所述轴贯插于壳体。在这种密封圈中,在驱动自动变速器时,因与轴之间的相对旋转而在与轴之间产生摩擦损耗(frictionloss:摩擦损失)。这种摩擦损失导致液压设备的驱动损耗。因此,需要一种减少摩擦损失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5中,公开了一种减少密封圈与轴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的技术。在这些文献所公开的密封圈中,在与轴的槽部的接触面即侧表面设有油槽(pocket:油兜)。当这种密封圈被施加液压时,油液会进入到油槽。进入到油槽的油液施加抵消压力,该抵消压力使从密封圈向轴的槽部施加的压力变弱。据此,密封圈与轴之间的摩擦被抑制,因此在密封圈与轴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减少。【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105513号单行本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公报第2004/090390号单行本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162283号单行本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公报第2013/094654号单行本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公报第2013/094657号单行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技术中,进入到密封圈的油槽的油液流入到密封圈与轴之间而在密封圈与轴之间形成油膜。通过形成该油膜,使密封圈的润滑性提高,摩擦损失减少。与此相反,若该油膜过厚,则油液容易从密封圈泄漏到外侧。如此,摩擦损失与油液泄漏容易成为权衡(tradeoff)的关系。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减少摩擦损失和抑制油液泄漏的密封圈。【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圈具有内周面、外周面、侧表面、多个油槽和凹部区域。上述外周面与上述内周面相背。上述侧表面与上述内周面和上述外周面正交。上述多个油槽在上述侧表面上彼此隔开间隔设置。上述凹部区域设置于上述侧表面,由独立的多个凹部构成。当液压施加在该密封圈上时油液进入到油槽。进入到油槽的油液施加抵消压力,该抵消压力使从密封圈施加到轴的槽部的压力变弱。据此,密封圈与轴之间的摩擦被抑制,因此能够减少在密封圈与轴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另外,油槽内的油液的一部分进入到相邻的油槽之间的区域而在侧表面形成油膜。在该密封圈中,在侧表面设置有凹部区域,在凹部区域的凹部内保持油液。凹部区域具有对油液进行缓存(buffering),保持侧表面中的油膜为适当的厚度的功能。即,在该密封圈中,在进入到侧表面的油液较少的情况下,由于凹部区域的凹部内的油液被放出,因此,也不会使侧表面中的油膜变得过薄。另外,在该密封圈中,在进入到侧表面的油液较多的情况下,由于油液被收入到凹部区域的凹部内,因此,也不会使侧表面中的油膜变得过厚。如此,在该密封圈中,能够兼顾减少摩擦损失和抑制油液泄漏。上述凹部区域也可以配置在上述多个油槽之间。在该密封圈中,由于在油槽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凹部区域,因此,经过油槽的油液容易被收入到凹部区域。据此,能够更良好地得到对凹部区域内的油液进行缓存的作用。上述密封圈也可以还具有平面部,上述平面部分别设置于上述凹部区域的上述外周面侧,在上述平面部并未设有上述凹部。在该密封圈中,由于在外周面侧并未设有用于保持油液的凹部,因此,能够防止油液从外周面泄漏到外部。上述密封圈也可以还具有接缝部。在上述接缝部也可以并未设置上述凹部。在该密封圈中,通过设置接缝部,能够容易地安装于轴的槽部。另外,虽然在接缝部容易产生油液泄漏,但通过在接缝部未设置有凹部,来能够抑制油液泄漏。上述凹部也可以为圆孔,该圆孔的直径在10μm以上且在1mm以下,深度在10μm以上且在上述油槽的深度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可以更恰当地对油液进行缓存的凹部区域。上述多个油槽也可以分别构成为,上述内周面侧敞开且上述外周面侧封闭。另外,上述多个油槽也可以分别具有:底部,其设置于周向上的中央区域;上述周向上的两端部,其为分别与上述侧表面连接的凸状的圆角面;和斜面部,其分别在上述底部和上述两端部之间延伸。在该密封圈中,通过使油槽内的液压作用于斜面部,能够更有效地得到使从密封圈施加于轴的槽部的压力变弱的抵消压力。另外,通过作为凸状的圆角面的端部的作用,在密封圈的侧表面和轴的槽部之间形成适当的油膜。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摩擦损失。另外,在该密封圈中,由于各油槽的外周面侧被封闭,因此,进入到油槽内的油液难以泄漏到外周面侧。另外,由于各油槽的内周面侧被敞开,因此,能够防止油槽内的液压变得过高。据此,油液泄漏被抑制。【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减少摩擦损失和抑制油液泄漏的密封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圈的俯视图。图2是上述密封圈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密封圈的内周面的局部的图。图4是将上述密封圈的图1的区域P放大表示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表示上述密封圈的凹部区域的构成例的局部俯视图。图6是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密封圈的图。图7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密封圈的图。图8是表示比较例1所涉及的密封圈的图。图9是表示摩擦损失评估的结果的图表。图10是表示油液泄漏评估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密封圈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圈1的俯视图。密封圈1具有外周面1a、内周面1b和侧表面1c,并形成为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环形。外周面1a和内周面1b是以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筒面,侧表面1c是与外周面1a和内周面1b正交的平面。密封圈1在两个侧表面1c上分别具有彼此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油槽10。各油槽10形成为从侧表面1c凹进的凹状。另外,密封圈1具有配置于油槽10之间的柱部20。即,在密封圈1上,油槽10和柱部20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在密封圈1的柱部20上设置有凹部区域21。各凹部区域21具有从侧表面1c凹进的彼此独立的多个凹部H排列配置的结构。另外,在侧表面1c的各凹部区域21的外周面1a侧的区域设置有未形成凹部H的平面部22。后面对凹部区域21和平面部22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密封圈1上,根据需要而设置用于易于安装到轴上的接缝部30。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接缝部30的情况下的密封圈1的形状被定义为接缝部30闭合状态下的形状。接缝部3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公知的形状。作为接缝部30,例如可以采用直角(直线)接缝、斜(斜角)接缝、带台阶(台阶)接缝、双斜角接缝、双切口接缝、三台阶接缝等。双斜角接缝、双切口接缝以及三台阶接缝尤其能够良好地抑制油液从接缝部30泄漏。密封圈1在接缝部30被展开的状态下安装于轴的槽部。安装有密封圈1的轴以密封圈1的外周面1a从槽部稍微突出的状态贯插于壳体。此时,密封圈1的外周面1a与壳体的内周面相接触,并且密封圈1的侧表面1c与轴的槽部接触。据此,通过密封圈1对轴和壳体之间进行密封。密封圈1构成为,在安装于轴和壳体的状态下,油槽10配置于轴的槽部内。因此,在密封圈1与轴的槽部之间,通过油槽10形成空间。在密封圈1中,流入到油槽10内的油液的液压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密封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内周面;外周面,其与所述内周面相背;侧表面,其与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正交;多个油槽,其彼此隔开间隔设置在所述侧表面上;和凹部区域,其设置于所述侧表面,由独立的多个凹部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16 JP 2015-2042441.一种密封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内周面;外周面,其与所述内周面相背;侧表面,其与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正交;多个油槽,其彼此隔开间隔设置在所述侧表面上;和凹部区域,其设置于所述侧表面,由独立的多个凹部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区域配置在多个所述油槽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圈,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平面部,所述平面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凹部区域的所述外周面侧,在所述平面部并未设有所述凹部。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矢直久平山大辅川崎隆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