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738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其包括功率检测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源输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微控制器、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功率检测模块通过电压转换模块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功率检测模块通过微控制器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都与微控制器一侧相连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一台设备集中提供多种规格电源输出,避免不同的供电设备杂乱无章的布置,提高供电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
技术介绍
当前安防监控行业前端业务不断增加,输入电源规格不同,系统供电小问题都需要人员到达设备现场检查和处理,例如前端用电设备死机,需要专门人员到现场断电重启。原有的集中供电设备不能通过监控的手段判断前端供电或硬件故障,造成人员往返现场,维护成本增加,故障持续时间过长而不能迅速恢复。而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可以提供电源箱内环境量、电源电压、电源功率等状态的检测和智能供电控制。现有供电设备存在的几个问题:一,安全性差,前端业务供电线路杂乱,人员维护过程中易发生漏电触电的安全事故。二,维护成本高,未有远程电源监控手段,所有故障都需要人员往返现场。三,故障判断难,人员到现场后先要逐一梳理业务接口,重启电源等操作判断故障,本项目人员远程监控室里通过简单的电源复位,配合智能供电设备检测到的状态就能快速判断故障类型,从而排查故障。四,稳定性差,现有供电箱经常出现由于温度过高导致设备故障。五,功能单一,集成度低,需要另配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其能够通过一台设备集中提供多种规格电源输出,避免不同的供电设备杂乱无章的布置,提高供电设备的安全性。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功率检测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源输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微控制器、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功率检测模块通过电压转换模块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功率检测模块通过微控制器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微控制器位于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方,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都与微控制器一侧相连,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都与微控制器另一侧相连;所述功率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功率互感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三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四电容、放大器,功率互感器第一引脚与第一电阻相连,功率互感器第三引脚与第一二极管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另一端与功率互感器第四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并联,第二二极管一端与第三电阻串联,第二二极管另一端与放大器第五引脚相连,第三电阻与第二电阻并联,第二电阻与第一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第四电阻另一端与放大器第六引脚相连,放大器第七引脚与第四电阻一端相连,第二电容与第四电阻并联,第二电容与第五电阻串联,放大器第八引脚与第三电容相连,第三电容另一端接地,放大器第四引脚接地,放大器与第八电阻相连,第八电阻与第九电阻并联,第九电阻与第四电容并联,第九电阻一端接地,放大器第二引脚与第七电阻一端相连,第七电阻另一端与放大器第一引脚相连,第六电阻与第七电阻并联;所述电源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直流电源输出模块,与交流电源输出模块相连,其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三极管、第十二电阻、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三电阻、场效应管、第十电容、第十保险丝、第十一保险丝、第十一电容,第十电阻与第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十三极管集电极与场效应管第二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一引脚与场效应管第三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一引脚与第十一电阻相连,第十一电阻与场效应管第二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四引脚与第十一三极管集电极相连,第十一三极管集电极与第十三电阻相连,第十一三极管基极与第十二电阻相连,第十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第八引脚与第十保险丝相连,场效应管第七引脚与场效应管第八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七引脚与第十电容一端相连,第十电容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第六引脚与场效应管第五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五引脚与第十一保险丝相连,场效应管第六引脚与第十一电容一端相连,第十一电容另一端接地;交流电源输出模块,其包括第二十二极管、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三极管、单刀双掷继电器,第二十二极管与第二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二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二十三极管集电极与单刀双掷继电器相连,第二十二极管与第二十一电阻并联,第二十一电阻与第二十三极管串联,第二十三极管与第二十三极管发射相连;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温度检测芯片、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温度检测芯片第三引脚与第三十电阻相连,第三十电阻与第三十一电阻并联,第三十一电阻与温度检测芯片第一引脚相连,温度检测芯片第二引脚接地,温度检测芯片第四引脚与第三十二电阻一端相连,第三十二电阻另一端与温度检测芯片第五引脚相连;所述开关门检测模块包括第四十三极管、第四十电容、第四十一电阻、第四十电阻、第四十二电阻,第四十三极管基极与第四十电阻相连,第四十电阻与第四十一电阻并联,第四十一电阻与第四十电容并联,第四十电容一端接地,第四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四十三极管集电极与第四十二电阻相连;所述风扇控制模块包括第五十电阻、第五十三极管、第五十散热风扇、第五十一电阻、第五十一三极管、第五十一散热风扇,第五十电阻与第五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五十三极管发射接地,第五十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五十散热风扇第二引脚相连,第五十散热风扇第一引脚与第五十一散热风扇第一引脚相连,第五十一散热风扇第二引脚与第五十一三极管集电极,第五十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五十一三极管基极与第五十一电阻相连;所述LED照明控制模块包括第六十电阻、第六十三极管、控制箱,第六十电阻与第六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六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六十三极管集电极与控制箱第二引脚相连;所述蜂鸣器报警模块包括第七十电阻、第七十三极管、第七十二极管、驱动蜂鸣器,第七十电阻一端与第七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七十三极管发射与第七十电阻另一端相连,第七十三极管集电极与驱动蜂鸣器相连,驱动蜂鸣器与第七十二极管并联,第七十二极管一端接地,驱动蜂鸣器一端接地。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能够通过一台设备集中提供多种规格电源输出,避免不同的供电设备杂乱无章的布置,提高供电设备的安全性;远程查看电源供电和环境状态,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远程控制电源供电通断,便于前端设备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功率检测模块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直流电源输出模块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交流电源输出模块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温度检测模块的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开关门检测模块的电路图。图7为本技术风扇控制模块的电路图。图8为本技术LED照明控制模块的电路图。图9为本技术蜂鸣器报警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包括功率检测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源输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微控制器、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功率检测模块通过电压转换模块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功率检测模块通过微控制器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微控制器位于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方,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都与微控制器一侧相连,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都与微控制器另一侧相连。如图2所示,所述功率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功率检测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源输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微控制器、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功率检测模块通过电压转换模块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功率检测模块通过微控制器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微控制器位于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方,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都与微控制器一侧相连,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都与微控制器另一侧相连;所述功率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功率互感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三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四电容、放大器,功率互感器第一引脚与第一电阻相连,功率互感器第三引脚与第一二极管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另一端与功率互感器第四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并联,第二二极管一端与第三电阻串联,第二二极管另一端与放大器第五引脚相连,第三电阻与第二电阻并联,第二电阻与第一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第四电阻另一端与放大器第六引脚相连,放大器第七引脚与第四电阻一端相连,第二电容与第四电阻并联,第二电容与第五电阻串联,放大器第八引脚与第三电容相连,第三电容另一端接地,放大器第四引脚接地,放大器与第八电阻相连,第八电阻与第九电阻并联,第九电阻与第四电容并联,第九电阻一端接地,放大器第二引脚与第七电阻一端相连,第七电阻另一端与放大器第一引脚相连,第六电阻与第七电阻并联;所述电源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直流电源输出模块,与交流电源输出模块相连,其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三极管、第十二电阻、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三电阻、场效应管、第十电容、第十保险丝、第十一保险丝、第十一电容,第十电阻与第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十三极管集电极与场效应管第二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一引脚与场效应管第三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一引脚与第十一电阻相连,第十一电阻与场效应管第二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四引脚与第十一三极管集电极相连,第十一三极管集电极与第十三电阻相连,第十一三极管基极与第十二电阻相连,第十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第八引脚与第十保险丝相连,场效应管第七引脚与场效应管第八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七引脚与第十电容一端相连,第十电容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第六引脚与场效应管第五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五引脚与第十一保险丝相连,场效应管第六引脚与第十一电容一端相连,第十一电容另一端接地;交流电源输出模块,其包括第二十二极管、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三极管、单刀双掷继电器,第二十二极管与第二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二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二十三极管集电极与单刀双掷继电器相连,第二十二极管与第二十一电阻并联,第二十一电阻与第二十三极管串联,第二十三极管与第二十三极管发射相连;所述温度检测模块包括温度检测芯片、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温度检测芯片第三引脚与第三十电阻相连,第三十电阻与第三十一电阻并联,第三十一电阻与温度检测芯片第一引脚相连,温度检测芯片第二引脚接地,温度检测芯片第四引脚与第三十二电阻一端相连,第三十二电阻另一端与温度检测芯片第五引脚相连;所述开关门检测模块包括第四十三极管、第四十电容、第四十一电阻、第四十电阻、第四十二电阻,第四十三极管基极与第四十电阻相连,第四十电阻与第四十一电阻并联,第四十一电阻与第四十电容并联,第四十电容一端接地,第四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四十三极管集电极与第四十二电阻相连;所述风扇控制模块包括第五十电阻、第五十三极管、第五十散热风扇、第五十一电阻、第五十一三极管、第五十一散热风扇,第五十电阻与第五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五十三极管发射接地,第五十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五十散热风扇第二引脚相连,第五十散热风扇第一引脚与第五十一散热风扇第一引脚相连,第五十一散热风扇第二引脚与第五十一三极管集电极,第五十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五十一三极管基极与第五十一电阻相连;所述LED照明控制模块包括第六十电阻、第六十三极管、控制箱,第六十电阻与第六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六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六十三极管集电极与控制箱第二引脚相连;所述蜂鸣器报警模块包括第七十电阻、第七十三极管、第七十二极管、驱动蜂鸣器,第七十电阻一端与第七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七十三极管发射与第七十电阻另一端相连,第七十三极管集电极与驱动蜂鸣器相连,驱动蜂鸣器与第七十二极管并联,第七十二极管一端接地,驱动蜂鸣器一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供电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功率检测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电源输出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微控制器、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功率检测模块通过电压转换模块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功率检测模块通过微控制器与电源输出控制模块相连,微控制器位于电压转换模块的上方,温度检测模块、开关门检测模块都与微控制器一侧相连,风扇控制模块、LED照明控制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都与微控制器另一侧相连;所述功率检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功率互感器、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二电容、第四电阻、第三电容、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四电容、放大器,功率互感器第一引脚与第一电阻相连,功率互感器第三引脚与第一二极管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另一端与功率互感器第四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并联,第二二极管一端与第三电阻串联,第二二极管另一端与放大器第五引脚相连,第三电阻与第二电阻并联,第二电阻与第一电容并联,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第四电阻另一端与放大器第六引脚相连,放大器第七引脚与第四电阻一端相连,第二电容与第四电阻并联,第二电容与第五电阻串联,放大器第八引脚与第三电容相连,第三电容另一端接地,放大器第四引脚接地,放大器与第八电阻相连,第八电阻与第九电阻并联,第九电阻与第四电容并联,第九电阻一端接地,放大器第二引脚与第七电阻一端相连,第七电阻另一端与放大器第一引脚相连,第六电阻与第七电阻并联;所述电源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直流电源输出模块,与交流电源输出模块相连,其包括第十电阻、第十三极管、第十二电阻、第十一三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三电阻、场效应管、第十电容、第十保险丝、第十一保险丝、第十一电容,第十电阻与第十三极管基极相连,第十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十三极管集电极与场效应管第二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一引脚与场效应管第三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一引脚与第十一电阻相连,第十一电阻与场效应管第二引脚相连,场效应管第四引脚与第十一三极管集电极相连,第十一三极管集电极与第十三电阻相连,第十一三极管基极与第十二电阻相连,第十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场效应管第八引脚与第十保险丝相连,场效应管第七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巨视安全防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