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63912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0:22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有壳体(1),外竖向板(2)位于壳体内与壳体壁之间构成的泥水分离区(4)与出水口(1d)连通;内竖向板(3)位于壳体内,其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的上下端分别与其另一侧的水流下降通道(6)上下部相通,泥水分离区的进口与水流下降通道的中下部相通;内竖向板下方的污泥聚集区(7)与壳体内腔底壁的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相通;射流曝气装置(8)中的污泥泵(8a)与位于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的曝气器(8b)由管件(8c)连通,污泥泵进口与污泥聚集区相通,所述管件上的射流器(8d)连接设有控制阀(8f)的进气管(8e)下端。具有提高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的特点。

An integrated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device for sewage

An integrated wastewater biologic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device. There is a shell (1), the outer vertical plate (2)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hell body and the shell wall (4)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outlet (1D); the inner vertical plate (3) is located in the shell,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end of the flow ascending channel (5) on one side is connected to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 of the flow descent channel (6) on the other side respectively, and the inlet of the mud separation area and the flow of water drop through.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 of the channel interconnects; the sludge gathering area under the inner vertical plate (7) connects with the 1a and 1b at the bottom wall of the shell; the sludge pump (8a) in the jet aeration device (8) is connected to the aerator (8C)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flow rising channel (5), and the inlet of the sludge pump is connected with the sludge gathering area, and the pipe fittings are on the pipe fittings. The jet device (8D)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end of the intake pipe (8e) of the control valve (8F).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roving processing effect and running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生物处理
,具体为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技术介绍
污水生物处理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SS等污染物去除,使污水得到净化。实现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厌氧、缺氧和好氧的环境。公布号CN104150589A、申请号201410421119.6的文献所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无梯度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为竖向筒体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腔内设有外层竖向筒体和内层竖向筒体,外层竖向筒体(即所谓的“三相分离器”)位于壳体内腔上部,与所述壳体壁之间构成环状泥水分离区,环状泥水分离区上部设有排水口;所述内层竖向筒体(即所谓的“提升筒”)的内腔为水流上升通道,内层竖向筒体壁外侧的腔室为水流向下通道,内层竖向筒体的上、下筒口分别与所述水流向下通道的上、下部相通,而构成所述壳体内的水流循环通道;所述外层竖向筒体与壳体壁之间的环状泥水分离区与所述水流向下通道中下部相通;所述壳体的竖向壁中部设置污水进口,壳体竖向壁的中下部(即污水进口下方)设置污泥出口,所述内层竖向筒体内腔的下端设置空气扩散器,通过空气管线与设在壳体外部的空气泵连通。该处理装置利用空气泵提供的空气通过扩散器释放,向污水充氧以及形成提升效果使污水在壳体内的水流循环通道内循环流动,实现污水净化。其不足是:1)由于空气扩散器位于竖向内层筒体内腔的下端,且进水口和污泥出口均设于壳体的竖向壁上(壳体下锥段的上方),其一,进水口和污泥出口均与水流向下的环形通道相通,作业中,所进入的污水和将排出的污泥即与水流向下通道内流动的水流在该区域处于动态的混合状态,即无明显的高浓度污泥聚集区,污水中的污染物难以获得高浓度污泥的吸附作用及吸附效果;其二,污泥出口排放的污泥浓度低,不利于后续污泥的处理;其三,进水口和污泥出口设于壳体中部与中下部的竖向壁上,其壳体内腔底部区域存在污泥沉积和板结现象,且在检修壳体及内腔的构件时,不能直接通过排出口将壳体内腔下部的污泥混合物放空,不便于设备的维护与检修。2)由于该装置单一以空气泵提供的空气作为向污水充氧和水流提升及在循环通道内流动的动力,存在提升动力和充氧能力的矛盾,当随着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壳体内溶解氧浓度过高时,需要减少空气量,而减少空气量会导致提升动力降低,提升动力降低将影响污水的循环流速和混合液中的泥水混合效果,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当壳体内的溶解氧浓度过低时,需增大空气量,空气量增大时会导致提升动力增大,提升动力增大时会使泥水混合强度增强,而过大的泥水混合强度会制约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装置内水流循环通道各区域难以产生溶解氧的浓度差,难以在装置内形成明显的、有一定流经时间的厌氧、缺氧和好氧交替环境,从而影响脱氮除磷效果,因此不利于作业过程的稳定运行。此外,在环状泥水分离区下端的进口处,该进口的上板件内侧顶点大于其下板件的内侧顶点,运行中,反硝化反应产生的氮气在上升过程中,进口的上板件会将部分氮气导入环状泥水分离区(三相分离区)内,影响环状分离区内的泥水分离效果,从而影响SS去除;该装置的出水口直接与环状泥水分离区上部相通,容易导致出水短流而影响环状泥水分离区的泥水分离效果;该装置由三个筒体嵌套组合而成,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可提高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的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具有活性污泥吸附、厌氧、好氧和缺氧的环境,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SS,提高处理效果。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包括竖向筒体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腔内设有外竖向板2和内竖向板3;所述外竖向板2与所述壳体壁之间构成位于所述壳体中上部的泥水分离区4,泥水分离区4上部与出水口1d连通;所述内竖向板3将所述壳体1内腔分割为两个腔室,内竖向板3一侧的腔室为水流上升通道5,另一侧为水流下降通道6,所述水流上升通道5的上、下端分别与水流下降通道6的上、下部相通,即在所述壳体1内构成水流循环通道,所述位于壳体中上部的泥水分离区4的进口4a与水流下降通道6的中下部相通;所述内竖向板3下端的下方即壳体1内腔底部设有污泥聚集区7;所述壳体1内腔底壁上设有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分别与所述污泥聚集区7相通;设有射流曝气装置8,射流曝气装置8包括污泥泵8a和位于所述内竖向板3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的曝气器8b,所述污泥泵8a的出口与所述曝气器8b的入口由管件8c连通,污泥泵8a的泥水进口与所述污泥聚集区7连通,所述管件8c上设有射流器8d,射流器8d上的空气进口连接进气管8e的下端,进气管8e上部设有可调节进入空气量的控制阀8f,所述射流器工作状态下的负压将来自进气管的空气吸入;射流曝气装置8中的污泥泵8a所提供的动力使污泥聚集区7内的高浓度污泥、污水和来自于进气管8e的空气,通过射流器8d进行充分混合、紊流切割后由曝气器8b曝气而进入所述竖向板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上段(即好氧区),为好氧环境下的被处理污水提供活性污泥和充氧,同时为水流在循环通道内的流动提供动力。进一步的是:所述射流曝气装置8中的曝气器8b位于所述内竖向板3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的结构,即在曝气器8b上方的水流通道5及水流转向向下的区域构成作用于污水的好氧区,内竖向板3另一侧的水流下降通道6与所述好氧区尾端相接的水流通道区域构成作用于污水的缺氧区,曝气器8b下方的、且与所述缺氧区尾端相接的区域构成作用于污水的厌氧区,厌氧区尾端与所述好氧区的前端相接,所述污泥聚集区7位于所述的厌氧区内,即所述射流曝气装置8中的曝气器8b位于所述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的结构,即在所述壳体1内的水流循环通道内构成作用于污水的、首尾相接的污泥吸附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即在满足所谓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过程中必须的“厌氧、缺氧、好氧”环境外,厌氧区内的高浓度活性污泥还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实现在所述壳体1内的水流循环通道内对污水形成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活性污泥吸附/厌氧生物反应、好氧生物反应、缺氧生物反应。所述壳体1上部设有集水堰1c,集水堰1c与泥水分离区4上部相通,集水堰1c上有所述的出水口1d,即泥水分离区4上部通过集水堰1c与所述的出水口1d连通。所述进口4a位于所述泥水分离区4的下端,所述进口4a的下方设置由上、下两斜板板端相连接的构件10,下斜板向上斜置,上斜板向下斜置,所述上、下斜板的外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上、下两斜板内端连接后的内侧顶点凸出于所述的进口4a且位于进口4a下方,向上斜置的下斜板可阻挡下方缺氧区反硝化反应生成的氮气从水中析出形成的气泡进入泥水分离区4内,避免所述气泡进入泥水分离区4内影响泥水分离效果。本技术工作过程原理及作用:在连续作业过程中,被处理的污水由进水口1a进入壳体1内腔底部的、且为厌氧环境的污泥聚集区7,处于高浓度活性污泥和厌氧环境下的污水首先被进行活性污泥吸附和厌氧环境的生物处理,高浓度活性污泥即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而去除污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和SS、以及部分氮、磷,降低了后续处理的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相应提高了装置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处理效果,同时,高浓度活性污泥在厌氧环境下消耗污水中有机物并释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包括竖向筒体的壳体(1),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内腔内设有外竖向板(2)和内竖向板(3);所述外竖向板(2)与所述壳体壁之间构成位于所述壳体中上部的泥水分离区(4),泥水分离区(4)上部与出水口(1d)连通;所述内竖向板(3)将所述壳体(1)内腔分割为两个腔室,内竖向板(3)一侧的腔室为水流上升通道(5),另一侧为水流下降通道(6),所述水流上升通道(5)的上下端分别与水流下降通道(6)的上下部相通,即在所述壳体(1)内构成水流循环通道,所述位于壳体中上部的泥水分离区(4)的进口(4a)与水流下降通道(6)的中下部相通;所述内竖向板(3)下端的下方即壳体(1)内腔底部设有污泥聚集区(7);所述壳体(1)内腔底壁上设有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分别与所述污泥聚集区(7)相通;设有射流曝气装置(8),射流曝气装置(8)包括污泥泵(8a)和位于所述内竖向板(3)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的曝气器(8b),所述污泥泵(8a)的出口与所述曝气器(8b)的入口由管件(8c)连通,污泥泵(8a)的泥水进口与所述污泥聚集区(7)连通,所述管件(8c)上设有射流器(8d),射流器(8d)上的空气进口连接进气管(8e)的下端,进气管(8e)上部设有可调节进入空气量的控制阀(8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包括竖向筒体的壳体(1),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内腔内设有外竖向板(2)和内竖向板(3);所述外竖向板(2)与所述壳体壁之间构成位于所述壳体中上部的泥水分离区(4),泥水分离区(4)上部与出水口(1d)连通;所述内竖向板(3)将所述壳体(1)内腔分割为两个腔室,内竖向板(3)一侧的腔室为水流上升通道(5),另一侧为水流下降通道(6),所述水流上升通道(5)的上下端分别与水流下降通道(6)的上下部相通,即在所述壳体(1)内构成水流循环通道,所述位于壳体中上部的泥水分离区(4)的进口(4a)与水流下降通道(6)的中下部相通;所述内竖向板(3)下端的下方即壳体(1)内腔底部设有污泥聚集区(7);所述壳体(1)内腔底壁上设有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进水口(1a)和排泥口(1b)分别与所述污泥聚集区(7)相通;设有射流曝气装置(8),射流曝气装置(8)包括污泥泵(8a)和位于所述内竖向板(3)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的曝气器(8b),所述污泥泵(8a)的出口与所述曝气器(8b)的入口由管件(8c)连通,污泥泵(8a)的泥水进口与所述污泥聚集区(7)连通,所述管件(8c)上设有射流器(8d),射流器(8d)上的空气进口连接进气管(8e)的下端,进气管(8e)上部设有可调节进入空气量的控制阀(8f)。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射流曝气装置(8)中的曝气器(8b)位于所述内竖向板(3)一侧的水流上升通道(5)中下部,即在所述壳体(1)内的水流循环通道内构成作用于污水的、且首尾相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所述污泥聚集区(7)位于所述的厌氧区内。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的下部为下锥体结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剑虹尹疆唐清畅罗友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