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6019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0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包括用于连接座椅靠背的支撑杆以及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颈托,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卡槽,所述颈托为U型支架或顶部设有开口的矩形支架,所述颈托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托为具有弹性的支架或者所述颈托与支撑杆为弹性连接以使颈托能够在压力下向支撑杆所在方向移动并在接触压力以后回弹至原始状态。该后边枕杆可在指定的角度范围内移动,舒适性强。

A rear occipital rod of a car sea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ear occipital rod of a car seat, which comprises a supporting rod connected to the back of a seat and a neck support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rod. The support rod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card grooves, the neck is supported by a U type bracket or a rectangular bracket with an opening at the top, and the top of the neck support is passed through the top of the supporting rod. The neck support is elastic, or the neck support and the support rod are elastically connected to enable the neck to mov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ort bar under pressure and to rebound to the original state after contact pressure. The rear pillow can be moved within a specified angle and is comfor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
本技术涉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
技术介绍
在汽车座椅中,为了增加舒适度和使用者的体验度,在靠背的顶部设置了头部靠垫,在头部靠垫中设有后边枕杆或头枕支架用于支撑头部靠垫。如专利CN201703287U公开了一种座椅后边枕杆,并且其高度可相对于座椅靠背上下调节。然而,目前的后边枕杆其结构太过单一,导致其舒适度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包括用于连接座椅靠背的支撑杆以及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颈托,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卡槽,所述颈托为U型支架或顶部设有开口的矩形支架,所述颈托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托为具有弹性的支架或者所述颈托与支撑杆为弹性连接以使颈托能够在压力下向支撑杆所在方向移动并在接触压力以后回弹至原始状态。进一步地,所述颈托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扭簧连接以使所述颈托在压力下向后移动而在压力消除后可回弹至原始状态。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颈托连接的一端为含有中空腔的空心管,所述扭簧固定于所述空心管的中空腔中,所述颈枕的顶端与所述扭簧的端头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上与所述颈托连接处设有开口,所述颈托只能在所述开口的宽度范围内前后移动;所述颈托在自由状态下,靠近或接触所述开口靠外的一个侧边上,在有压力状态下,所述颈托向所述开口靠近内侧的一个侧边上移动。进一步地,所述颈托在所述开口内的最大移动角度为10~30度。进一步地,所述开口靠外的一个侧边和连接部轴线所在的面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5~20度;所述开口靠内的一个侧边和连接部轴线所在的面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0~15度;进一步地,所述扭簧设置于中轴外围,该扭簧两侧的力矩方向一致;所述颈托顶端两侧分别套合在中轴的两端,且在所述中轴上,颈托两端的内侧与扭簧两端的外侧边缘挨着或靠近。进一步地,所述颈托顶端两侧分别与扭簧的两个端头固定连接。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该后边枕杆舒适性强,可在指定的角度范围内移动,能够大大的增加了头部体验度,非常舒服,该后边枕杆具有极其重要的市场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后边枕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颈托与扭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空心管开口处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空心管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颈托前后移动过程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所述的后边枕杆的的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横向部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卡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3所述的颈托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带有柔性套的颈托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3所述的后边枕杆的的侧视图。图中,1、支撑杆,2、颈托,3、连接部,4、空心管,6、横向部,7、卡接块,8、第一弹簧,9、柔性套,10、第二弹簧,31、套环,40、开口,41、外侧边,42、内侧边,51、扭簧,52、中轴,61、空腔,71、卡接头,72、提升杆,73、手持部,91、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方法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5所示,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包括用于连接座椅靠背的支撑杆1以及与所述支撑杆1连接的颈托2,所述支撑杆1上设有多个卡槽,以使其与卡销配合从而相对于座椅靠背上下移动。所述颈托2为U型支架或顶部设有顶端开口的矩形支架,所述颈托2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1的顶部通过连接部3连接,所述颈托2为具有弹性的支架或者所述颈托2与支撑杆1为弹性连接以使颈托2能够在压力下向支撑杆1所在方向移动并在接触压力以后回弹至原始状态。所述颈托2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3通过扭簧51连接,扭簧的设置既能使颈托前后移动,又具有一定的缓冲与舒适度,以使所述颈托2在压力下向后移动而在压力消除后可回弹至原始状态。所述连接部3与所述颈托2连接的一端为含有中空腔的空心管4,所述扭簧51固定与所述空心管4的中空腔中,所述颈枕的顶端与所述扭簧51的端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3上与所述颈托2连接处设有开口40,所述颈托2只能在所述开口40的宽度范围内前后移动;所述颈托2在自由状态下,靠近或接触所述开口40靠外的一个侧边上(即外侧边41),在有压力状态下,所述颈托2向所述开口40靠近内侧的一个侧边(即内侧边42)上移动。所述颈托2在所述开口40内的最大移动角度为10~30度,即α为10~30度,太大则头枕的硬度不够,太小则舒适度不够,太大太小均不舒服,用户体验度不够。所述开口40的外侧边41和连接部3轴线共同所在的面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γ为5~20度,如10度或15度;即颈托2相对于连接部3稍微向外倾斜,头部靠上去会非常舒适。所述开口40的内侧边42和连接部3轴线共同所在的面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β为0~15度,如5度或10度;在头部的重量全部放在颈托2上时,会有一个缓慢的向内弹的过程,且向内倾斜的角度不会很大,则靠上去休息等会非常舒服。所述扭簧51设置于中轴52外围,该扭簧51两侧的力矩方向一致,即同时将扭簧的两个端头向一个方向旋转,扭簧的回弹力等力的方向一致。所述颈托2顶端两侧分别套合在中轴的两端,且在所述中轴52上,颈托2两端的内侧与扭簧51两端的外侧边缘挨着或靠近。所述颈托2顶端两侧分别与扭簧51的两个端头固定连接。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6~8所示,所述连接部3的下方设有与所述支撑杆1顶部固定且垂直连接的横向部6,所述连接部3滑动连接于所述横向部6上以使所述颈托2能够相对于支撑杆1前后移动。所述横向部6的中央沿着横向部6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贯穿横向部6上下端面的空腔61。所述连接部3上垂直连接有能够上下运动的卡接块7,所述卡接块7能够容纳于所述空腔61中。所述卡接块7包括提升杆72以及与所述提升杆72底端连接的卡接头71,所述卡接头71为中部向外凸出的梭形结构,且该卡接头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以使其能够穿过所述空腔61并将向外凸出的中部卡接在横向部6以下。所述连接部3上设有贯穿连接部3上下两个端面的通孔,所述提升杆贯穿所述通孔,所述提升杆的顶端连接有手持部以使使用者操作更便利,所述手持部设置于连接部3的上方。当无外力干扰时,所述卡接头位于所述空腔61内,且卡接头的中部部向外凸出的地方位于横向部6下方;当外力将卡接块7向上提起时,所述连接头提起至横向部6的上方,此时,所述连接部3能够在横向部6上自由滑动;当外力将卡接块7向下移动时,卡接头再次进入空腔61,所述连接部3与横向部6固定,即连接部3无法在横向部6上滑动,实现卡接。所述连接部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套环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包括用于连接座椅靠背的支撑杆以及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颈托,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卡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托为U型支架或顶部设有开口的矩形支架,所述颈托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托为具有弹性的支架或者所述颈托与支撑杆为弹性连接以使颈托能够在压力下向支撑杆所在方向移动并在接触压力以后回弹至原始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包括用于连接座椅靠背的支撑杆以及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颈托,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多个卡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托为U型支架或顶部设有开口的矩形支架,所述颈托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颈托为具有弹性的支架或者所述颈托与支撑杆为弹性连接以使颈托能够在压力下向支撑杆所在方向移动并在接触压力以后回弹至原始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托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扭簧连接以使所述颈托在压力下向后移动而在压力消除后可回弹至原始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颈托连接的一端为含有中空腔的空心管,所述扭簧固定于所述空心管的中空腔中,颈枕的顶端与所述扭簧的端头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后边枕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与所述颈托连接处设有开口,所述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平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