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5076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包括内层锅和外层锅,所述内层锅和所述外层锅的上端密封连接且二者之间为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具有吸液芯和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态相变工质,所述吸液芯至少为一层,靠近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设置吸液芯靠近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不仅可以提高抽吸压力,使得锅上部被冷却液态相变工质被快速吸收至吸液芯,同时降低液态相变工质的流动阻力,可以仪较快的速率沿吸液芯往下流至锅底部的热源位置实现内层锅各处的温度差可满足±5℃以内,使得锅内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实现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A temperature sharing pan with a suction core with a different apertu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emperature sharing pan with a different aperture suction core, including an inner layer and an outer layer. The inner layer of the inner pot and the upper end of the outer layer are sealed and connected and the two are vacuum chambers; the vacuum chamber has a liquid absorption core and a liquid phase variable material that can be converted from a liquid into a gaseous state, and the liquid sucking core is at least one layer. The average pore size near the side of the inner pot is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pore diameter on the side of the outer pot. As the average aperture of the side of the suction core near the inner layer is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aperture near the side of the outer layer, the suction pressure can not only be increased, but the liquid phase change working fluid is rapidly absorbed to the liquid core, and the flow resistance of the liquid phase change medium is reduced, and the faster speed can be achieved. The ratio of the heat source along the suction core to the bottom of the pot realizes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ithin the inner layer of the pan within 5 degrees, making the food in the heating process a good physical non - dip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属于均热锅具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可电饭煲或压力锅内胆的材质一般为铝合金或铝合金/不锈钢复合板,它们主要是通过在内层铝表面喷涂PTFE(特氟龙)等不沾涂料来实现其表面在炊煮过程中的不沾效果。但这些不沾涂层耐磨性能较差,比较容易脱落,被人体吸收后,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安全隐患。目前市场上有中国台湾的大同电器、深圳的润唐电器等公司开发了电热盘加热的健康无涂层内胆锅,其具体是通过对锅体温度进行控制进而达到一定的物理不沾效果。由于内锅加热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无涂层锅具底部受热比较集中时,锅底的物理不沾效果较差,米饭易粘在锅底且该处的糊状物也较难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层吸液芯的均温锅,克服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加热温度分布不均匀增加不沾涂层防止粘锅导致存在安全隐患且热量不能有效利用及无涂层内胆锅温度分布不均匀容易导致糊锅的缺陷。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包括内层锅和外层锅,所述内层锅和所述外层锅的上端密封连接且二者之间为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具有吸液芯和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态相变工质,所述吸液芯至少为一层且靠近所述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由于真空腔内设置所述吸液芯靠近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不仅可以提高抽吸压力,使得锅上部被冷却液态相变工质被快速吸收至吸液芯,同时降低液态相变工质的流动阻力,可以仪较快的速率沿吸液芯往下流至锅底部的热源位置,该过程随着液态相变工质快速发生“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变化,并伴随着热量的快速转变,因而可实现热量在锅体内表面良好的传导,从而实现锅体不同位置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温度均匀性分布,内层锅各处的温度差可满足±5℃以内,使得锅内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实现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为1~3mm;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为0.1~0.5mm。也就是为一层时所述所述吸液芯可以是从靠近所述内层锅的一侧至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平均孔径逐渐减小,也可以是以厚度的中间为基准,靠近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中间位置的平均孔径位于内外侧之间。上述的吸液芯为两层,靠近所述内层锅的一侧的一层平均孔径为1~3mm,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一层平均孔径为0.1~0.5mm;每层的厚度均为1~3mm。上述的吸液芯为三层,靠近所述内层锅的一侧的一层平均孔径为1~3mm,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一层平均孔径为0.1~0.5mm;中间层的平均孔径位于内外层平均孔径之间;每层的厚度均为1~3mm。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将所述吸液芯靠近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设置成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可以通过靠近外层锅内表面的细孔网提供较大的毛细抽吸压力,使得锅上部被冷却液态相变工质被快速吸收至吸液芯的顶部,再通过靠近内层锅的粗孔网快速沿吸液芯往下流至锅底部的热源位置,如此往复可以快速实现锅体均温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吸液芯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至靠近所述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逐渐增大。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液体可以从靠近内层锅的一侧快速下流会真空腔的底部。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吸液芯为两层以上且紧密重叠布置,每层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为1~3mm。该厚度范围也可以根据设置的层数及真空腔的厚度适当的调整,保证内侧与外层分别对应与内层锅和外层锅紧密贴合,也可以是一体制造在内层锅或者外层锅上。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吸液芯为多孔泡沫金属网层或多孔泡沫金属网条。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条为两层以上,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条在所述内层锅和外层锅的侧壁之间的环周上均匀分布或呈螺旋状分布。该布置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均温速度。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条在竖直方向的正投影为条状的长方形、梯形结构或三角形。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条为3~24条。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吸液芯的两侧紧贴内层锅和所述外层锅。本专利技术上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进一步,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层为多孔泡沫铜网、多孔泡沫铝网或多孔泡沫镍网;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条为多孔泡沫铜条、多孔泡沫铝条或多孔泡沫镍条。本专利技术上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每层的孔隙率均为70~90%。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实施例中图1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另一种实施例中图1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第三种实施例中图1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内层锅,2、外层锅,3、金属管,4、真空腔,5、液态相变工质,6、吸液芯,61、外层,62、内层,63、中间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包括内层锅1和外层锅2,所述内层锅1和外层锅2形状可以相同,内层锅位于外侧锅内;所述内层锅1和所述外层锅2的上端密封连接(可以是内层锅1和外层锅2的顶端均水平向外延伸一翻边,两个翻边密封压合,也可以是上端之间密封连接)且二者之间为真空腔4;所述真空腔4内具有吸液芯6和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态相变工质,所述吸液芯至少为一层且靠近所述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芯6包括一层或两层层叠在一起的多孔泡沫金属网条;靠近内层锅1的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层或多孔泡沫金属网条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2的所述多孔泡沫金属网层或多孔泡沫金属网条的平均孔径。本专利技术真空腔4内设置靠近内层锅的大网孔(粗网孔)孔径的多孔泡沫金属网层或多孔泡沫金属网条不仅可以提高抽吸压力,使得锅上部被冷却液态相变工质5被快速吸收至吸液芯,同时降低液态相变工质5的流动阻力,可以仪较快的速率沿吸液芯往下流至锅底部的热源位置,该过程随着相变工质快速发生“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变化,并伴随着热量的快速转变,因而可实现热量在锅体内表面良好的传导,从而实现锅体不同位置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温度均匀性分布,内层锅1各处的温度差可满足±5℃以内,使得锅内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实现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外层锅2的上部设有抽真空孔,所述抽真空孔上可以密封连接有金属管3,可以通过金属管3对真空腔进行抽真空,真空度一般可以为10-3~10-1Pa。本专利技术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为1~3mm;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为0.1~0.5mm。该结构可以实现良好的均温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包括内层锅和外层锅,所述内层锅和所述外层锅的上端密封连接且二者之间为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具有吸液芯和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态相变工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至少为一层且靠近所述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包括内层锅和外层锅,所述内层锅和所述外层锅的上端密封连接且二者之间为真空腔;所述真空腔内具有吸液芯和受热可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液态相变工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至少为一层且靠近所述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大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靠近所述内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为1~3mm;靠近所述外层锅的一侧的平均孔径为0.1~0.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从靠近所述外层锅一侧至靠近所述内层锅一侧的平均孔径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为两层以上且紧密重叠布置,每层所述吸液芯的厚度为1~3m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一种含不同孔径吸液芯的均温锅,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康曹达华李兴航杨玲李洪伟屈雪平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