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2207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包括连接轴和底座,所述底座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和两个第二支撑柱分别位于底座的前后两端上,且两个第一支撑柱和两个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均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连接,所述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上安装有Z型挡板,所述Z型挡板左侧下方安装有连接柱和第一U型安装板,所述连接柱顶端安装有进料斗安装板,所述进料斗安装板顶端设置有进料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使用方便,可以使茶叶在进入茶叶烘干机时提前对茶叶进行一次烘干,节省了茶叶烘干的时间,提高了茶叶烘干的效率。

An automatic feeding mechanism for a tea dry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feeding mechanism for a tea dryer, including a connecting shaft and a base. A first support column and a second support column are installed o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side of the top of the base. The first support column and the second support column are both two, and the two first support columns and the two second support columns are respectively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base. The two first support columns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two second support column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Z belt conveyor body. The Z belt conveyer is equipped with a Z type baffle. The left side of the Z type baffle is equipped with a connecting column and a first U type mounting plate, and the top of the connection column is equipped with a hopper mounting plate, and the end of the connection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hopper mounting plate. The top of the feeding hopper mounting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n inlet hopp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 which can make the tea dry in one time in advance when entering the tea dryer, save the time of the tea drying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a dry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茶叶加工设备
,具体为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
技术介绍
茶叶加工需要多道工序实现,而烘干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其目之一是按一定的方式使茶叶脱水,从而达到一定的含水量,便于储存;二是烘干过程中,发生复杂的热化学反应,保证茶叶色、香、味更趋于完善,因此烘干是各类茶品质提升的关键工序之一。但是目前现有的茶叶自动上料机构难以控制进料斗中排出的茶叶的量,从而经常容易导致输送带上的茶叶的厚度过厚,而且功能过于单一,使得茶叶干燥效的果不好,茶叶烘干效率低。因此,不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操作使用方便,可以使茶叶在进入茶叶烘干机时提前对茶叶进行一次烘干,节省了茶叶烘干的时间,提高了茶叶烘干的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包括连接轴和底座,所述底座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和两个第二支撑柱分别位于底座的前后两端上,且两个第一支撑柱和两个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均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连接,所述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上安装有Z型挡板,Z型挡板为两个,且两个Z型挡板分别位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顶端的前后两端上,所述Z型挡板左侧下方安装有连接柱和第一U型安装板,连接柱位于第一U型安装板的左侧,连接柱为四个,且四个连接柱均匀分布在两个Z型挡板上,所述连接柱顶端安装有进料斗安装板,所述进料斗安装板顶端设置有进料斗,且进料斗的底部贯穿进料斗安装板,所述连接轴穿过进料斗左侧壁上的轴承与进料斗右侧壁上轴承连接,且连接轴的左端安装有自锁手轮,所述Z型挡板右侧上方安装有第三U型安装板,且第三U型安装板上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第一U型安装板和第三U型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二U型安装板,且第二U型安装板设置在Z型挡板上的倾斜处,所述第一U型安装板和第二U型安装板的内部顶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电加热盘管和第二电加热盘管。优选的,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限料板,且限料板位于进料斗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松紧滚轮。优选的,所述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上设置有输送带,且输送带上设置有隔板。优选的,所述底座顶端设置有控制箱,且控制箱前端面上设置有控制按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通过自锁手轮、连接轴、限料板和轴承的配合使用,可以控制进料斗中排出的茶叶的量,从而可以防止输送带上的茶叶的厚度过厚,通过第一电加热盘管、第二电加热盘管和散热风扇的配合使用,可以使茶叶在进入茶叶烘干机时提前对茶叶进行一次烘干,第一电加热盘管可以对茶叶的一面进行加热烘干,茶叶运输到第二电加热盘管下方时,因重力的作用使茶叶的另一面处于第二电加热盘管的下方,对茶叶的另一面进行干燥,提高了干燥的效果,最后茶叶运输到散热风扇的下方时对茶叶进行冷却,节省了茶叶烘干的时间,提高了茶叶烘干的效率,通过输送带上隔板的设置,可以防止茶叶输送到倾斜处时滚落下来,通过松紧滚轮的添加,可以使本技术在水平地面上移动或者固定,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U型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U型安装板的仰视图。图中:1-自锁手轮;2-连接轴;3-进料斗;4-第一U型安装板;5-第二U型安装板;6-第三U型安装板;7-散热风扇;8-进料斗安装板;9-连接柱;10-第一支撑柱;11-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2-Z型挡板;13-底座;14-控制箱;15-控制按钮;16-松紧滚轮;17-第二支撑柱;18-隔板;19-轴承;20-第一电加热盘管;21-第二电加热盘管;22-输送带;23-限料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包括连接轴2和底座13,底座13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10和第二支撑柱17,第一支撑柱10和第二支撑柱17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10和两个第二支撑柱17分别位于底座13的前后两端上,且两个第一支撑柱10和两个第二支撑柱17的另一端均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连接,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上安装有Z型挡板12,Z型挡板12为两个,且两个Z型挡板12分别位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顶端的前后两端上,Z型挡板12左侧下方安装有连接柱9和第一U型安装板4,连接柱9位于第一U型安装板4的左侧,连接柱9为四个,且四个连接柱9均匀分布在两个Z型12挡板上,连接柱9顶端安装有进料斗安装板8,进料斗安装板8顶端设置有进料斗3,且进料斗3的底部贯穿进料斗安装板8,连接轴2穿过进料斗3左侧壁上的轴承19与进料斗3右侧壁上轴承19连接,且连接轴2的左端安装有自锁手轮1,Z型挡板12右侧上方安装有第三U型安装板6,且第三U型安装板6上设置有散热风扇7,第一U型安装板4和第三U型安装板6之间设置有第二U型安装板5,且第二U型安装板5设置在Z型挡板12上的倾斜处,第一U型安装板4和第二U型安装板5的内部顶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电加热盘管20和第二电加热盘管21;连接轴2上设置有限料板23,且限料板23位于进料斗3的内部;底座13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松紧滚轮16;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上设置有输送带22,且输送带22上设置有隔板18;底座13顶端设置有控制箱14,且控制箱14前端面上设置有控制按钮15。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控制箱14上的控制按钮15启动本技术,通过自锁手轮1调节限料板23来控制茶叶的出料量,茶叶落入输送带22上,输送带22使茶叶依次经过第一电加热盘管20、第二电加热盘管21和散热风扇7的下方,第一电加热盘管20对茶叶的一面进行加热烘干,茶叶运输到第二电加热盘管21下方时,因重力的作用使茶叶的另一面处于第二电加热盘管21的下方,对茶叶的另一面进行干燥,提高了干燥的效果,茶叶运输到散热风扇7的下方时对茶叶进行冷却,最后把干燥过的茶叶输送到茶叶烘干机中,也可以通过调节茶叶的出料量、皮带输送机本体11输送的速率、第一电加热盘管20的功率、第二电加热盘管21的功率和散热风扇7的功率使茶叶烘干的效果达到最佳。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包括连接轴(2)和底座(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3)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10)和第二支撑柱(17),第一支撑柱(10)和第二支撑柱(17)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10)和两个第二支撑柱(17)分别位于底座(13)的前后两端上,且两个第一支撑柱(10)和两个第二支撑柱(17)的另一端均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连接,所述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上安装有Z型挡板(12),Z型挡板(12)为两个,且两个Z型挡板(12)分别位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顶端的前后两端上,所述Z型挡板(12)左侧下方安装有连接柱(9)和第一U型安装板(4),连接柱(9)位于第一U型安装板(4)的左侧,连接柱(9)为四个,且四个连接柱(9)均匀分布在两个Z型挡板(12)上,所述连接柱(9)顶端安装有进料斗安装板(8),所述进料斗安装板(8)顶端设置有进料斗(3),且进料斗(3)的底部贯穿进料斗安装板(8),所述连接轴(2)穿过进料斗(3)左侧壁上的轴承(19)与进料斗(3)右侧壁上轴承(19)连接,且连接轴(2)的左端安装有自锁手轮(1),所述Z型挡板(12)右侧上方安装有第三U型安装板(6),且第三U型安装板(6)上设置有散热风扇(7),所述第一U型安装板(4)和第三U型安装板(6)之间设置有第二U型安装板(5),且第二U型安装板(5)设置在Z型挡板(12)上的倾斜处,所述第一U型安装板(4)和第二U型安装板(5)的内部顶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电加热盘管(20)和第二电加热盘管(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烘干机用自动上料机构,包括连接轴(2)和底座(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3)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支撑柱(10)和第二支撑柱(17),第一支撑柱(10)和第二支撑柱(17)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支撑柱(10)和两个第二支撑柱(17)分别位于底座(13)的前后两端上,且两个第一支撑柱(10)和两个第二支撑柱(17)的另一端均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连接,所述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上安装有Z型挡板(12),Z型挡板(12)为两个,且两个Z型挡板(12)分别位于Z型皮带输送机本体(11)顶端的前后两端上,所述Z型挡板(12)左侧下方安装有连接柱(9)和第一U型安装板(4),连接柱(9)位于第一U型安装板(4)的左侧,连接柱(9)为四个,且四个连接柱(9)均匀分布在两个Z型挡板(12)上,所述连接柱(9)顶端安装有进料斗安装板(8),所述进料斗安装板(8)顶端设置有进料斗(3),且进料斗(3)的底部贯穿进料斗安装板(8),所述连接轴(2)穿过进料斗(3)左侧壁上的轴承(19)与进料斗(3)右侧壁上轴承(19)连接,且连接轴(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坤贤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云台山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