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0116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涉及吊车配重的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配重块和气缸,所述第一支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且其内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止推轴承,所述止推轴承安装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与所述的气缸上部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配重块相对应的第一通孔且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支撑板,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吊车配重块的运输装置,通过在第一支架上增加第一电机和气缸及吊起装置,使吊车配重块通过机械移动的方式运输到运输车中,这样避免了人工搬运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吊车配重的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配重块是起到保持平衡作用的,它的重量是根据吊车本身的强度加的,如果太重的话在吊重的时候有可能造成车的强度破坏。一些大吨位的吊车配重是可拆卸的,在吊大吨位的时候必须全挂配重,甚至还要加超起装置,当吊车单边悬臂或者一侧偏重,就需要在另一侧配重,配重常用的有水泥块和铁块,配重块从工厂支架运输到运输车上时,对于重量较大的配重块,如果人工搬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21104241.7公开了一种运输汽车配重块的成型装置,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具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圆柱形开口,下模板上具有开口朝上的第二圆柱形开口,第一圆柱形开口和第二圆柱形开口大小一致,上模板与下模板合模后第一圆柱形开口和第二圆柱形开口正对,下模板的第二圆柱形开口中设置有圆柱形的内模,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的空间和内模形成环形筒,环形筒的一侧上部设置有注浆口,另外一侧设置有出气口,上模板的上表面和下模板的下表面均设置有转轴。该成型装置生产的配重块重量均匀分布,适合多块一起码放。但是该种运输汽车配重块的成型装置未对成型后的配重块运输方式作出定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的缺陷。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配重块和气缸,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在第二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且其内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止推轴承,所述止推轴承安装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与所述的气缸上部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气缸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吊起装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配重块相对应的第一通孔且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周围均匀分布有与第二支架转动连接的挡块。优选的,所述吊起装置包括柱体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均匀分布在柱体的外侧,所述支撑柱与气缸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优选的,所述配重块中心位置设有与吊起装置相对应的第二通孔且其底部设有圆形槽。优选的,所述圆形槽设于配重块底部中心位置且其直径与第二通孔的最大直径相等。优选的,所述圆形槽的深度到大于支撑柱的厚度。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本技术的吊车配重块的运输装置,通过在第一支架上增加第一电机和气缸及吊起装置,使吊车配重块通过机械移动的方式运输到运输车中,这样避免了人工搬运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B-B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配重块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A-A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吊起装置的俯视图。其中,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配重块,4-第一电机,5-气缸,6-吊起装置,7-第二电机,8-挡块,9-支撑板,10-支撑柱,11-柱体,12-第二通孔,13-圆形槽,14-第一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配重块3和气缸5,所述第一支架1安装在第二支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架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且其内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5,所述安装板15上设置有止推轴承16,所述止推轴承16安装有支撑管17,所述支撑管17与所述的气缸5上部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气缸5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吊起装置6,所述第二支架2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配重块3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4且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第一通孔14相对应的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周围均匀分布有与第二支架2转动连接的挡块8。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吊起装置6包括柱体11和支撑柱10,所述支撑柱10均匀分布在柱体11的外侧,所述支撑柱10与气缸5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块2中心位置设有与吊起装置6相对应的第二通孔12且其底部设有圆形槽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槽13设于配重块2底部中心位置且其直径与第二通孔12的最大直径相等。此外,所述圆形槽13的深度到大于支撑柱10的厚度。工作过程及原理:当需要使用吊车配重块时,先将运输配重块3的车停在第二支架2的正下方,首先气缸5输出端带动吊起装置6向下穿过第二通孔12到达圆形槽13位置,此时第一电机4转动,由于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吊起装置6也会在圆形槽13内转动,当支撑柱10转动20度时,第一电机4停止转动,气缸5向上拉动配重块3一小段距离后停止拉动,然后人工将挡块8转动,使支撑板9松开,再启动第二电机7将支撑板9转动到竖直位置,此时再启动气缸5向下移动,直到移动到运输配重块3的车上后停止,停止后,第一电机4往第一次转动的反方向转动20度后停止,停止后,将气缸5输出端上移到初始位置。由技术常识可知,本技术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技术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技术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技术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配重块(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缸(5),所述第一支架(1)安装在第二支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架(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且其内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5),所述安装板(15)上设置有止推轴承(16),所述止推轴承(16)安装有支撑管(17),所述支撑管(17)与所述的气缸(5)上部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气缸(5)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吊起装置(6),所述第二支架(2)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配重块(3)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4)且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第一通孔(14)相对应的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周围均匀分布有与第二支架(2)转动连接的挡块(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车配重的运输装置,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配重块(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缸(5),所述第一支架(1)安装在第二支架(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架(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且其内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5),所述安装板(15)上设置有止推轴承(16),所述止推轴承(16)安装有支撑管(17),所述支撑管(17)与所述的气缸(5)上部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键连接,所述气缸(5)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吊起装置(6),所述第二支架(2)的中心位置设有与配重块(3)相对应的第一通孔(14)且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与第一通孔(14)相对应的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周围均匀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治宇宋夺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市诚鑫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