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向缸套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07149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向缸套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是将具有铬层贮油结构的缸套固定在珩磨机上,以矿物油为载体混以碳化硅,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缸套铬层贮油结构的孔洞,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工作匹配的要求,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加工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均有碳化硅存在,铬层内有均匀分布的碳化硅微粒、缸套的使用寿命延长、随着铬层的磨损碳化硅会同步下沉使铬层内的碳化硅含量提高、气缸套耐磨性越来越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缸套加工
,尤其是涉及。
技术介绍
为增加发动机气缸套铬镀层的耐磨性,现有的缸套加工工艺是首先通过控制电镀工艺参数,主要是镀液温度和电流密度,铬酐与硫酸浓度比值镀硬铬,获得带有微裂纹的硬铬镀层,利用酸性或碱性阳极处理,进一步获取松孔裂纹(松孔镀铬层),增加能够贮留润滑油的表层结构,避免缸套与活塞环间产生干摩情况下的磨损或利用机械刻划的办法获取铬层表面凹凸不平的使用状态,增加贮油机会,减少基本摩擦件与配偶摩擦件间的干摩,提高发动机气缸套铬镀层的耐磨性,采用现有的加工工艺由于网纹较少较细较浅,铬镀层的贮油润滑效果不好,发动机气缸套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铬层内有均匀分布的特硬的碳化硅微粒、发动机气缸套的使用寿命延长、使用过程中随着铬层的磨损碳化硅会同步下沉使铬层内的碳化硅含量提高、发动机气缸套耐磨性越来越好的向缸套海绵状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特点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电镀后具有铬层贮油结构的缸套固定在珩磨机上;b、以矿物油为载体按不同使用的要求混以180-320目粒度黑或绿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0~25个标准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缸套铬层贮油结构的孔洞;c、同时使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是电镀后缸套的铬层的贮油结构为海绵状。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将通过电镀电流波形进行电镀获得海绵状贮油结构的缸套,以矿物油为载体混以不同粒度、型号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0~25个标准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海绵状贮油结构的孔洞,碳化硅含量可达5%~8%,并利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通过本专利技术方法加工后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均有碳化硅存在,由于铬层内有均匀分布的特硬的碳化硅微粒,这使得发动机气缸套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铬层的磨损,碳化硅会同步下沉使铬层内的碳化硅含量提高,发动机气缸套耐磨性越来越好,使用此工艺加工的发动机气缸套贮油效果好,使用性能稳定,耐磨性好、配磨性好,耗油少,发动机输出功率高,尾气排放达标性好,使用寿命较传统工艺有较大提高。四、具体实施方案实施例1,一种向缸套海绵状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是缸套通过电镀加工,使缸套表面获得贮油结构,以矿物油为载体混以180-320目粒度黑或绿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0~25个标准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海绵状贮油结构的孔洞,使碳化硅含量达5%~8%,同时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即可,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加工后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均有碳化硅存在。实施例2,一种向缸套海绵状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是缸套通过电镀加工,使缸套表面获得海绵状贮油结构,以矿物油为载体混以180-320目粒度黑或绿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0个标准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海绵状贮油结构的孔洞,使碳化硅含量达5%~8%,同时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缸套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即可,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加工后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均有碳化硅存在。实施例3,一种向缸套海绵状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是缸套通过电镀加工,使缸套表面获得海绵状贮油结构,以矿物油为载体混以180-320目粒度黑或绿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5个标准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海绵状贮油结构的孔洞,使碳化硅含量达5%~8%,同时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缸套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即可,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加工后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均有碳化硅存在。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加工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有碳化硅存在,由于铬层内有均匀分布的特硬的碳化硅微粒,这使得发动机气缸套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铬层的磨损,碳化硅会同步下沉使铬层内的碳化硅含量提高,发动机气缸套耐磨性越来越好,使用此工艺加工的发动机气缸套贮油效果好,使用性能稳定,耐磨性好、配磨性好,耗油少,发动机输出功率高,尾气排放达标性好,使用寿命较传统工艺有较大提高。权利要求1.,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电镀后具有铬层贮油结构的缸套固定在珩磨机上;b、以矿物油为载体按不同使用的要求混以180-320目粒度黑或绿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0~25个标准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缸套铬层贮油结构的孔洞;c、同时使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是电镀后缸套的铬层的贮油结构为海绵状。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是将具有铬层贮油结构的缸套固定在珩磨机上,以矿物油为载体混以碳化硅,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缸套铬层贮油结构的孔洞,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工作匹配的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加工的缸套使用X光衍射铬层表面和内部均有碳化硅存在,铬层内有均匀分布的碳化硅微粒、缸套的使用寿命延长、随着铬层的磨损碳化硅会同步下沉使铬层内的碳化硅含量提高、气缸套耐磨性越来越好的特点。文档编号C23C24/06GK1563492SQ20041002374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8日专利技术者艾爽, 唐宁, 赵良学, 李显昌, 姜书博 申请人:烟台万斯特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向缸套铬层内部挤入碳化硅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电镀后具有铬层贮油结构的缸套固定在珩磨机上;b、以矿物油为载体按不同使用的要求混以180-320目粒度黑或绿的碳化硅,用珩磨机在20~25个标准大气压以上 的压力下利用铸铁条将碳化硅微粒均匀地挤入缸套铬层贮油结构的孔洞;c、同时使用铸铁条将铬层表面进行抛光,使表面Tp值达到发动机缸套与活塞环工作匹配的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爽唐宁赵良学李显昌姜书博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万斯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