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733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2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包括盒体、防滑座、第一滑槽、电源盒、检测瓶、透明盖板、支撑套管、卡槽、防护罩、观察窗、推座、第二滑槽、支撑架、第三滑槽、连接杆、电子显微镜、安装柱、卡头、顶出按钮、转动马达、限位旋钮以及电热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检测仪操作简便,便于用户添加微生物混合液,在转动马达的带动下可使得微生物与培养液充分混合,提高检测效果;采用移动式的防护罩能够在检测时对检测瓶进行保护,并且通过防护罩内壁的电热板,能够改变检测瓶内的温度,从而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可自由调节电子显微镜的位置,从而便于检测人员对各个检测瓶内的微生物进行观测,无需再中途转移,加快了实验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生物检测仪,具体为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属于微生物检测设备应用

技术介绍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人们在对微生物进行研究时,需要使用到微生物检测仪进行观测,而目前的微生物检测仪大多为分离式,检测人员需使用夹具对瓶子进行夹持限位,比较麻烦,连接不够牢固,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混合;缺少对于检测瓶的保护,使得检测瓶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降低微生物的活性;需要对微生物进行转移才可观测到微生物的状态,观测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加样方便,保护效果好,观测便捷。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对称设有防滑座,且所述盒体的表面安装有电源盒;所述盒体的内部设有转动马达,且所述转动马达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的内壁开有卡槽,且所述支撑套管的外壁与所述卡槽相对设有顶出按钮;所述支撑套管的内部配合连接有安装柱,且所述安装柱的外壁设有卡头;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相互配合连接;所述安装柱的顶部设有检测瓶,且所述检测瓶的顶部配合连接有透明盖板;所述盒体的侧壁设有第一滑槽,且所述第一滑槽滑动连接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表面对称开有第二滑槽,且所述第二滑槽与支撑架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底面开有第三滑槽,且所述第三滑槽与连接杆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设有电子显微镜;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支撑架之间通过限位旋钮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防护罩之间通过所述限位旋钮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的表面设有观察窗,且所述防护罩的表面侧边处设有推座;所述防护罩的内壁设有电热板;所述电热板、所述电子显微镜以及所述转动马达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盒。优选的,为了提高检测精度,所述检测瓶设有至少六个,且所述检测瓶呈矩形阵列分布;每个所述检测瓶的底部均设有所述转动马达。优选的,为了便于用户观察,所述观察窗的面积大于所述检测瓶的分布面积,且所述观察窗与所述盒体之间扣合连接。优选的,为了便于支撑架移动,所述第二滑槽设于所述观察窗的外侧,且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大于所述观察窗的长度。优选的,为了便于对微生物进行观察,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电子显示镜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电子显微镜竖直位于所述观察窗的顶部。优选的,为了使得整体结构更为规整,所述盒体的长度与所述电源盒的宽度、所述防护罩的长度之间和相同,且所述电源盒、所述防护罩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优选的,为了实现微生物与培养液充分混合,所述检测瓶呈圆形,且所述检测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透明盖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检测仪配置有多个检测瓶,能够方便检测人员同时对多个样本进行观察,提高检测精度;检测瓶与转动马达之间为卡合连接,可在加样时取下、加样完毕后再安装上,操作简便,便于用户添加微生物混合液,在转动马达的带动下可使得微生物与培养液充分混合,提高检测效果;采用移动式的防护罩能够在检测时对检测瓶进行保护,并且通过防护罩内壁的电热板,能够改变检测瓶内的温度,从而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可自由调节电子显微镜的位置,便于检测人员对各个检测瓶内的微生物进行观测,无需再中途转移,有效的加快了实验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检测瓶与转动马达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架与连接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防护罩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盒体,101、防滑座,102、第一滑槽,2、电源盒,3、检测瓶,301、透明盖板,4、支撑套管,401、卡槽,5、防护罩,501、观察窗,502、推座,503、第二滑槽,6、支撑架,601、第三滑槽,7、连接杆,8、电子显微镜,9、安装柱,901、卡头,10、顶出按钮,11、转动马达,12、限位旋钮,13、电热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包括盒体1;所述盒体1的底部对称设有防滑座101,且所述盒体1的表面安装有电源盒2;所述盒体1的内部设有转动马达11,且所述转动马达11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管4;所述支撑套管4的内壁开有卡槽401,且所述支撑套管4的外壁与所述卡槽401相对设有顶出按钮10;所述支撑套管4的内部配合连接有安装柱9,且所述安装柱9的外壁设有卡头901;所述卡头901与所述卡槽401相互配合连接;所述安装柱9的顶部设有检测瓶3,且所述检测瓶3的顶部配合连接有透明盖板301;所述盒体1的侧壁设有第一滑槽102,且所述第一滑槽102滑动连接防护罩5;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对称开有第二滑槽503,且所述第二滑槽503与支撑架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6的底面开有第三滑槽601,且所述第三滑槽601与连接杆7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7的端部设有电子显微镜8;所述连接杆7与所述支撑架6之间通过限位旋钮1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6与所述防护罩5之间通过所述限位旋钮12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设有观察窗501,且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侧边处设有推座502;所述防护罩5的内壁设有电热板13;所述电热板13、所述电子显微镜8以及所述转动马达11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盒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检测瓶3设有至少六个,且所述检测瓶3呈矩形阵列分布;每个所述检测瓶3的底部均设有所述转动马达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观察窗501的面积大于所述检测瓶3的分布面积,且所述观察窗501与所述盒体1之间扣合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二滑槽503设于所述观察窗501的外侧,且所述第二滑槽503的长度大于所述观察窗501的长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连接杆7与所述支撑架6之间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连接杆7与所述电子显示镜8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电子显微镜8竖直位于所述观察窗501的顶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盒体1的长度与所述电源盒2的宽度、所述防护罩5的长度之间和相同,且所述电源盒2、所述防护罩5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检测瓶3呈圆形,且所述检测瓶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透明盖板301。本技术在使用时,在检测时,将微生物以及培养液均置于检测瓶3中,然后拧上透明盖板301,随后重复操作制成若干个检测样本,将检测瓶3底部的安装柱9插入到支撑套管4内,使得卡头901与卡槽401配合在一起,然后通过推座502沿着第一滑槽102推动防护罩5,使得防护罩5与电源盒2的侧壁扣合在一起,通过电源盒2启动转动马达11,进而带动检测瓶3转动,使得微生物与培养液充分混合,待混合均匀后停止转动,操作人员可沿着第二滑槽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包括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的底部对称设有防滑座(101),且所述盒体(1)的表面安装有电源盒(2);所述盒体(1)的内部设有转动马达(11),且所述转动马达(11)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管(4);所述支撑套管(4)的内壁开有卡槽(401),且所述支撑套管(4)的外壁与所述卡槽(401)相对设有顶出按钮(10);所述支撑套管(4)的内部配合连接有安装柱(9),且所述安装柱(9)的外壁设有卡头(901);所述卡头(901)与所述卡槽(401)相互配合连接;所述安装柱(9)的顶部设有检测瓶(3),且所述检测瓶(3)的顶部配合连接有透明盖板(301);所述盒体(1)的侧壁设有第一滑槽(102),且所述第一滑槽(102)滑动连接防护罩(5);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对称开有第二滑槽(503),且所述第二滑槽(503)与支撑架(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6)的底面开有第三滑槽(601),且所述第三滑槽(601)与连接杆(7)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7)的端部设有电子显微镜(8);所述连接杆(7)与所述支撑架(6)之间通过限位旋钮(1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6)与所述防护罩(5)之间通过所述限位旋钮(12)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设有观察窗(501),且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侧边处设有推座(502);所述防护罩(5)的内壁设有电热板(13);所述电热板(13)、所述电子显微镜(8)以及所述转动马达(11)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盒(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微生物检测仪,包括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的底部对称设有防滑座(101),且所述盒体(1)的表面安装有电源盒(2);所述盒体(1)的内部设有转动马达(11),且所述转动马达(11)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管(4);所述支撑套管(4)的内壁开有卡槽(401),且所述支撑套管(4)的外壁与所述卡槽(401)相对设有顶出按钮(10);所述支撑套管(4)的内部配合连接有安装柱(9),且所述安装柱(9)的外壁设有卡头(901);所述卡头(901)与所述卡槽(401)相互配合连接;所述安装柱(9)的顶部设有检测瓶(3),且所述检测瓶(3)的顶部配合连接有透明盖板(301);所述盒体(1)的侧壁设有第一滑槽(102),且所述第一滑槽(102)滑动连接防护罩(5);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对称开有第二滑槽(503),且所述第二滑槽(503)与支撑架(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架(6)的底面开有第三滑槽(601),且所述第三滑槽(601)与连接杆(7)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7)的端部设有电子显微镜(8);所述连接杆(7)与所述支撑架(6)之间通过限位旋钮(1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6)与所述防护罩(5)之间通过所述限位旋钮(12)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设有观察窗(501),且所述防护罩(5)的表面侧边处设有推座(502);所述防护罩(5)的内壁设有电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治光钟海霞刘丹尹显锋张朝军郑显义易利邓进李一丰徐毅李福泉林建和罗欢吉克左果阿鲁哥果
申请(专利权)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