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011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30份、复合酶剂5‑10份、小茴香5‑10份、螺旋藻粉20‑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10份、鱼内脏粉5‑20份、稻糠10‑20份、葡萄籽粕5‑10份、蛋壳粉3‑6份、甜菊叶5‑10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按质量比4:2:1:1:1:1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按质量比2:3:3:1:2混合所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原料营养的吸收率,从而明显提高了养殖体的免疫力,促进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畜牧领域,具体涉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养殖业的高速发展,为了提高养殖体的抗病能力以及为了达到促进生长而增效的目的,含有各种激素类生长促进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的饲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此类饲料添加剂长期、大量使用,使养殖体内大量积存大量的抗生素、激素类物质,导致了养殖体耐药性的产生,免疫力严重下降,长期食用此类养殖体,人体出现各种不适,甚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30份、复合酶剂5-10份、小茴香5-10份、螺旋藻粉20-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10份、鱼内脏粉5-20份、稻糠10-20份、葡萄籽粕5-10份、蛋壳粉3-6份、甜菊叶5-10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为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混合所得。优选地,所述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的质量比为4:2:1:1:1:1。优选地,所述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2:3:3:1:2。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份、复合酶剂5份、小茴香5份、螺旋藻粉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份、鱼内脏粉5份、稻糠10份、葡萄籽粕5份、蛋壳粉3份、甜菊叶5份。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30份、复合酶剂10份、小茴香10份、螺旋藻粉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份、鱼内脏粉20份、稻糠20份、葡萄籽粕10份、蛋壳粉6份、甜菊叶10份。优选地,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5份、复合酶剂7.5份、小茴香7.5份、螺旋藻粉25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5.5份、鱼内脏粉12.5份、稻糠15份、葡萄籽粕7.5份、蛋壳粉4.5份、甜菊叶7.5份。上述有机饲料通过以下步骤制备所得:S1、按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配方称取各组分;S2、小茴香、螺旋藻粉、鱼内脏粉、稻糠、蛋壳粉和甜菊叶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所称取的复合酶剂,30-50℃下酶解0.5-2h,过滤,得酶解液;S3、将所得的酶解液迅速冷冻后再自然解冻,使提取物中淀粉老化沉淀;收集上清液,剩余部分离心,收集离心液体并合并于上清液中,喷雾干燥,得粉剂;S4、将所得的粉剂与所称取的微生物发酵剂混合搅拌均匀后,保持温度25-35℃,发酵48-54小时后,得发酵粉;S5、将所称取的葡萄籽粕置于包衣造粒机的饲料室中,将所得的发酵粉置于离心造粒机滚转锅内,开动机器,采用粉末层积法制备微丸,待微丸为20目~25目时,开启出料口,取出成品,喷雾干燥,S6、将称取的接枝改性大豆蛋白置于高剪切乳化机内乳化均匀得包衣液;S7、将所得的微丸,40℃预热3min,置于流化床包衣机内,采用底喷式,喷液速度为4.0~5.0mL/min,入风频率为30~40Hz,流化床包衣机内的温度始终维持30~40℃,包衣结束,包衣微丸继续在流化床内干燥一段时间取出,即得饲料颗粒。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基于微生物发酵剂和复合酶剂的协同使用,以及原料的合理配伍,大大提高了原料营养的吸收率,从而明显提高了养殖体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份、复合酶剂5份、小茴香5份、螺旋藻粉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份、鱼内脏粉5份、稻糠10份、葡萄籽粕5份、蛋壳粉3份、甜菊叶5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按质量比4:2:1:1:1:1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按质量比2:3:3:1:2混合所得。实施例2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30份、复合酶剂10份、小茴香10份、螺旋藻粉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份、鱼内脏粉20份、稻糠20份、葡萄籽粕10份、蛋壳粉6份、甜菊叶10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按质量比4:2:1:1:1:1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按质量比2:3:3:1:2混合所得。实施例3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5份、复合酶剂7.5份、小茴香7.5份、螺旋藻粉25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5.5份、鱼内脏粉12.5份、稻糠15份、葡萄籽粕7.5份、蛋壳粉4.5份、甜菊叶7.5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由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按质量比4:2:1:1:1:1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按质量比2:3:3:1:2混合所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按实施例1-实施例3所述的配方称取各组分;S2、小茴香、螺旋藻粉、鱼内脏粉、稻糠、蛋壳粉和甜菊叶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所称取的复合酶剂,30-50℃下酶解0.5-2h,过滤,得酶解液;S3、将所得的酶解液迅速冷冻后再自然解冻,使提取物中淀粉老化沉淀;收集上清液,剩余部分离心,收集离心液体并合并于上清液中,喷雾干燥,得粉剂;S4、将所得的粉剂与所称取的微生物发酵剂混合搅拌均匀后,保持温度25-35℃,发酵48-54小时后,得发酵粉;S5、将所称取的葡萄籽粕置于包衣造粒机的饲料室中,将所得的发酵粉置于离心造粒机滚转锅内,开动机器,采用粉末层积法制备微丸,待微丸为20目~25目时,开启出料口,取出成品,喷雾干燥,S6、将称取的接枝改性大豆蛋白置于高剪切乳化机内乳化均匀得包衣液;S7、将所得的微丸,40℃预热3min,置于流化床包衣机内,采用底喷式,喷液速度为4.0~5.0mL/min,入风频率为30~40Hz,流化床包衣机内的温度始终维持30~40℃,包衣结束,包衣微丸继续在流化床内干燥一段时间取出,即得饲料颗粒。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30份、复合酶剂5‑10份、小茴香5‑10份、螺旋藻粉20‑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10份、鱼内脏粉5‑20份、稻糠10‑20份、葡萄籽粕5‑10份、蛋壳粉3‑6份、甜菊叶5‑10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为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混合所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30份、复合酶剂5-10份、小茴香5-10份、螺旋藻粉20-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10份、鱼内脏粉5-20份、稻糠10-20份、葡萄籽粕5-10份、蛋壳粉3-6份、甜菊叶5-10份;所述微生物发酵剂为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混合所得;所述复合酶剂由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混合所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蜡状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黏膜乳酸杆菌、乳酸杆菌、缓病芽孢杆菌、酵母菌的质量比为4:2:1:1:1: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β-复合解毒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2:3:3:1: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20份、复合酶剂5份、小茴香5份、螺旋藻粉2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份、鱼内脏粉5份、稻糠10份、葡萄籽粕5份、蛋壳粉3份、甜菊叶5份。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发酵有机饲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备而成:微生物发酵剂30份、复合酶剂10份、小茴香10份、螺旋藻粉30份、接枝改性大豆蛋白10份、鱼内脏粉20份、稻糠20份、葡萄籽粕10份、蛋壳粉6份、甜菊叶10份。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梦姣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