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5774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包括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位于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对接边缘均设有半圆形孔,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半圆形孔与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半圆形孔相互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通孔,所述上壳体内和下壳体内均放置有清洁海绵,所述清洁海绵挤压线缆并形成包裹线缆的清洁通道,位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进线端连接有刮泥器,所述刮泥器包括有若干个依次套在线缆上的刮泥环,所述刮泥环的内径沿进线端指向出线端依次减小。刮泥环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逐级处理;通孔既可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处理,也做限位作用;清洁海绵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最终清理,清理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线缆清理
,特别涉及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CCTV现场检测过程中,由于排水管道中存在淤泥沉积,爬行器在管道中行走时,数据线缆被管道底部的淤泥包裹。当需要回收数据线缆时,管道中的淤泥会被线缆带出,如果不对数据线缆上的淤泥进行清理,淤泥会跟随数据线缆被一起卷进线缆盘,进而会导致淤泥沉积在线缆盘中。如此一来,沉积的淤泥一方面会影响到下一次放线操作,另一方面沉积的淤泥还会影响到线缆盘和计数器等配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清理效果好的且易于护理的线缆自动清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包括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位于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对接边缘均设有半圆形孔,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半圆形孔与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半圆形孔相互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通孔,所述上壳体内和下壳体内均放置有清洁海绵,所述清洁海绵挤压线缆并形成包裹线缆的清洁通道,位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进线端连接有刮泥器,所述刮泥器包括有若干个依次套在线缆上的刮泥环,所述刮泥环的内径沿进线端指向出线端依次减小。进一步地,所述刮泥器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呈上下对称贴合的刮泥板组成,所述刮泥板包括与上壳体或下壳体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垂直于连接部伸出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相较于第一支撑部远离上壳体或下壳体,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设有第一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第二半圆形凹槽,两个对称贴合的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和第二半圆形凹槽分别构成刮泥环。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等于第一半圆形凹槽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刮泥环的前端设有倒角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清洁海绵沿线缆轴线分为三块依次排列在上壳体或下壳体内。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固定支架。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中,位于进线端的刮泥环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逐级处理,由于刮泥环的内径由大到小逐渐过渡,可避免线缆上过多的淤泥而导致线缆卡死在刮泥环的情况发生;线缆穿过刮泥环后再穿过通孔,通孔既可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处理,同时也做限位作用,可有效防止线缆在容置腔中跑偏;上壳体和下壳体中的清洁海绵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最终清理,清理效果好,且清理海绵容易更换,方便定期的护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刮泥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2,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包括呈上下布置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边缘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上壳体1和下壳体2位于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对接边缘均设有半圆形孔,位于上壳体1的半圆形孔与位于下壳体2的半圆形孔相互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通孔5,上壳体1内和下壳体2内均放置有清洁海绵4,清洁海绵4挤压线缆并形成包裹线缆的清洁通道,通孔5的直径略大于线缆的直径,既达到了限制线缆走向的作用,也保证了线缆可以顺畅的通过该通孔5;同时,在进线端的通孔5也起到了清理淤泥的作用。清洁海绵4具有弹性,通过挤压线缆使得海绵与线缆保持贴合,保证了清理的效果。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进线端连接有刮泥器,刮泥器包括有若干个依次套在线缆上的刮泥环,刮泥环的内径沿进线端指向出线端依次减小。位于进线端的刮泥环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逐级处理,由于刮泥环的内径由大到小逐渐过渡,可避免线缆上过多的淤泥而导致线缆卡死在刮泥环的情况发生。具体地,刮泥器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呈上下对称贴合的刮泥板3组成,刮泥板3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进线端,刮泥板3包括与上壳体1或下壳体2固定连接的且呈水平状的连接部31,连接部31径向伸出有沿线缆轴线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支撑部32和第二支撑部33,第二支撑部33相较于第一支撑部32远离上壳体1或下壳体2,第一支撑部32的端部设有第一半圆形凹槽321,第二支撑部33设有第二半圆形凹槽331,两个对称贴合的第一半圆形凹槽321和第二半圆形凹槽331分别构成刮泥环。第二半圆形凹槽331的直径大于第一半圆形凹槽321的直径,第一半圆形凹槽321的直径等于通孔5的直径。线缆的淤泥在刮泥板3的逐级清理下,既保证了清理的效果,也避免了一次性清理过多淤泥而导致线缆卡死的情况发生。作为优选,刮泥环的前端设有倒角结构34,靠近进线端环绕第一半圆形凹槽321和第二半圆形凹槽331的端部设置有倒角结构34,更有利于实现对线缆上淤泥的清理。作为优选,清洁海绵4沿线缆轴线分为三块依次排列在上壳体1或下壳体2内。由于在清理线缆的过程中,进线端清理的淤泥最多;线缆在回收和放出时,清洁海绵4的两端部清理较多的淤泥,因此将清理海绵分为三部分,便于选择性更换清洁海绵4,区别于每次都是更换整个海绵,减少了清洁海绵4的浪费。同时,下壳体2的底部设有固定支架21,便于实现该线缆清理装置的固定。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可以通过锁扣进行固定连接,便于安装于拆卸,也方便了清洁海绵4的定期更换。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
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位于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对接边缘均设有半圆形孔,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半圆形孔与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半圆形孔相互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通孔,所述上壳体内和下壳体内均放置有清洁海绵,所述清洁海绵挤压线缆并形成包裹线缆的清洁通道,位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进线端连接有刮泥器,所述刮泥器包括有若干个依次套在线缆上的刮泥环,所述刮泥环的内径沿进线端指向出线端依次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对接形成一个容置腔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位于进线端和出线端的对接边缘均设有半圆形孔,位于所述上壳体的半圆形孔与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半圆形孔相互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通孔,所述上壳体内和下壳体内均放置有清洁海绵,所述清洁海绵挤压线缆并形成包裹线缆的清洁通道,位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进线端连接有刮泥器,所述刮泥器包括有若干个依次套在线缆上的刮泥环,所述刮泥环的内径沿进线端指向出线端依次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自动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器由两个结构相同且呈上下对称贴合的刮泥板组成,所述刮泥板包括与上壳体或下壳体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垂直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昂郭爱芹刘红吴炳彬黄联煌梁少杰姚惠珍朱少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