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及其电极及其沉积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796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及其电极及其沉积环。该沉积环具有一沉积环本体、一沟槽以及一凸状结构。沉积环本体呈平板环状,并具有一第一表面。沟槽以及凸状结构均呈环状,形成于第一表面之上,凸状结构邻接沟槽,并靠近该沉积环本体的外侧。沟槽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沟槽底部。第一侧壁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侧壁的曲率半径。第二侧壁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该沟槽底部位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与沟槽底部之间并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介于65度至120度之间,较佳为90度。沟槽的深度介于1.2毫米至3毫米之间,较佳为2毫米。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金属沉积物形成于晶圆背面,并可避免沟槽侧壁缺口位置的金属沉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沉积环,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防止金属沉积于晶圆背面的沉积环。
技术介绍
参照图1a,其是显示已知的沉积环30设于物理气相沉积电极10之上时的情形。其中,沉积环30被安装于晶座40之上,而晶圆20置于晶座40之上,其边缘部分位于沉积环30的上方。沉积环30具有一凸状结构31以及一沟槽32。搭配参照图1b,其是显示沉积环30的俯视图,凸状结构31以及沟槽32均呈环状。此外,沟槽32的侧壁上具有缺口33。参照图2a,当已知的沉积环30应用于物理气相沉积制程之中时,会造成金属沉积物50沉积于晶圆20的背面。例如,参照图2b,其是为图2a中的A部分放大图,在铜制程中,晶圆20的背面会生成氮化钽(TaN)沉积层52以及铜沉积层51(在此不讨论生成于晶圆20的侧面以及上表面的金属沉积物)。再回到图2a,晶圆20背面会生成金属沉积物50的原因为,沉积环30的沟槽32过浅(约为0.6毫米),因此,物理气相沉积的金属粒子在撞击沟槽32的底部之后,会反弹至晶圆20的背面。并且,随着金属沉积物53逐渐沉积于沟槽32的底部,晶圆20背面上金属沉积物50的生成速度将会更快。尤其是,参照图1b,晶圆20背面相对应于沉积环30侧壁上缺口33的位置,其金属沉积物50的沉积问题将会更为严重。晶圆20的背面生成有金属沉积物50会影响晶圆20背面的平坦度,降低后续制程的精度。并且,由于晶圆20背面的金属沉积物50的厚度无法掌控,因此在用于移除该金属沉积物50的湿式蚀刻制程(例如,用于移除铜沉积层的湿式蚀刻制程)后,仍会残留在晶圆20的背面,并在后续的蚀刻制程(用于移除其他金属沉积层的制程)中与蚀刻剂反应,而降低后续蚀刻制程的蚀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已知技术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沉积环,具有一沉积环本体、一沟槽以及一凸状结构。沉积环本体呈平板环状,并具有一第一表面。沟槽以及凸状结构均呈环状,形成于第一表面之上,凸状结构邻接沟槽,该沟槽及凸状结构分别靠近该沉积环本体的内侧和外侧。沟槽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沟槽底部。第一侧壁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侧壁的曲率半径。第二侧壁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该沟槽底部位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与沟槽底部之间并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介于65度至120度之间,较佳为90度。沟槽的深度介于1.2毫米至3毫米之间,较佳为2毫米。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沉积环,其中该沉积环的材质为非金属材料。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沉积环,其中该沉积环的材质为陶瓷。本专利技术还可以为一种物理气相沉积电极,具有一晶座以及沉积环。沉积环设于该晶座之上,并环绕晶座中央的晶圆承载部。沉积环具有一沉积环本体、一沟槽以及一凸状结构,沉积环本体呈平板环状,并具有一第一表面。沟槽以及凸状结构均呈环状,形成于第一表面之上,凸状结构邻接沟槽,该沟槽及凸状结构分别靠近该沉积环本体的内侧和外侧。沟槽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沟槽底部。第一侧壁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侧壁的曲率半径。第二侧壁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该沟槽底部位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与沟槽底部之间并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介于65度至120度之间,较佳为90度。沟槽的深度介于1.2毫米至3毫米之间,较佳为2毫米。沉积环的材质为非金属材质,较佳为陶瓷。物理气相沉积电极可用于沉积铜、钽或是其他材料。本专利技术还可以为一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具有一反应腔体、一晶座以及沉积环。沉积环设于该晶座之上,并环绕晶座中央的晶圆承载部。沉积环具有一沉积环本体、一沟槽以及一凸状结构,沉积环本体呈平板环状,并具有一第一表面。沟槽以及凸状结构均呈环状,形成于第一表面之上,凸状结构邻接沟槽,该沟槽及凸状结构分别靠近该沉积环本体的内侧和外侧。沟槽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沟槽底部。第一侧壁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侧壁的曲率半径。第二侧壁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该沟槽底部位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壁与沟槽底部之间并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介于65度至120度之间,较佳为90度。沟槽的深度介于1.2毫米至3毫米之间,较佳为2毫米。沉积环的材质为非金属材质,较佳为陶瓷。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可用于沉积铜、钽或是其他材料。应用本专利技术,撞击沟槽的底部而反弹的金属粒子,会沉积于第二侧壁。因此,可有效避免金属沉积物形成于晶圆的背面,进而提升制程精度并改善湿式蚀刻的效果。并且,由于沉积环的第二侧壁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因此可避免已知技术中,晶圆背面相对应于沉积环侧壁上缺口位置的金属沉积问题。附图说明图1a是显示已知的物理气相沉积电极的侧视剖面图;图1b是显示已知沉积环的俯视图; 图2a是显示已知技术中,金属沉积物的沉积情形;图2b是显示图2a中的A部分放大图;图3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沉积环的侧视剖面图;图3b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沉积环的俯视图;图4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物理气相沉积电极的侧视剖面图;图4b是显示本专利技术中,金属沉积物的沉积情形;图5a是显示本专利技术中沟槽形状的变形例;图5b是显示本专利技术中凸状结构形状的变形例;图6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参照图3a,其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沉积环100的剖面图。沉积环100具有一沉积环本体110、一沟槽120以及一凸状结构130,搭配参照图3b,沉积环本体110呈平板环状,并具有一第一表面111。沟槽120以及凸状结构130均呈环状,形成于第一表面111之上,凸状结构130邻接沟槽120,并靠近该沉积环本体110的外侧。沟槽120具有一第一侧壁121、一第二侧壁122以及一沟槽底部123。第一侧壁121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侧壁122的曲率半径。第二侧壁122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该沟槽底部123位于第一侧壁121以及第二侧壁122之间。第一侧壁121与沟槽底部123之间并有一第一夹角θ,第一夹角θ介于65度至120度之间,较佳为90度。沟槽120的深度h(第二侧壁122的高度)介于1.2毫米至3毫米之间,较佳为2毫米。沉积环100的材质为非金属材质,较佳为陶瓷。第二实施例参照图4a,本专利技术还可以为一物理气相沉积电极200,具有一晶座40以及沉积环100。沉积环100设于该晶座40之上,并环绕晶座40中央的晶圆承载部41。沉积环100具有一沉积环本体110、一沟槽120以及一凸状结构130,搭配参照图3b,沉积环本体110呈平板环状,并具有一第一表面111。沟槽120以及凸状结构130均呈环状,形成于第一表面111之上,凸状结构130邻接沟槽120,并靠近该沉积环本体110的外侧。沟槽120具有一第一侧壁121、一第二侧壁122以及一沟槽底部123。第一侧壁121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侧壁122的曲率半径。第二侧壁122为完整连续的环状壁面。该沟槽底部123位于第一侧壁121以及第二侧壁122之间。第一侧壁121与沟槽底部123之间并有一第一夹角θ,第一夹角θ介于65度至120度之间,较佳为90度。沟槽120的深度h(第二侧壁122的高度)介于1.2毫米至3毫米之间,较佳为2毫米。沉积环100的材质为非金属材质,较佳为陶瓷。物理气相沉积电极200可用于沉积铜、钽或是其他材料。参照图4b,其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沉积环100或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物理气相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积环,具有:一沉积环本体,呈平板环状,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沟槽,该沟槽呈环状,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之上,并靠近该沉积环本体的内侧,其中,该沟槽的深度介于1.2毫米与3毫米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裕元戴硕彦蔡宙庭莫明德郑国贤郑冠桦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