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着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2392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粘着膜,其在通过卷对卷方式对薄型的粘着膜进行加工时的卷取适宜性优异,设计性也优异。所述粘着膜为保护石墨片的粘着膜。所述粘着膜具备剥离膜、粘着剂层、树脂膜及粗面化层。上述粘着剂层被设置于上述剥离膜的表面上。上述树脂膜被设置于上述粘着剂层的与上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粗面化层被设置于上述树脂膜的与上述粘着剂层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粗面化层的结构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为0.5μm以上。上述结构面的相对于上述剥离膜的动摩擦因数为2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粘着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粘着膜。
技术介绍
为了促进设置于内部的电子部件的散热,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电子产品中使用有散热用的石墨片。为了电子产品的薄型化和提高散热性,使用于这些小型电子产品的石墨片被极度薄型化。因此,在石墨片中,为了防止其缺失、剥离等,使用着色粘着胶带来保护片材表面(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保护石墨片的粘着胶带,公开了一种着色粘着胶带,其在着色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粘着剂层,所述着色基材具有:厚度为1μm以上6μm以下的树脂膜层、厚度为1μm以上6μm以下的粘着剂层以及厚度为0.5μm以上2μm以下的着色层,所述着色基材的透光率为0.1%以上10%以下,胶带的厚度为3μm以上10μm以下。专利文献2中,作为用于保护石墨片的粘着胶带,公开了一种着色粘着胶带,其在着色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粘着剂层,所述着色膜在支持体上设置有由着色油墨形成的着色层,并公开了所述着色层由含有粘结剂树脂、着色材料以及具有特定的平均粒径的二氧化硅颗粒的着色油墨形成。着色粘着胶带例如具备粘着剂层、设置于粘着剂层上的树脂膜以及设置于树脂膜上的着色层。树脂膜例如为粘着膜的基材。此外,着色层例如作为使石墨片的外观上的不均匀不醒目的遮蔽层而起作用。在该着色粘着胶带中,也要求薄型化,胶带的厚度为极薄的10μm以下。这样的着色粘着胶带,例如与剥离膜一同通过卷对卷方式而形成。在卷对卷方式中,附有剥离膜的着色粘着胶带(以下,将该状态记作粘着膜)被卷取辊卷起。然后,通过卷对卷方式,粘着膜被裁断加工为规定的宽度,以用作保护石墨片的保护胶带。像这样通过卷对卷方式制造非常薄的粘着膜时,进行卷取时有时会发生粘连(膜表面与接触于其之上的膜背面之间的贴附)、空气混入(褶皱)等卷取不良。此外,近年来,从美观的角度出发,对于该粘着膜而言,将其配置于电子产品的内部时,还要求看起来呈一体化的设计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396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2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着膜,其在通过卷对卷方式对薄型的粘着膜进行加工时的卷取适宜性优异,设计性也优异。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粘着膜为保护石墨片的粘着膜。粘着膜具备剥离膜、粘着剂层、树脂膜及粗面化层。上述粘着剂层被设置于上述剥离膜的表面上。上述树脂膜被设置于上述粘着剂层的与上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粗面化层被设置于上述树脂膜的与上述粘着剂层相反侧的表面上。上述粗面化层的结构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为0.5μm以上,上述结构面的相对于上述剥离膜的动摩擦因数为2以下。根据这样的粘着膜,即使粘着膜被卷取辊卷起,粘着膜也不易引起粘连及空气混入的发生,且通过卷对卷方式加工薄型的粘着膜时的卷取适宜性优异,设计性也优异。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粗面化层可以包含颗粒与粘结剂树脂。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在上述结构面上的60°镜面光泽度可以为0.5%以上50%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粘着剂层、上述树脂膜及上述粗面化层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包含着色剂。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粘着剂层的厚度可为1μm以上5μ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树脂膜的厚度可为1μm以上6μ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粗面化层的厚度可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所述结构面的相对于所述剥离膜的动摩擦因数可为0.5以上1.5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结构面的算数平均粗糙度(Ra)可为0.1μm以上1.0μ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结构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可为0.5μm以上5.0μ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结构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jis)可为1.0μm以上9.0μ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剥离膜的下表面的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可为500nm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在上述粗面化层中,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结剂树脂,上述颗粒的含量可为40质量份以上150质量份以下。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粗面化层可包含着色剂。此外,上述的粘着膜可被形成为长片状。此外,在上述的粘着膜中,上述粘着剂层、上述树脂膜及上述粗面化层可贴附于电子部件内部中所设置的石墨片的表面上。根据这样的粘着膜,粘着膜难以发生粘连及空气混入,进一步通过卷对卷方式加工薄型的粘着膜时的卷取适宜性优异,设计性也优异。技术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粘着膜,其在通过卷对卷方式对薄型的粘着膜进行加工时的卷取适宜性优异,设计性也优异。附图说明图1中,图(a)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膜在被卷绕的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b)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膜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附有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胶带的石墨片经由双面胶带被贴附于壳体上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对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膜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粘着胶带;2:粘着膜;11:树脂膜;15:粗面化层;15u:上表面;20:粘着剂层;30:剥离膜;30d:下表面;51:附有粘着剂层的剥离膜;52:粘着膜;100:石墨片;101:双面胶带;102:壳体;210:卷取辊;211:卷出辊;220:涂布机构;230:干燥室;240:贴附机构;240a:卷出辊;240b:辊;240c:辊;250a、250b、250c、250d:导辊;310:卷取辊;311:卷出辊;320:涂布机构;330:干燥室;350a、350b、350c:导辊。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说明书附图一边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有时会在各说明书附图中导入XYZ轴坐标。[粘着膜的构成]图1(a)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膜在被卷绕的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膜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粘着膜2被形成为长片状。粘着膜2为能够沿一个轴向进行卷绕的柔软的树脂胶带。例如,在图1(a)的例子中,粘着膜2沿长边方向DL被卷在卷取辊(卷取芯)310上。被卷在卷取辊310上的粘着膜2的在长边方向DL上的长度(全长)例如为6000m以上10000m以下。在与长边方向DL垂直的宽度方向DW(短边方向)上的粘着膜2的长度,例如为800mm以上1500mm以下。被卷在卷取辊310上的粘着膜2例如通过卷对卷方式而形成。被卷在卷取辊310上的粘着膜2通过卷对卷方式被裁断加工成规定的宽度,之后被切割为规定的形状,例如作为保护电子部件内部中所设置的石墨片的保护胶带而被使用。例如,被卷在卷取辊310上的粘着膜2在宽度方向DW上,例如可以以每100mm的宽度被裁断,被分割成多个。被分割的粘着膜2也可再一次被其他卷取辊卷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将宽度方向DW作为X轴方向,将长边方向DL作为Y轴方向。以下对粘着膜2的剖面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b)所示,粘着膜2具备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粘着剂层20及剥离膜30。在图1(b)的例子中,粘着膜2以剥离膜30/粘着剂层20/树脂膜11/粗面化层15的顺序层叠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剥离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粘着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粘着膜,其为保护石墨片的粘着膜,该粘着膜具备:剥离膜;粘着剂层,其被设置于所述剥离膜的表面上;树脂膜,其被设置于所述粘着剂层的与所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以及粗面化层,其被设置于所述树脂膜的与所述粘着剂层相反侧的表面上,且具有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为0.5μm以上、相对于所述剥离膜的动摩擦因数为2以下的结构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28 JP 2016-2557541.一种粘着膜,其为保护石墨片的粘着膜,该粘着膜具备:剥离膜;粘着剂层,其被设置于所述剥离膜的表面上;树脂膜,其被设置于所述粘着剂层的与所述剥离膜相反侧的表面上;以及粗面化层,其被设置于所述树脂膜的与所述粘着剂层相反侧的表面上,且具有粗糙度曲线要素的平均高度Rc为0.5μm以上、相对于所述剥离膜的动摩擦因数为2以下的结构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粗面化层包含颗粒与粘结剂树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结构面具有0.5%以上50%以下的60°镜面光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粘着剂层、所述树脂膜及所述粗面化层中的至少一者含有着色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粘着剂层的厚度为1μm以上5μm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膜,其中,所述树脂膜的厚度为1μm以上6μm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着膜,其中,所述粗面化层的厚度为0.5μm以上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添铁也安斋刚史仓田雄一高田耕辅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