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体系,特别是一种装配式的预应力大跨度混凝土框架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主要采用梁柱节点区域现浇的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梁柱节点干式连接的仅限于预制柱上设置支撑预制梁的牛腿,两者通常通过钢板预埋件焊接,主要应用于工业厂房结构中。美国和日本有应用于民用建筑中,不带牛腿的预制预应力框架干式连接节点。但已有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导致应用范围很小:一、在梁柱连接节点区域在梁的上下部均设置耗能钢筋,导致节点施工复杂,尤其是梁下部的耗能钢筋,安装不方便。二、在梁柱连接节点区域在梁的上下部均不设置耗能钢筋,仅通过单根或两根后张预应力钢筋连接,结构的耗能性能差,抗震性能不理想。三、已有的柱贯通无牛腿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混凝土框架干式体系抗连续倒塌能力不强,当预应力筋失效破坏后整榀框架随即失效破坏。四、已有的柱贯通无牛腿的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混凝土框架干式体系,与基础相连的柱脚在地震中容易最先破坏,且修复成本高。这种体系与柱脚位置设置可替换耗能器的联合应用及研发尚未见到。五、作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综合考虑建筑室内美观效果(不露牛腿)、梁、柱、板、节点快速施工连接,水暖电等设备管线预埋,减少施工支撑和脚手架等非实体物资消耗等全方位系统优化并且兼顾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可修复性的体系还很少见。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干式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在全世界的应用案例非常少,需要进行系统改进创新。六、不带现浇叠合层的梁柱连接节点,虽然现场湿作业更少,但结构楼板整体性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包括基础(5)、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柱(1)、钢筋混凝土的叠合梁(2)、楼板(3)和外挂预制墙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2)包括底部的梁预制部分(2.1)和顶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梁叠合层(2.2),所述叠合梁在预制柱的周围双向设置,横向的梁预制部分(2.1)上开有沿梁体水平贯通、与预制柱(1)垂直的上下双排的梁预应力孔道(2a),所述梁预应力孔道(2a)沿梁预制部分(2.1)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梁体的上部和下部,纵向的梁预制部分(2.1)上开有沿梁体水平贯通、与预制柱(1)垂直的单排的梁预应力孔道,该单排梁预应力孔道位于双排预应力孔道之间、沿梁预制部分(2.1)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梁预制部分的中部,所述预制柱(1)上开有沿柱体水平贯通、与梁预应力孔道对应的三排柱预应力孔道(1a),所述柱预应力孔道(1a)与梁预应力孔道(2a)的尺寸相同并对齐设置,同时两种孔道内通长穿有连续的后张预应力的钢筋束(6),所述钢筋束(6)对应也设置三排,每排设置钢筋束(6)一根或两根,双排的梁预应力孔道(2a)中每排钢筋束的设置根数相同,所述梁预制部分(2.1)与预制柱(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包括基础(5)、钢筋混凝土的预制柱(1)、钢筋混凝土的叠合梁(2)、楼板(3)和外挂预制墙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2)包括底部的梁预制部分(2.1)和顶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梁叠合层(2.2),所述叠合梁在预制柱的周围双向设置,横向的梁预制部分(2.1)上开有沿梁体水平贯通、与预制柱(1)垂直的上下双排的梁预应力孔道(2a),所述梁预应力孔道(2a)沿梁预制部分(2.1)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梁体的上部和下部,纵向的梁预制部分(2.1)上开有沿梁体水平贯通、与预制柱(1)垂直的单排的梁预应力孔道,该单排梁预应力孔道位于双排预应力孔道之间、沿梁预制部分(2.1)的高度方向设置在梁预制部分的中部,所述预制柱(1)上开有沿柱体水平贯通、与梁预应力孔道对应的三排柱预应力孔道(1a),所述柱预应力孔道(1a)与梁预应力孔道(2a)的尺寸相同并对齐设置,同时两种孔道内通长穿有连续的后张预应力的钢筋束(6),所述钢筋束(6)对应也设置三排,每排设置钢筋束(6)一根或两根,双排的梁预应力孔道(2a)中每排钢筋束的设置根数相同,所述梁预制部分(2.1)与预制柱(1)之间通过在钢筋束(6)上施加的预应力拉接,所述梁预制部分(2.1)的梁端与预制柱(1)之间的梁柱接缝通过聚合物砂浆填缝粘接,所述预制柱(1)与梁叠合层(2.2)之间通过贯穿预制柱(1)并锚入梁叠合层(2.2)的组合钢筋锚固连接,所述组合钢筋包括上层的耗能钢筋(7)和下层的抗剪钢筋(8),耗能钢筋(7)设有无粘结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束(6)为无粘结预应力筋或部分无粘结预应力筋,部分无粘结预应力筋包括无粘结段和跨中粘结段,所述跨中粘结段的长度以能保证钢筋在梁预制部分内充分锚固为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钢筋(8)与位于同个叠合梁内的钢筋束(6)平行设置,抗剪钢筋(8)包括预埋并贯通柱体的抗剪锚固柱段(8.1),还包括与抗剪锚固柱段(8.1)固定连接、锚入梁叠合层(2.2)内的抗剪锚固梁段(8.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锚固柱段(8.1)和抗剪锚固梁段(8.2)通过柱内螺纹连接接头(9)机械连接,所述抗剪锚固梁段(8.2)的长度不小于15倍钢筋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钢筋(7)与位于同个叠合梁内的钢筋束(6)平行设置,所述耗能钢筋(7)沿梁柱节点连接处的高度方向交叉错开布置为空间垂直的两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钢筋(7)为柱内无粘结钢筋或柱外无粘结钢筋。7.根据权利要求1、2、4或6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3)为预制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海山,刘康,齐虎,李黎明,范昕,田力达,耿娇,王冬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