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驳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1251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过驳平台包括平台主体和压载舱,平台主体包括货舱、装船装置以及卸船装置;压载舱设置在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过驳平台的浮态;其中,过驳平台通过在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过驳平台可以在船厂完成建造和设备的安装,避免了海上建造的困难;通过向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便可使平台稳定坐落在海底,无需设置底座,从而可以减少平台与底座对接的步骤,使平台坐底就位操作更容易,也加强了过驳平台的稳定性;此外该过驳平台中的货舱能够容纳较大吨级的货物,提供货物的储存空间,使得装卸货物的船舶不必同时到位,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驳平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工程领域和港口转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货物转运的过驳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航运的发展,各大航运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降低成本,航运公司运营的远洋船舶日渐大型化,30万吨级及以上的超大型油船和散货船将成为未来船舶远洋运输的主力船型,此类型船舶满载吃水都在20米以上,对港口的水深要求特别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对外国原材料的进口依赖也逐步增大。但是,我国的港口尤其是北方环渤海海域的港口,水深普遍不超过20米,未来的大型船舶不能直接停靠港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寻找附近区域内的深水码头作为转驳码头,此种方案的优点在于可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缺点是选址局限性大,可选的位置有限,此外码头设备需要在海上新建,海上建造较困难,施工周期长,并且容易受海况影响。此外,还可以采用带有过驳装置的船舶进行过驳,现有的过驳船虽然能够实现货物的转运,但是转运工作时要求卸货船舶和接货船舶同时到位,货物装卸效率低,现有的过驳平台需要依靠底座实现坐底,坐底就位操作困难,过驳作业时平台的稳定性较差,抵抗恶劣天气或海况的能力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型散货船舶过驳时,平台需要海上建造、使用局限性大,坐底难度大、平台稳定性差,货物装卸效率低,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过驳平台,用于船舶货物转运,包括:平台主体,包括用于货物存储的货舱、用于将所述货舱中的货物装载至船舶的装船装置、以及用于将船舶上的货物卸载至货舱中的卸船装置;压载舱,设置在所述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所述过驳平台的浮态;其中,所述过驳平台通过在所述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优选地,所述货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2:5,所述压载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1:2。优选地,所述压载舱包括设置在所述货舱两侧的侧压载舱和设置在所述货舱底部的底压载舱;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侧压载舱与底压载舱相连通。优选地,所述过驳平台的周侧及底部设有混凝土层,以加重所述过驳平台的自重。优选地,所述货舱的两侧壁与所述过驳平台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40°。优选地,所述货舱包括第一货舱和第二货舱,所述第一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一侧,所述第二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货舱与所述第二货舱之间设有加强壁。优选地,所述卸船装置包括多个卸船设备,所述多个卸船设备沿所述过驳平台的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装船装置包括装船设备和与所述装船设备相连接的提升传送设备;所述装船设备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的中部,且与所述卸船设备相对。优选地,所述货舱的底部设置有传输设备,所述传输设备沿所述过驳平台的纵向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传输设备为两组,所述两组传输设备分别布置在所述装船设备的两侧。优选地,所述装船设备包括基座和可伸缩式臂架,所述可伸缩式臂架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基座上。优选地,所述过驳平台的底部设有多个棱柱形结构,所述多个棱柱形结构沿所述过驳平台的横向方向间隔布置。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棱柱形结构之间设有高压喷冲装置。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过驳平台无需底座,通过向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便可稳定坐落在海底,减少了与底座对接的步骤,平台坐底就位操作容易,并使平台的稳定性加强,提高了过驳平台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同时调节压载舱中的水量可使过驳平台达到设定的吃水位,保证平台能够在大部分航道通行,因而可以在船厂完成平台的建造,避免了海上建造的困难;此外该过驳平台中的货舱,可用于货物的储存,使得装卸货物的船舶不必同时到位,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过驳平台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过驳平台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过驳平台图2中A-A截面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过驳平台图2中B-B截面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过驳平台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过驳平台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过驳平台;11、压载舱;12、货舱;121、第一货舱;122、第二货舱;123、加强壁;13、装船装置;131、装船设备;1311、基座;1312、臂架;132、提升传送设备;14、卸船装置;141、卸船设备;15、生活区模块;16、公用系统模块;17、混凝土层;18、传输设备;19、棱柱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可用于船舶货物的转运,其包括平台主体和压载舱11。其中,平台主体主要包括货舱12、装船装置13和卸船装置14。压载舱11设置在货舱12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过驳平台1的浮态。通过在压载舱11中注入压载水可使过驳平台1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压载舱11中的水量而使过驳平台1漂浮在海平面上。过驳平台1整体呈长方体形,其长度可设置为250米-450米,宽度可设置为40米-90米,高度可设置为30米-40米。较优地,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的长为350米、宽为70米、高为35米,货舱12与过驳平台1的体积比为2:5,压载舱11与过驳平台1的体积比为1:2。与常规的过驳船相比,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提供了30万吨级以上的货舱12,可容纳超大型散货运输船满载时的货物,在无需小型转运船舶到场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性将货物卸完,从而大大减少超大型散货运输船的停泊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小型转运船舶的等待时间,提高了货物装卸的效率。此外,本实施例的过驳平台1空载时吃水可达到11米,能够在国内大部分的巷道中通行,因而可以在船厂完成平台的建造与设备安装,特殊情况下也可返回船厂维修或改造,无需在海上施工,从而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与施工难度;同时本实施例的压载舱11充满水的情况下,即使货舱12空载,也能够保证平台在25米深的海域稳定坐底,保证了平台进行装卸作业时的稳定性。为了增加平台的固定压载,降低平台的重心,保证平台漂浮及坐底时的稳定性,过驳平台1的周侧及底部设有混凝土层17,混凝土层17的厚度可设置为0.5米-2.5米之间。本实施例中过驳平台1底部的混凝土层17的厚度为1.8米,周侧的混凝土层17的厚度为1米。在本实施例中,压载舱11包括设置在货舱12两侧的侧压载舱和设置在货舱12底部的底压载舱,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侧压载舱和底压载舱相连通。这样同一纵向分段的上下压载舱11相互连通,可以降低压载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经济性,还可以保证平台在注入和排出压载水时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货舱12设置在平台的内部,该货舱12包括设置在顶端的舱口盖和设置在底端的双开合遥控舱门。货舱12的两侧壁与过驳平台1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为ɑ。本实施例中ɑ大于40°,因而在货物卸载时,货物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滑,保证了自动卸货的流畅性。进一步地,参阅图2,货舱12包括第一货舱121和第二货舱122,第一货舱121布置在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过驳平台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驳平台,用于船舶货物转运,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主体,包括用于货物存储的货舱、用于将所述货舱中的货物装载至船舶的装船装置、以及用于将船舶上的货物卸载至货舱中的卸船装置;压载舱,设置在所述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所述过驳平台的浮态;其中,所述过驳平台通过在所述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驳平台,用于船舶货物转运,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主体,包括用于货物存储的货舱、用于将所述货舱中的货物装载至船舶的装船装置、以及用于将船舶上的货物卸载至货舱中的卸船装置;压载舱,设置在所述货舱的两侧及底部,用于调节所述过驳平台的浮态;其中,所述过驳平台通过在所述压载舱中注入压载水而坐落在海底,通过调节所述压载舱中的水量而漂浮在海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2:5,所述压载舱与所述过驳平台的体积比为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舱包括设置在所述货舱两侧的侧压载舱和设置在所述货舱底部的底压载舱;垂直方向上相邻的侧压载舱与底压载舱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驳平台的周侧及底部设有混凝土层,以加重所述过驳平台的自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的两侧壁与所述过驳平台的底壁之间的夹角均大于4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驳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货舱包括第一货舱和第二货舱,所述第一货舱布置在所述过驳平台纵向中心线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龙陈昱刘大辉夏广印王寿军滕瑶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