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03344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1 05: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涉及液压机械设计技术领域。阻尼器活塞外侧具有环状凸起,该环状凸起将外筒隔离成第一工作油腔与第二工作油腔,所述环状凸起上具有垂直于活塞杆轴向方向延伸的补油通孔,所述补油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补油腔,补油通孔的侧边固定有第一阀体及第二阀体,两者的阀芯相互配合构成对顶阀芯,所述对顶阀芯设置成能够保证工作状态下所述两个油腔中的一个与所述补油腔连通。该发明专利技术补油结构集成在阻尼器活塞上,阻尼器不再需要独立的补油装置零部件,同时阻尼器外筒结构可以简化并且减小尺寸。结构更为紧凑,且重量可以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机械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
技术介绍
液压阻尼器一般由活塞和外筒组成,活塞和外筒等部件形成两个充满油液的腔体,活塞和外筒相对运动,挤压液压油通过小孔或缝隙由压力较高的腔体流到压力较低的腔体,通过液压油流经小孔或缝隙的粘滞力将传至液压阻尼器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耗散掉,从而抑制振动或降低冲击载荷等。液压阻尼器工作过程中为补偿油液热胀冷缩产生的体积变化和补偿动密封处的油液泄漏需要使用补油装置,该补油装置通过补油阀与液压阻尼器的腔体相连接。补油阀使得高压腔体到补油装置的流阻大甚至无法流通,低压腔体到补油装置的流阻相对较小,从而可补偿低压腔体容积变大过程中所需的油液,避免因低压使得油液出现气泡等。已有的液压阻尼器的补油装置有两种。第一种补油装置由若干个独立的部件构成,补油装置与液压阻尼器外筒连接,经外筒上的通孔和补油阀等连接至活塞和外筒形成的腔体。第二种补油装置为外筒、端盖等部件构成的补油腔体,该补油腔体经活塞或外筒上的通孔和补油阀等连接至活塞和外筒形成的腔体。上述两种液压阻尼器的补油装置会增加结构复杂度和阻尼器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滑动设置在外筒内,所述阻尼器活塞中空,形成补油腔,阻尼器活塞外侧具有环状凸起,该环状凸起将外筒隔离成第一工作油腔与第二工作油腔,所述环状凸起上具有垂直于活塞杆轴向方向延伸的的补油通孔,所述补油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补油腔,另一端封闭,补油通孔的侧边向所述第一工作油腔延伸有第一侧边通孔,向所述第二工作油腔延伸有第二侧边通孔,所述第一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一阀体,并在第一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二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二阀体,并在第二阀体内设置有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构成对顶阀芯,所述对顶阀芯设置成能够保证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腔与第二工作油腔之一与所述补油腔连通。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阀体包括补油阀螺塞,所述补油阀螺塞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通孔内。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阀体包括补油阀螺塞,所述补油阀螺塞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侧边通孔内。优选的是,所述补油阀螺塞具有螺塞通孔,所述螺塞通孔容纳第一阀芯或第二阀芯的一端设置为圆孔,另一端设置为内六角孔。优选的是,所述补油腔端部设置有注油螺塞。优选的是,所述补油腔端部设置有油面观察窗。本专利技术的关键点为:1、阻尼器活塞上有中空结构形成补油腔体。2、补油阀在阻尼器活塞上,补油腔体中的油液经过补油阀连接至活塞和外筒构成的两个腔体。3、活塞上有注油孔,有油镜等显示油液余量的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到的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可以简化阻尼器相关部件的结构,降低阻尼器的零部件数量,降低阻尼器重量和制造成本等。补油结构集成在阻尼器活塞上,阻尼器不再需要独立的补油装置零部件,同时阻尼器外筒结构可以简化并且减小尺寸。阻尼器外轮廓主要由外筒决定,外筒简化和减小尺寸后阻尼器机构能更为紧凑,且重量可以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补油腔,2为环状凸起,3为第一工作油腔,4为第二工作油腔,5为补油通孔,6为第一阀体,7为第二阀体,8为注油螺塞,9为油面观察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例如“顺时针”、“逆时针”、“向上”、“向下”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滑动设置在外筒内,其如图1所示,所述阻尼器活塞中空,形成补油腔1,阻尼器活塞外侧具有环状凸起2,该环状凸起2将外筒隔离成第一工作油腔3与第二工作油腔4,所述环状凸起2上具有垂直于活塞杆轴向方向延伸的的补油通孔5,所述补油通孔5的一端连通所述补油腔1,另一端封闭,补油通孔5的侧边向所述第一工作油腔3延伸有第一侧边通孔,向所述第二工作油腔4延伸有第二侧边通孔,所述第一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一阀体6,并在第一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二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二阀体7,并在第二阀体内设置有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构成对顶阀芯,所述对顶阀芯设置成能够保证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腔3与第二工作油腔4之一与所述补油腔1连通。活塞与外筒等部件形成两个腔体,当活塞和外筒相对运动时,体积缩小的一侧腔体压力上升,体积增大的一侧腔体压力降低,两个腔体之间油液流动的机械能损失产生阻尼效应,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顶阀芯保证了压力平衡,降低了阻尼器重量和制造成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体包括补油阀螺塞,所述补油阀螺塞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通孔内,同理,所述第二阀体包括补油阀螺塞,所述补油阀螺塞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侧边通孔内。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油阀螺塞具有螺塞通孔,所述螺塞通孔容纳第一阀芯或第二阀芯的一端设置为圆孔,另一端设置为内六角孔,防止阀芯从六角孔的一端串出。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油腔1端部设置有注油螺塞8;所述补油腔1端部设置有油面观察窗9或者安装有油镜,本专利技术涉及到的阻尼器活塞上有中空结构形成补油腔体,用于容纳补偿油液热胀冷缩或动密封泄漏所需的油液。补油阀在阻尼器活塞上,补油腔体中的油液经过补油阀连接至活塞和外筒构成的两个腔体,以保证补油腔体与两个腔体中的高压腔体流阻较大甚至无法流通,与两个腔体中的低压腔体流阻相对较小。活塞的杆状结构上有注油孔用于向补油腔体注油,有油镜等显示油液余量的结构用于判断是否需要注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滑动设置在外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活塞中空,形成补油腔(1),阻尼器活塞外侧具有环状凸起(2),该环状凸起(2)将外筒隔离成第一工作油腔(3)与第二工作油腔(4),所述环状凸起(2)上具有垂直于活塞杆轴向方向延伸的的补油通孔(5),所述补油通孔(5)的一端连通所述补油腔(1),另一端封闭,补油通孔(5)的侧边向所述第一工作油腔(3)延伸有第一侧边通孔,向所述第二工作油腔(4)延伸有第二侧边通孔,所述第一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一阀体(6),并在第一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二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二阀体(7),并在第二阀体内设置有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构成对顶阀芯,所述对顶阀芯设置成能够保证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腔(3)与第二工作油腔(4)之一与所述补油腔(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补油结构的阻尼器活塞,滑动设置在外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活塞中空,形成补油腔(1),阻尼器活塞外侧具有环状凸起(2),该环状凸起(2)将外筒隔离成第一工作油腔(3)与第二工作油腔(4),所述环状凸起(2)上具有垂直于活塞杆轴向方向延伸的的补油通孔(5),所述补油通孔(5)的一端连通所述补油腔(1),另一端封闭,补油通孔(5)的侧边向所述第一工作油腔(3)延伸有第一侧边通孔,向所述第二工作油腔(4)延伸有第二侧边通孔,所述第一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一阀体(6),并在第一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二侧边通孔固定有第二阀体(7),并在第二阀体内设置有第二阀芯,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构成对顶阀芯,所述对顶阀芯设置成能够保证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油腔(3)与第二工作油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鉴覃海鹰童国荣赵青李永鑫雷少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