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是一种1芯光纤通信系统。1芯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光发送设备、1芯光纤、隔离分光器和光接收设备。光发送设备用于信号的复用和电/光变换;1芯光纤用于光信号的传输;隔离分光器用于光信号的隔离和分配,避免自发自收现象的产生;光接收设备用于光/电变换和信号的解复用。隔离分光器为1分2的隔离分光器,其分光比为50%,其F1接口和F2接口分别与光发送设备和光接收设备相连接,F0接口连接1芯光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优化光发送、接收设备与隔离分光器等硬件设备的连接改变了通信制式,实现了1芯光纤收发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芯光纤通信系统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是一种1芯光纤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光纤通信系统都是采用光端机作为基本的光发送、接收设备,发送和接收各占用1芯光纤实现数据的传送,即用2芯光纤(1收1发)来实现通信系统的连接,如图1所示。然而,现有光纤线路资源不足,线路扩容和改建受诸多因素制约,建设周期较长。比如有的地段没有管孔或管孔资源紧缺等一系列的现实难题,导致敷设新光缆有一定难度,所以充分利用好线路资源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1芯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光发送设备、1芯光纤、隔离分光器和光接收设备。光发送设备用于信号的复用和电/光变换;1芯光纤用于光信号的传输;隔离分光器用于光信号的隔离和分配,避免自发自收现象的产生;光接收设备用于光/电变换和信号的解复用。本技术涉及的1芯光纤通信系统,所述的隔离分光器为1分2的隔离分光器,其分光比为50%。隔离分光器的F1接口、F2接口分别与光发送设备和光接收设备连接,隔离分光器的F0接口连接1芯光纤。本技术涉及的1芯光纤通信系统,隔离分光器的接头为FC头、SC头或LC头等,用于满足不同设备光纤接头的连接需求。本技术涉及的1芯光纤通信系统,光发送设备和光接收设备为光端机。光端机与终端业务设备相连接。优选地,光端机连接的终端业务设备为程控交换机。优选地,光端机连接的终端业务设备为协议转换器,所述的协议转换器的网口分别连接计算机。本技术涉及的1芯光纤通信系统,光发送设备为光发送板,光接收设备为光接收板。本技术涉及的1芯光纤通信系统,适应于汇接局至汇接局或汇接局至支局。本技术通过合理优化光发送设备和光接收设备与隔离分光器等硬件设备的连接,改变了通信制式,实现了1芯光纤收发信号,解决了现有光纤线路资源不足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为了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目的。附图中,图1为传统光纤通信系统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2为1芯光纤通信系统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3为单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示意图;图4为2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1芯光纤通信系统的网络测试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具体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图2为1芯光纤通信系统实施例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3为隔离分光器的接口示意图。1芯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光发送设备、1芯光纤、隔离分光器和光接收设备。光发送设备用于信号的复用和电/光变换;1芯光纤用于光信号的传输;隔离分光器用于光信号的隔离和分配,避免自发自收现象的产生;光接收设备用于光/电变换和信号的解复用。图2中的光接收设备和光发送设备为光端机。如图2所示,1芯光纤通信系统利用隔离分光器与光端机和光纤的连接来实现,也就是使用1套1分2的隔离分光器,其分光比为50%,在1芯光纤上开通1套光端机。隔离分光器1的F1接口、F2接口分别与A端光端机的发送接口TX和接收接口RX连接,隔离分光器2的F1接口、F2接口分别与B端光端机的TX和RX连接,隔离分光器1和隔离分光器2的F0接口分别在A端、B端连接同一根光纤。A端、B端的光端机分别与终端业务设备连接。如图3所示的1分2的隔离分光器,其分光比为50%,隔离分光器的接头有FC头、SC头和LC头等,用于满足不同设备光纤接头的连接需求。隔离分光器的性能测试:1.单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的性能测试如图3所示的隔离分光器,分别在F0、F1、F2端连接发光器,在另外2端连接光功率计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在F0端加发光器:F0(22.55db),F1(27.82db),F2(26.32db)。在F1端加发光器:F1(22.55db),F0(28.27db),F2(51.46db)。在F2端加发光器:F2(22.55db),F0(25.69db),F1(50.59db)。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F0接口发送的光信号,可以传送到F1、F2接口而且光功率基本相同;F1接口发送的光信号只能传送到F0接口,不能传送到F2接口,同样,F2接口发送的光信号只能传送到F0接口,不能传送到F1接口;隔离分光器有约5db的光衰减。2.2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分光比50%)连接性能测试图4为两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的连接示意图,两个隔离分光器F0接口连接在1根1芯光纤上。1)如图4所示的两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分别在F1、F2、F3、F4端连接发光器,在另外3端连接光功率计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在F1端加发光器:F1(22.55db),F3(33.23db),F4(33.59db),F2(≥50db)。在F2端加发光器:F2(22.55db),F3(34.12db),F4(33.89db),F1(≥50db)。在F3端加发光器:F3(22.55db),F1(31.39db),F2(33.59db),F4(≥50db)。在F4端加发光器:F4(22.55db),F1(32.55db),F2(32.49db),F3(≥50db)。2)如图4所示的2个1分2的隔离分光器,分别在F1、F3接口连接发光器,在F2和F4接口连接光功率计;在F2、F4接口连接发光器,在F1和F3接口连接光功率计,得到以下实验数据:在F1、F3端加发光器:F1(22.55db),F3(22.55db),F4(33.71db),F2(33.55db)。在F2、F4端加发光器:F2(22.55db),F4(22.55db),F1(33.89db),F3(33.59db)。综合上述两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F1接口作为发光接口不接收对端F3发来的光信号,两者不相互抵消;并且F1接口发送的光信号不会传送到F2,即不产生自发自收现象。因此隔离分光器能把光纤的利用率提高到100%。距离为7.8Km的A端、B端两个传输站的实际测试按照图2所示完成设备连接,用光功率计测试各点的光功率。A站测试的数据:A站光端机的发光功率(TX):0.75db;隔离分光器1的F1接口光功率:0.75db;隔离分光器1的F0接口光功率:-2.23db;隔离分光器2的F0接口光功率:-4.56db;隔离分光器2的F2接口光功率:-7.73db;B站光端机的接收光功率:-7.73db。B站测试的数据:B站光端机的发光功率(TX):0.98db;隔离分光器2的F1接口光功率:0.98db;隔离分光器2的F0接口光功率:-2.19db;隔离分光器1的F0接口光功率:-4.49db;隔离分光器1的F2接口光功率:-7.6db;A站光端机的接收光功率:-7.6db。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算出线路损耗为:两个隔离分光器F0接口光功率电平的差值-2.23db-(-4.56)db=2.33db,每个隔离分光器的固有光衰耗为隔离分光器F1、F0接口光功率的差值,隔离分光器1衰减为0.75db-(-2.23)db=2.98db,隔离分光器2衰减为-4.56-(-7.73)db=3.17db。测试的接收光功率均在光端机的接收灵敏度范围内。连通后对光端机的2M通道逐一进行测试,均无误码。业务运行稳定性测试1.终端业务设备为程控交换机将程控交换机的数字中继线调到A、B传输站的光端机上,进行指定电路的呼入呼出测试,测试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1芯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光发送设备、光纤、两个隔离分光器和光接收设备,所述的光发送设备用于信号的复用和电/光变换;所述光纤为1芯光纤,用于光信号的传输;所述的两个隔离分光器用于光信号的隔离和分配;所述的光接收设备用于进行光/电变换和信号的解复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隔离分光器为1分2的隔离分光器,分别连接在所述1芯光纤的两端,其中一个隔离分光器与所述光发送设备连接,另一个隔离分光器与所述光接收设备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芯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光发送设备、光纤、两个隔离分光器和光接收设备,所述的光发送设备用于信号的复用和电/光变换;所述光纤为1芯光纤,用于光信号的传输;所述的两个隔离分光器用于光信号的隔离和分配;所述的光接收设备用于进行光/电变换和信号的解复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隔离分光器为1分2的隔离分光器,分别连接在所述1芯光纤的两端,其中一个隔离分光器与所述光发送设备连接,另一个隔离分光器与所述光接收设备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芯光纤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分光器的接头为FC头、SC头或LC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芯光纤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瑛,石增君,唐玉建,于莉娜,
申请(专利权)人:尹瑛,石增君,唐玉建,于莉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