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882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0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包括左端支架、中部支架、右端支架、第一凸沿、第二凸沿、弹簧、第三凸沿和荧光粉,所述左端支架的一侧连接有中部支架,所述中部支架的一侧连接有右端支架,所述左端支架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凸沿,所述第一凸沿与第二凸沿的上方位置处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下方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左端支架、中部支架和右端支架的表面均设置有荧光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加强板底端安装弹簧,便于增强加强板的抗变形能力,通过设置荧光粉,便于在夜间发光使汽车更加美观,进一步的便于减少对汽车后桁架的损坏程度,对桁架进行保护。

A structure of rear truss for automobi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truss structure for a car, including a left end bracket, a middle bracket, a right end bracket, a first convex edge, a second convex edge, a spring, a third convex edge and a fluorescent powder. One side of the left end bracket is connected with a central bracket, and one side of the middle bracket is connected with a right end bracket and the left end is on the left end. A first convex edg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edge of the bracket. The first convex edge is connected with a reinforcing plate at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second convex edge. The bottom of the reinforcing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a connecting block,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connection block is connected with a spring. A new type of spring is install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tiffener to enhance the anti deformation ability of the reinforced plate. By setting the phosphor, it is convenient to make the car more beautiful at night, and further reduce the damage to the rear truss of the car, and protect the tru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汽车普及到了一般的家庭中,在汽车制造过程中,需用到一种后桁架的构件,以使得车体更加牢固。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没有设置加强板,不便于使桁架更加牢固,没有设置弹簧,不便于增强加强板的抗变形能力,没有设置凸块及卡槽,不便于凸沿之间的连接,没有设置连接板,且没有将连接板与中部支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不便于两端支架与中部支架的安装与拆卸,没有设置荧光粉,不便于在夜间发光使汽车更加美观,进一步的不便于减少对汽车后桁架的损坏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包括左端支架、中部支架、右端支架、第一凸沿、第二凸沿、加强板、连接块、弹簧、固定块、固定孔、螺栓、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第三凸沿、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孔、第二凸块、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孔、第一凸块、卡槽和荧光粉,所述左端支架的一侧连接有中部支架,所述中部支架的一侧连接有右端支架,所述左端支架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凸沿,所述第一凸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凸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块,所述左端支架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中部支架的底部边缘对应第一凸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凸沿,所述右端支架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右端支架的底部边缘位置处对应第三凸沿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凸沿,所述第二凸沿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且第二凸沿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三凸沿的内部对应第二凸块与第一凸块的位置处均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凸沿与第二凸沿的上方位置处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内部对应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的位置处均连接有螺栓,且加强板的下方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左端支架、中部支架和右端支架的表面均设置有荧光粉。优选的,所述第三凸沿与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均通过卡槽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凸块与第一凸块结构相同,且第二凸块与第一凸块的外径小于卡槽的内径。优选的,所述中部支架的顶部对应第二连接孔和第一连接孔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螺纹孔。优选的,所述加强板与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通过设置加强板,便于使桁架更加牢固,通过在加强板底端安装弹簧,便于增强加强板的抗变形能力,通过在两端支架一端设置凸块,并在中间之间对应凸块的位置处设置卡槽,便于凸沿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板,并将连接板与中部支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便于两端支架与中部支架的安装与拆卸,通过设置荧光粉,便于在夜间发光使汽车更加美观,进一步的便于减少对汽车后桁架的损坏程度,对桁架进行保护。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桁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右端支架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左端支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中部支架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左端支架;2、中部支架;3、右端支架;4、第一凸沿;5、第二凸沿;6、加强板;7、连接块;8、弹簧;9、固定块;10、固定孔;11、螺栓;12、第一螺纹孔;13、第二螺纹孔;14、第三凸沿;15、第二连接板;16、第二连接孔;17、第二凸块;18、第一连接板;19、第一连接孔;20、第一凸块;21、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包括左端支架1、中部支架2、右端支架3、第一凸沿4、第二凸沿5、加强板6、连接块7、弹簧8、固定块9、固定孔10、螺栓11、第一螺纹孔12、第二螺纹孔13、第三凸沿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孔16、第二凸块17、第一连接板18、第一连接孔19、第一凸块20、卡槽21和荧光粉22,左端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中部支架2,中部支架2的一侧连接有右端支架3,左端支架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凸沿4,第一凸沿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2,第一凸沿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块20,左端支架1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8,第一连接板1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9,中部支架2的底部边缘对应第一凸沿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凸沿14,右端支架3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6,右端支架3的底部边缘位置处对应第三凸沿1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凸沿5,第二凸沿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13,且第二凸沿5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凸块17,第三凸沿14的内部对应第二凸块17与第一凸块20的位置处均设置有卡槽21,第一凸沿4与第二凸沿5的上方位置处连接有加强板6,加强板6的内部对应第一螺纹孔12与第二螺纹孔13的位置处均连接有螺栓11,且加强板6的下方连接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底端连接有弹簧8,弹簧8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块9,固定块9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孔10,左端支架1、中部支架2和右端支架3的表面均设置有荧光粉22。为了便于第二凸沿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凸沿14与第一凸沿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三凸沿14与第一凸沿4和第二凸沿5之间均通过卡槽连接。为了便于第二凸块17与第一凸块20均嵌入卡槽21的内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凸块17与第一凸块20结构相同,且第二凸块17与第一凸块20的外径小于卡槽21的内径。为了便于中部支架2对左端支架1和右端支架3进一步的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中部支架2的顶部对应第二连接孔16和第一连接孔19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螺纹孔。为了便于使加强板6固定在第一凸沿4和第二凸沿5的上方,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加强板6与第一凸沿4和第二凸沿5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左端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中部支架2,中部支架2的一侧连接有右端支架3,左端支架1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8,第一连接板1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9,右端支架3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板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6,为了便于中部支架2对左端支架1和右端支架3进一步的固定,中部支架2的顶部对应第二连接孔16和第一连接孔19的位置处均设置有螺纹孔,进一步的方便了两端支架与中部支架的安装与拆卸;左端支架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凸沿4,第一凸沿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2,中部支架2的底部边缘对应第一凸沿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凸沿14,右端支架3的底部边缘位置处对应第三凸沿1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包括左端支架(1)、中部支架(2)、右端支架(3)、第一凸沿(4)、第二凸沿(5)、加强板(6)、连接块(7)、弹簧(8)、固定块(9)、固定孔(10)、螺栓(11)、第一螺纹孔(12)、第二螺纹孔(13)、第三凸沿(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孔(16)、第二凸块(17)、第一连接板(18)、第一连接孔(19)、第一凸块(20)、卡槽(21)和荧光粉(2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中部支架(2),所述中部支架(2)的一侧连接有右端支架(3),所述左端支架(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凸沿(4),所述第一凸沿(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2),所述第一凸沿(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块(20),所述左端支架(1)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8),所述第一连接板(1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9),所述中部支架(2)的底部边缘对应第一凸沿(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凸沿(14),所述右端支架(3)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所述第二连接板(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6),所述右端支架(3)的底部边缘位置处对应第三凸沿(1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凸沿(5),所述第二凸沿(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13),且第二凸沿(5)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凸块(17),所述第三凸沿(14)的内部对应第二凸块(17)与第一凸块(20)的位置处均设置有卡槽(21),所述第一凸沿(4)与第二凸沿(5)的上方位置处连接有加强板(6),所述加强板(6)的内部对应第一螺纹孔(12)与第二螺纹孔(13)的位置处均连接有螺栓(11),且加强板(6)的下方连接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的底端连接有弹簧(8),所述弹簧(8)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块(9),所述固定块(9)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孔(10),所述左端支架(1)、中部支架(2)和右端支架(3)的表面均设置有荧光粉(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的后桁架件结构,包括左端支架(1)、中部支架(2)、右端支架(3)、第一凸沿(4)、第二凸沿(5)、加强板(6)、连接块(7)、弹簧(8)、固定块(9)、固定孔(10)、螺栓(11)、第一螺纹孔(12)、第二螺纹孔(13)、第三凸沿(14)、第二连接板(15)、第二连接孔(16)、第二凸块(17)、第一连接板(18)、第一连接孔(19)、第一凸块(20)、卡槽(21)和荧光粉(2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支架(1)的一侧连接有中部支架(2),所述中部支架(2)的一侧连接有右端支架(3),所述左端支架(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一凸沿(4),所述第一凸沿(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2),所述第一凸沿(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块(20),所述左端支架(1)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8),所述第一连接板(18)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9),所述中部支架(2)的底部边缘对应第一凸沿(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凸沿(14),所述右端支架(3)的一端靠近中部支架(2)的位置处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5),所述第二连接板(1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6),所述右端支架(3)的底部边缘位置处对应第三凸沿(14)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凸沿(5),所述第二凸沿(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螺纹孔(13),且第二凸沿(5)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徽文刘镒王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蒙塔萨汽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