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极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7982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硬质极薄钢板,其板厚为0.400mm以下,其特征在于, 以质量%计含有C:0%以上且0.800%以下、N:0%以上且0.600%以下、Si:0%以上且2.0%以下、Mn:0%以上且2.0%以下、P:0%以上且0.10%以下、S:0 %以上且0.100%以下、Al:0%以上且3.0%以下、O:0%以上且0.200%以下, 平均长径为0.10μm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05μ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以体积分率计含有0.05%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机器、电子部件、建材和金属容器中所用的包括表面处理钢板的板厚为0.400mm以下的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申请为以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6-102766号作为基础申请,援引其内容。
技术介绍
板厚为0.400mm以下的薄钢板被应用到电机机器、电子部件、建材和 金属容器等各种各样的用途中,但为了原材料的低成本化, 一直在进行钢 板的进一步薄型化。如果使原材料变薄,则使用其的部件的强度也会降低, 因此一般在薄型化的同时还要求原材料的硬质化。在这样的极薄硬质材料 中明显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加工性的劣化。特别是薄材料与汽车等中所使用 的厚型材料相比较的话,由于如果发生縮颈就会立即断裂,因此使其均匀 变形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指,在作为钢板特性的评价而通常采用的拉伸试 验中,不降低均匀伸长地进行硬质化。在这些薄型材料中,尤其对于进行 深冲、减径、拉伸延伸等严格的加工的容器用钢板,为了确保加工性,公 开有专利文献1 3中所述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并不特别注重均匀伸长,虽说延展性(总伸长)高, 但通过局部伸长而提高延展性的情况较多。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 解决断裂或縮颈造成的表面性状的缺陷等本申请的课题。专利文献l:特开平2-118026号专利文献2:特开平3-257123号专利文献3:特开平10-72640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抑制使用硬质极薄材料时成为问题的、均匀变形性 不足造成的断裂、縮颈的发生。即,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由于材料硬质化而引起的延伸劣化中,通过使局部伸长的劣化优先进行来确保均匀伸长, 即使是相同的总伸长,也能将局部变形(縮颈)的发生抑制到更高应变区 域。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明确用于其的材料条件,提供一种适用此条 件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者等进行了为使钢板硬质化而使各种第二相分散在钢板中的研 究。这属于所谓的析出强化或组织强化的范畴,如果使第二相分散,材质 就硬质化,当然,结果使延展性劣化,但在重复实验之中发现了,在将具 有特定形态的第二相分散在钢板中时,在能抑制均匀伸长的劣化的状态进 行硬质化。而且,对第二相的形态、数量和种类、及可得到优选的特性的 钢板材质的范围也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如 下表示。(1) 第二相的形态的控制。形成各向异性强的针状的形态。(2) 第二相的尺寸的控制。与一般的析出物相比增大。(3) 第二相的数密度的控制。使其相对稀疏地分散。(4) 母相为Fe铁氧体相,相对于母相使第二相的方位配置在特定的方向。本专利技术者等基于上述技术思想进行了潜心的研究,结果想到了本专利技术。 作为其要旨如下述内容所述。(1) 一种硬质极薄钢板,其板厚为0.400mm以下,其特征在于,以质 量%计含有C: 0%以上且0.800%以下、N: 0%以上且0.600%以下、Si: 0%以上且2.0%以下、Mn: 0%以上且2.0%以下、P: 0%以上且0.10%以下、 S: 0%以上且0.100%以下、Al: 0%以上且3.0%以下、O: 0%以上且0.200% 以下,平均长径为O.lOum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05 ym以上、进而平均长 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以体积分率计含有0.05%以上。(2)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以质量%计进一步含 有Ti: 0。/。以上且4.00Q/。以下(包括0)、Nb: 0°/。以上且4.00%以下(包括0)、 REM: 0%以上且4.00%以下(包括0)、 B: 0%以上且0.0300%以下(包括 0)、 Cu: 0%以上且8.00%以下(包括0)、 Ca: 0%以上且1.00%以下(包括 0)、 Ni: 0%以上且8.00%以下(包括0)、 Cr: 0%以上且20.00%以下(包 括0)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3)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所述平均长径为0.5 u m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U 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 相的数密度为O.Ol个/un^以上。(4)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所述平均长径为0.5 u m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U 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 相的数密度为0.001个/u m3以上。(5)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主相是Fe的铁氧体 相,且体积率在80%以上。(6)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urn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的 平均长径的方向是该第二相相接的Fe相的〈100〉方位或〈110〉方位。(7)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 y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O.lu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是 氧化物、硫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金属间化合物的单体或复合化合物。(8) 根据上述(7)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 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u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是 含有Fe、 Mn、 Si、 Al、 Cr、 REM、 Ti、 Nb中的一种或二种的氧化物。(9) 根据上述(7)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 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O.lu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是 含有Ti、 Mn、 Cu、 Ca、 REM中的一种或二种的硫化物。(10) 根据上述(7)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O.lu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是 含有Fe、 Ti、 Nb、 Si、 Cr中的一种或二种的碳化物。(11) 根据上述(7)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y 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是 含有Fe、 Ti、 Nb、 Al、 B、 Cr中的一种或二种的氮化物。(12) 根据上述(7)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u 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是 含有Fe、 Ti、 Nb、 Al、 Si、 Mn中的一种或二种的金属间化合物。(13)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ym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u 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的 体积率为(板厚表层1/8处的体积率)/(板厚中心层1/4处的体积率)>10。(14)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平均长径为0.5um 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1 li 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的 数密度为(板厚表层1/8处的数密度)/(板厚中心层1/4处的数密度)>10。(15)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下述拉伸试验中的 最高强度^350MPa,且洛氏(Rockwell)硬度HR30T^54,该拉伸试验使 用具有宽度为25mm、长度为60mm的平行部的拉伸试验片,评分间距为 50mm,变形速度为5mm/分钟。(16) 根据上述(1)所述的硬质极薄钢板,其中,在下述拉伸试验中, 均匀伸长/局部伸长>1.0,该拉伸试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质极薄钢板,其板厚为0.400mm以下,其特征在于, 以质量%计含有C:0%以上且0.800%以下、N:0%以上且0.600%以下、Si:0%以上且2.0%以下、Mn:0%以上且2.0%以下、P:0%以上且0.10%以下、S:0%以上且0.100%以下、Al:0%以上且3.0%以下、O:0%以上且0.200%以下, 平均长径为0.10μm以上且平均短径为0.05μm以上、进而平均长径/平均短径≥2.0的第二相以体积分率计含有0.05%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上英邦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