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5097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2:12
一种鞍乘型车辆,能够保护联动制动装置不受外力,并且能够提高维护性。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前后联动制动机构(60),该前后联动制动机构(60)具有:制动踏板(56);安装在制动踏板(56)上的平衡件(61);和与平衡件(61)连接的制动杆(58)及联动制动线缆(62),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设置在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臂部(72);和设置在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臂部(71),平衡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与外侧臂部(72)及内侧臂部(71)重合。

Saddle multiplying vehicle and front and rear linkage brake mechanism

A saddle riding vehicle can protect the linkage braking device from external force and improve its maintainability. A saddle multiplying vehicle with a front and back linkage brake mechanism (60), a front and back linkage brake mechanism (60), a brake pedal (56), a balance (61) mounted on the brake pedal (56), a brake rod (58) and a linkage brake cable (62) connected to the balance (61), and the saddle vehicle has a vehicle set in a balance (61). A lateral arm (72) outside the width direction, and an inner arm (71) set inside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balance part (61), and at least part of the balance part (61) are configured to coincide with the outer arm (72) and the inner arm (7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技术,已知有在鞍乘型车辆中设置使前轮和后轮的制动动作联动的联动制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在车体框架的内侧设置有联动制动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24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在车体框架的内侧设置联动制动装置能够保护联动制动装置不受外力,但由于联动制动装置位于车体内侧,因此其维护性成为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保护联动制动装置不受外力且能够提高维护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在该说明书中,包含2015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95318的全部内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联动制动装置(60),该联动制动装置(60)具有:制动踏板(56);安装在该制动踏板(56)上的平衡件(61);以及与该平衡件(61)连接的后制动传递部件(58)和联动用前制动传递部件(62),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臂(72);和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臂(71),所述平衡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与所述外侧臂(72)及所述内侧臂(71)重合。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臂(72)及所述内侧臂(71)被形成在能够相对于车体装卸的支架(43R)上。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外侧臂(72)被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下部,所述内侧臂(71)被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上部。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3R)为对同乘者用的后座踩踏板(44)进行支承的后座踩踏板支架,在该鞍乘型车辆中设置有从外侧覆盖所述平衡件(61)的后座踩踏板罩(47)。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臂(71)位于所述外侧臂(72)的上方,所述平衡件(61)借助于所述制动踏板(56)而被支承于所述外侧臂(72)上,对所述平衡件(61)的初始位置进行限制的初始位置止动件(63)被支承于所述内侧臂(71)上。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形成有:在侧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外侧臂(72)与所述内侧臂(71)之间的第1空间(S1);和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内侧臂(71)与所述外侧臂(72)之间的第2空间(S2),所述制动踏板(56)的对所述平衡件(61)进行支承的轴部件(96)在侧视观察时被设置于所述第1空间(S1)内,并且在俯视观察时被设置于所述第2空间(S2)内。此外,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前后联动制动机构,其具有:制动踏板(56);安装在该制动踏板(56)上的平衡件(61);以及与该平衡件(61)连接的后制动传递部件(58)和联动用前制动传递部件(62),该前后联动制动机构的特征在于,该前后联动制动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臂(72);和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臂(71),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外侧臂(72)与所述内侧臂(71)以平衡件支承轴(96)面向外侧的方式上下分离地配置。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臂(72)和所述内侧臂(71)被形成在能够相对于车体装卸的支架(43R)上。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中具有:设置在平衡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臂;和设置在平衡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臂,平衡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与外侧臂及内侧臂重合。由此,利用位于平衡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和外侧的内侧臂和外侧臂,能够保护平衡件,并且内侧臂在维护时不易成为障碍,且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利用内侧臂与外侧臂之间的空间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好。此外,由于外侧臂和内侧臂被形成在能够相对于车体装卸的支架上,因此能够根据需要形成将外侧臂和内侧臂从车体拆下的状态,从而维护性好。此外,在侧视观察时,外侧臂被设置在平衡件的下部,内侧臂被设置在平衡件的上部,因此容易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接近平衡件的上部。因此维护性好。并且,支架为对同乘者用的后座踩踏板进行支承的后座踩踏板支架,设置有从外侧覆盖平衡件的后座踩踏板罩。由此,能够利用后座踩踏板罩来从外侧覆盖平衡件,从而实现外观性的提高及对平衡件的保护,并且在维护时通过拆下后座踩踏板罩,能够容易地维护联动制动装置。此外,内侧臂位于外侧臂的上方,平衡件借助于制动踏板而被支承于外侧臂上,对平衡件的初始位置进行限制的初始位置止动件被支承于内侧臂上。由此,能够利用外侧臂来保护平衡件,并且能够将初始位置止动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以保护其不受外力。此外,由于制动踏板的对平衡件进行支承的轴部件在侧视观察时被设置在第1空间内,并且在俯视观察时被设置在第2空间内,因此能够容易地从侧面侧及上下方向接近轴部件,从而维护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图2是示出前后联动制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图3是后座踩踏板支架的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后座踩踏板支架的俯视图。图5是从外侧方观察平衡件的侧视图。图6是将平衡件及制动踏板的周边部放大后的侧视图。图7是从上方观察后座踩踏板支架的周边部的俯视图。图8是利用制动踏板的操作而使前后联动制动机构从“初始状态”起进行变化的图。图9是示出“联动制动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制动踏板与平衡件的组装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和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设其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前”表示车体前方,“上”表示车体上方,“左”表示车体左方。此外,在图中,有时用“右”来表示车体右方。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另外,在图1中,对于在左右成对设置的结构,仅图示了右侧的部分,而左侧的部分则包括标号在内均未图示。自动二轮车1为如下车辆:在车体框架F上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0,转向系统11对前轮2以能够使该前轮2转向的方式进行支承,该转向系统11被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体框架F的前端,对后轮3进行支承的摆动臂12被设置在车体框架F的后部侧。自动二轮车1为供乘员以跨骑的方式落座的座椅13被设置在车体框架F的后部的上方的鞍乘型车辆。车体框架F具有:设置于前端的立管14;从立管14的后部前高后低地延伸的主框架15;从立管14的后部向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6;被连接于主框架15的下端的枢轴框架17;从主框架15的后部的上部向后方延伸至车辆后端部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8、18;以及从枢轴框架17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8、18的后部连接的左右一对副框架19、19。主框架15具有从立管14前高后低地延伸的主框架前部15a、和在主框架前部15a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并延伸至枢轴框架17的中心框架部15b。转向系统11具有:左右一对前叉20、20,其借助于轴支承于立管14的转向轴(未图示)而被设置为转向自如;和把手21,其被设置在前叉20、20的上方。前轮2被轴支承于前叉20、20的下端部的前轮车轴2a。在枢轴框架17上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贯穿枢轴框架17的枢轴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鞍乘型车辆和前后联动制动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联动制动装置(60),该联动制动装置(60)具有:制动踏板(56);安装在该制动踏板(56)上的平衡件(61);以及与该平衡件(61)连接的后制动传递部件(58)和联动用前制动传递部件(62),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臂(72);和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臂(71),所述平衡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与所述外侧臂(72)及所述内侧臂(71)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9.30 JP 2015-195318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有联动制动装置(60),该联动制动装置(60)具有:制动踏板(56);安装在该制动踏板(56)上的平衡件(61);以及与该平衡件(61)连接的后制动传递部件(58)和联动用前制动传递部件(62),该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该鞍乘型车辆具有: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臂(72);和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臂(71),所述平衡件(61)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与所述外侧臂(72)及所述内侧臂(71)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臂(72)及所述内侧臂(71)被形成在能够相对于车体装卸的支架(43R)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外侧臂(72)被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下部,所述内侧臂(71)被设置在所述平衡件(61)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3R)为对同乘者用的后座踩踏板(44)进行支承的后座踩踏板支架,在该鞍乘型车辆中设置有从外侧覆盖所述平衡件(61)的后座踩踏板罩(47)。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臂(71)位于所述外侧臂(7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藤聪堀内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