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围上板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32681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前围上板及汽车,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为解决汽车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较重的问题而设计。该前围上板设置在风挡玻璃的下方,包括用于传入碰撞力的受力面、对碰撞力进行传递的引导面和将碰撞力传出的传出面。以碰撞力由前向后的传递方向为正方向,引导面与风挡玻璃所在平面呈锐角,引导面与传出面呈钝角。该汽车上设置有上述前围上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前围上板及汽车用于增加碰撞吸能效果,从而对行人的头部进行保护。

Front panel and car

The utility model is a front circumference board and a car,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which is design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eavy damage to the head of pedestrians in car collision accidents. The front panel is underneath the windshield, including the force surface used for the impact force, the guide surface to transfer the collision force and the passing out of the collision force. The direction of the collision is in the positive direction from front to rear, and the leading surface has an acute angle with the plane of windscreen, and the leading surface is obtuse angle with the transmitting surface. The car is provided with the above foreboard. The front panel and the automobil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are used for increasing the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effect, thereby protecting the pedestrian's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围上板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前围上板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其安全性能尤为重要。一方面,汽车的安全性能体现在对驾驶舱内部人员的保护,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汽车外部人员的保护,即:行人保护。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行人因受到巨大的撞击力将砸落至汽车,其头部与风挡玻璃发生猛烈碰撞,从而使其头部发生重创,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通常,风挡玻璃的下方设置有前围上板,其对风挡玻璃进行承载支撑的同时,还影响着碰撞过程中对行人头部的安全保护。当行人砸落至风挡玻璃上时,撞击力将会通过风挡玻璃传递至前围上板处,进而传递至汽车车身的其他部位。因此,提供一种既能对风挡玻璃进行承载支撑,同时还能对行人头部进行安全保护的前围上板,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围上板,以解决汽车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较重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前围上板,设置在风挡玻璃的下方,包括用于传入碰撞力的受力面、对碰撞力进行传递的引导面和将碰撞力传出的传出面。以碰撞力由前向后的传递方向为正方向,所述引导面与所述风挡玻璃所在平面呈锐角,所述引导面与所述传出面呈钝角。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面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风挡玻璃所在平面呈锐角,所述第二面与所述传出面呈钝角并与所述风挡玻璃所在平面垂直。进一步的,所述锐角的角度范围为40-45°。进一步的,所述传出面平行于水平面,所述钝角的角度范围为120-125°。进一步的,所述受力面与所述风挡玻璃所在平面相平行。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与车身的搭接结构相连的第一搭接部和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设置在所述受力面远离驾驶舱的一侧,所述第二搭接部设置在所述传出面远离所述驾驶舱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前围上板为钣金加工件。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引导面上,且所述排气孔设置在所述前围上板中所有区域的最高点。所述排气孔至少为一个。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为2-6个;各所述排气孔沿所述前围上板的长度方向均布设置。本技术前围上板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风挡玻璃的下方设置该前围上板,该前围上板包括受力面、引导面和传出面,其中,受力面用于将碰撞力传入至前围上板中,引导面用于对传入至前围上板中的碰撞力进行导向传递,传出面用于将经过导向传递后的碰撞力传出。以碰撞力由前向后的传递方向为正方向,引导面与风挡玻璃所在的平面呈锐角,同时,引导面与传出面呈钝角。当被撞物砸落至风挡玻璃上时,撞击力首先通过风挡玻璃传递至前围上板的受力面,然后,在引导面的导向传递作用下,撞击力进一步传递至传出面,进而传出至车身结构上。引导面的设置,改变了撞击力的传递路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力的传递,使得前围上板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溃缩变形,增强了前围上板的变形吸能效果,从而保证对撞击力进行充分吸收,使得经传出面传出的力小于受力面11受到的力,进而减少了作用于被撞物的反作用力,对被撞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通过设置引导面,还减少了前围上板内部结构中的应力集中点,使得前围上板的整体结构设计更为简单,更加有利于冲压成形加工过程,不仅保证了前围上板的成形效果,而且还降低了前围上板的制造成本。并且,该前围上板结构简单,方案易于实现,成本较低,对于汽车安全性能中的行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以解决汽车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较重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包括搭接结构、风挡玻璃和上述前围上板。所述前围上板设置在所述风挡玻璃的下方,且所述前围上板安装在所述搭接结构上。本技术汽车带来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通过在风挡玻璃的下方设置上述前围上板,实现了对汽车碰撞事故中,对行人头部的安全保护。其中,前围上板用于减少行人头部创伤的原理及过程已在上述文字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故相应的,该汽车具有上述前围上板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前围上板的等轴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前围上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前围上板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前围上板;20-风挡玻璃;30-被撞物;40-搭接结构;11-受力面;12-第一面;13-第二面;14-排气孔;15-第一搭接部;16-第二搭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围上板10,该前围上板10设置在风挡玻璃20的下方,包括用于传入碰撞力的受力面11、对碰撞力进行传递的引导面和将碰撞力传出的传出面。其中,以碰撞力由前向后的传递方向为正方向,引导面与风挡玻璃20所在平面呈锐角,而与传出面呈钝角。如图4所示,当被撞物30砸落至风挡玻璃20上时,撞击力F首先通过风挡玻璃20传递至前围上板10的受力面11,然后,在引导面的导向传递作用下,撞击力进一步传递至传出面,进而将力F1传出至车身结构上。引导面的设置,改变了撞击力的传递路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力的传递,使得前围上板10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溃缩变形,增强了前围上板10的变形吸能效果,从而保证对撞击力进行充分吸收,使得经传出面传出的力小于受力面11受到的力,进而减少了作用于被撞物30的反作用力,对被撞物30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该前围上板10结构简单,方案易于实现,成本较低,对于汽车安全性能中的行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前”指的是汽车的头部,“后”指的是汽车的尾部,“由前向后”指的是汽车从头部到尾部的方向。还需要说明的是,溃缩吸能是指:在汽车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让一部分机构先溃缩,以吸收一部分的撞击能量,从而减少传递至下一结构处的碰撞力。而本实施例中,该前围上板10通过设置引导面,并利用溃缩吸能原理,对被撞物30的碰撞力进行吸收,从而实现了对反作用于被撞物30上的力的削弱,进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前围上板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风挡玻璃(20)的下方,包括用于传入碰撞力的受力面(11)、对碰撞力进行传递的引导面和将碰撞力传出的传出面;以碰撞力由前向后的传递方向为正方向,所述引导面与所述风挡玻璃(20)所在平面呈锐角,所述引导面与所述传出面呈钝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设置在风挡玻璃(20)的下方,包括用于传入碰撞力的受力面(11)、对碰撞力进行传递的引导面和将碰撞力传出的传出面;以碰撞力由前向后的传递方向为正方向,所述引导面与所述风挡玻璃(20)所在平面呈锐角,所述引导面与所述传出面呈钝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包括第一面(12)和第二面(13),所述第一面(12)与所述风挡玻璃(20)所在平面呈锐角,所述第二面(13)与所述传出面呈钝角并与所述风挡玻璃(20)所在平面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的角度范围为40-4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出面平行于水平面,所述钝角的角度范围为120-12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面(11)与所述风挡玻璃(20)所在平面相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前围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风蔚刘文晶孙立强范全晓姜岸柳闯超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