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735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5: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有混气腔,外环壁上开设有出火孔,该出火孔的孔道与混气腔相通,所述出火孔的孔道呈螺旋状,其一端为与混气腔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为出火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出火孔的孔道呈螺旋状,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加充分、均匀,并能卷吸更多的二次空气,从而提高燃烧效率,此外,在高压情况下,与直通的孔道相比,出气速度减慢,从而有效避免离焰;而在低压情况下,气流不容易回到出火孔中,从而减少回火;此外,在正常气压下,该种出火孔也不容易发生回火和离焰,从而保证出火孔燃烧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技术介绍
燃气灶的燃烧器一般包括基座、外环火盖、内环火盖以及锅支架等,其中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均设置在基座上,而锅支架设置在外环火盖的上方。传统的外环火盖上的出火孔一般为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直孔,这样在高压条件下出火孔容易发生离焰现象,而在低压条件下又容易回火。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一般在火盖上设置稳焰结构,如申请号为201510908789.5(公开号为CN105402729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在火孔的外侧设置稳焰环;申请号为201610200024.0(公开号为CN10565063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在火盖的主火孔下方设置内外延伸的稳焰通道。传统的稳焰结构一般均需在出火孔的基础上对火盖的结构进行改进,加工工序较多,生产成本较高,并且防离焰和回火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燃烧效率高的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防离焰及回火效果好的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有混气腔,外环壁上开设有出火孔,该出火孔的孔道与混气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的孔道呈螺旋状,其一端为与混气腔连通的进气口,另一端为出火口。作为优选,所述出火孔的孔道的螺距为4~15mm,该孔道进气口的中心点与出火口的中心点的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5°~60°。进一步,所述出火孔孔道的横截面面积为1.77~7.10mm2。出火孔孔道的横截面可为多种形式,如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优选地,出火孔孔道的横截面为圆形,其直径为1.5~3.0mm。作为优选,所述出火孔孔道的进气口呈圆形,而出火口为近似椭圆状。进气口呈圆形,有利于混气腔中的燃气和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孔道,而出火口呈椭圆状有利于火焰在此处形成拖曳,从而避免离焰和回火现象的发生。作为优选,所述出火孔孔道包括进气段、过渡段以及出火段,该进气段向右上方向扭转形成上述过渡段,而该过渡段向左下方向扭转而形成上述出气段,所述进气口位于进气段的自由端并呈圆形,所述出火口位于出火段的自由端,且出火口壁左端沿沿火盖本体的外侧壁向外拖曳。作为优选,所述进气段的孔道的螺距为4~8mm,横截面面积为5.1~7.1mm2。作为优选,所述过渡段的孔道的螺距为8~15mm,横截面面积为1.77~5.1mm2。作为优选,所述出火段的孔道的螺距为6~10mm,横截面面积为5.1~7.1mm2。进一步,所述进气段、过渡段以及出火段的孔道的横截面均呈圆形,且孔道直径分别为:4~8mm,8~15mm,6~1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中出火孔的孔道呈螺旋状,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经过多次旋转,混合更加充分、均匀,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火孔出口出来后形成旋转的火焰,单个火孔即可形成单独旋转的火焰,卷吸更多的二次空气,并与二次空气能充分混合,混合时间相对延长,火焰燃烧停留时间也相对延长,效率和烟气均得到提升,燃烧效率提高。在高压情况下,与直通的孔道相比,本专利技术出气速度减慢,从而有效避免离焰;而在低压情况下,气流不容易回到出火孔中,从而减少回火;此外,在正常气压下,该种出火孔也不容易发生回火和离焰,从而保证出火孔燃烧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燃烧器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出火孔孔道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图5为图3的再另一方向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5所示,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圆环状的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环形顶壁11和由该环形顶壁11的内、外侧缘分别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而成的内环壁13和外环壁12,且该环形顶壁11、内环壁13以及外环壁12围设形成混气腔10。上述外环壁12上沿轴向间隔均设有出火孔2,本实施例中该出火孔2的孔道20呈螺旋状,其一端为与混气腔10连通的进气口22,另一端为出火口21。本实施例中出火孔2的孔道20呈螺旋状,这样在高压情况下,与直通的孔道相比,出气速度减慢,从而有效避免离焰;而在低压情况下,气流不容易回到出火孔中,从而减少回火;此外,在正常气压下,该种出火孔也不容易发生回火和离焰,从而保证出火孔燃烧的稳定性。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出火孔2的孔道20的螺距为4~15mm,该孔道20的进气口22的中心点O1与出火口21的中心点O2的连线O1O2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为25°~60°。出火孔2的孔道20的横截面面积为1.77~7.10mm2。本实施例中出火孔2的孔道20的横截面可为多种形式,如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优选地,出火孔2的孔道20的横截面为圆形,其直径为1.5~3.0mm。再进一步,出火孔2的孔道20包括进气段201、过渡段202以及出火段203,该进气段201向右上方向扭转形成上述过渡段202,而该过渡段202向左下方向扭转而形成上述出火段203,进气口22位于进气段201的自由端并呈圆形,出火口21位于出火段203的自由端,且出火口壁左端沿沿火盖本体1的外侧壁向外拖曳。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进气段201的孔道20的螺距为:4~8mm,横截面面积为:5.1~7.1mm2,孔道20直径为:4~8mm。进气段201具体结构的设置,从而使其对从进气口22进入孔道20的燃气和空气的阻力较小,继而使得燃气和空气可以顺着孔道壁作旋转,从而使得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更加均匀。过渡段202的孔道20的螺距为:8~15mm,横截面面积为:1.77~5.1mm2,孔道20直径为:8~15mm。燃气和空气经过进气段201的旋转混合后,在过渡段202中进行第二次旋转,从而进一步增强燃气和空气的旋转能力。出火段203的孔道20的螺距为:6~10mm,横截面面积为:5.1~7.1mm2,孔道20直径为:6~10mm。经第二次旋转的燃气和空气在出火段203中进行第三次旋转,经过三次旋转,在出火口21出的火焰形成旋转,其旋转能力最强,与出火口21的拖曳结构结合,可吸卷周围更多的二次空气,从而使得燃烧更加充分,燃烧产生的烟气也更少,同时也可有效避免回火和离焰现象的产生。本专利技术中出火孔的孔道呈螺旋状,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经过多次旋转,混合更加充分、均匀,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火孔出口出来后形成旋转的火焰,单个火孔即可形成单独旋转的火焰,卷吸更多的二次空气,并与二次空气能充分混合,混合时间相对延长,火焰燃烧停留时间也相对延长,效率和烟气均得到提升,燃烧效率提高。经过模拟和打样测试,本专利技术在折算烟气(CO)低于100ppm,效率达到一级能效63%以上,无回火,无离焰,采用新国标测试(GB16410-20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的环状顶壁(11)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2)之间形成有混气腔(10),外环壁(12)上开设有出火孔(2),该出火孔(2)的孔道(20)与混气腔(10)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2)的孔道(20)呈螺旋状,其一端为与混气腔(10)连通的进气口(22),另一端为出火口(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的环状顶壁(11)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3)、外环壁(12)之间形成有混气腔(10),外环壁(12)上开设有出火孔(2),该出火孔(2)的孔道(20)与混气腔(10)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2)的孔道(20)呈螺旋状,其一端为与混气腔(10)连通的进气口(22),另一端为出火口(2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2)的孔道(20)的螺距为4~15mm,该孔道(20)的进气口(22)的中心点(O1)与出火口(21)的中心点(O2)的连线(O1O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5°~6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2)的孔道(20)的横截面面积为1.77~7.10mm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2)的孔道(20)的横截面呈圆形,其直径为1.5~3.0m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2)的孔道(20)的进气口(22)呈圆形,而出火口(21)为近似椭圆状。6.如权利要求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超李林茅忠群诸永定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