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壁上开有灌浆孔和出浆孔,所述套筒分为第一端、第二端和过渡连接两者的过渡颈部,其中第一端的内径与所连接的钢筋的直径匹配、且小于第二端的内径;所述第一端的外轮廓为棱柱;所述套筒的第二端为圆筒形,内壁上间隔分布有环向凹槽,所述灌浆孔和出浆孔均位于第二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两端采用不同连接形式将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的套筒,为了配合挤压连接的方式,套筒的第一端外壁的轮廓为棱柱,多棱柱在挤压变形后与钢筋的接触更密实、连接强度高。套筒成本低、连接简单速度快、连接强度高,保证了钢筋连接质量,对灌浆套筒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进行合理优化,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
本技术涉及一种灌浆套筒。
技术介绍
目前,现浇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连接形式多样,例如一端为螺纹连接的半灌浆套筒,需要先将钢筋端部加工出一段螺纹,并且与之配合的灌浆套筒也要设置内螺纹,再使用力矩扳手将二者旋合连接为一体,完成初步连接;或者是一端为挤压连接的半灌浆套筒,需要用设备将一段钢筋与套筒通过挤压连接为一体,挤压套筒为圆柱形,套筒材料为延性较高的热轧无缝钢管,因此套筒强度较低,套筒在制作、选材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上述方法存在钢筋连接的施工比较复杂,套筒加工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手工安装慢、连接质量不稳定或强度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要解决传统钢筋连接施工比较复杂、套筒加工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手工安装慢、连接质量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壁上开有灌浆孔和出浆孔,所述套筒分为第一端、第二端和过渡连接两者的过渡颈部,其中第一端的内径与所连接的钢筋的直径匹配、且小于第二端的内径。所述第一端的外轮廓为棱柱。所述套筒的第二端的外轮廓为圆柱、其内壁上间隔分布有环向凹槽,所述灌浆孔和出浆孔均位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棱边不小于四条。所述环向凹槽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者弧形。所述环向凹槽均匀间隔分布或者不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环向凹槽是间断的单个环形或者是连续的螺旋形。一种应用所述的挤压式半灌浆套筒的钢筋连接结构,包括两根钢筋和连接两根钢筋的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与插入该端的第一端连接钢筋压接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二端与插入该端的第二端连接钢筋通过水泥砂浆灌浆浇筑连接;其中,第一端的内径略大于第一端连接钢筋的直径,所述套筒的第二端的端口位置连接有橡胶环,所述橡胶环的中心位置开有穿过第二连接钢筋的通孔。所述第一端的侧壁上分布有通过弧形或平面的一组或多组挤压模具挤压产生的挤压凹痕,所述第一端的挤压痕迹不少于一道。所述挤压凹痕为环形、且沿着第一端的中轴方向平行均匀间隔分布。所述挤压凹痕为条形、竖向设置在第一端的侧壁上,挤压凹痕之间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一种两端采用不同连接形式将两根钢筋连接在一起的套筒,套筒的第一端采用机械式挤压加工方式连接,套筒的第二端采用灌入灌浆料方式连接,为了配合挤压连接的方式,套筒的第一端外壁的轮廓为棱柱、且棱边竖不少于四条,多棱柱在挤压变形后与钢筋的接触更密实、连接强度高,挤压模具合模位置处套筒的自身变形小、应力集中少、降低了对套筒材料延伸性的要求,因此可以选择较高强度的材料,有效降低套筒成本并提高了连接高强钢筋的能力。本技术的套筒应用时,被连接的钢筋端头不需要加工螺纹,只需将钢筋装入套筒的第一端,经过挤压模具挤压后连接在一起,即可完成接头的初步连接,这项工作可以在加工厂标准化、自动化完成,减少了钢筋连接工序,进一步降低了钢筋连接成本,同时提高了钢筋连接速度和连接质量。由于本技术的套筒成本低、连接简单速度快、连接强度高,有效降低了钢筋连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钢筋连接质量,对灌浆套筒的材料、结构、加工工艺进行合理优化,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广泛应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一端在双向模挤压前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端在双向模挤压后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端在双向模挤压后具有一道挤压痕迹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端在双向模挤压后具有多道挤压痕迹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一端在多向模挤压前的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一端在多向模挤压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0是图9的侧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端、2-第二端、3-过渡颈部、4-环向凹槽、5-挤压模具、6-第一端连接钢筋、7-第二端连接钢筋、8-橡胶环、9-灌浆孔、10-出浆孔、11-水泥砂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这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壁上开有灌浆孔9和出浆孔10,所述套筒分为第一端1、第二端2和过渡连接两者的过渡颈部3,其中第一端1的内径小于第二端2的内径、略大于第一端连接钢筋6直径,可以降低对套筒材料延伸性的要求,但是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壁厚相同,因此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斜向的过渡颈部3,所述套筒的第二端2的外轮廓为圆柱,内壁上间隔分布有环向凹槽4,所述灌浆孔9和出浆孔10均位于第二端2。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一端1的外轮廓为棱柱;所述第一端的棱边不小于四条,本例中,以六边形为例进行具体阐述。所述环向凹槽4均匀间隔分布的单个环形,其横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梯形或者弧形,本例中给出了三角形的结构示意,所述环向凹槽4保证了水泥砂浆11与第二端连接钢筋7之间的连接强度。参见图3所示,一种应用所述的挤压式半灌浆套筒的钢筋连接结构,包括两根钢筋和连接两根钢筋的套筒,所述套筒的第一端1与插入该端的第一端连接钢筋6压接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二端2与插入该端的第二端连接钢筋7通过水泥砂浆11灌浆浇筑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二端2的端口位置连接有橡胶环8,所述橡胶环8的中心位置开有穿过第二连接钢筋7的通孔。第一端1与第一端连接钢筋6压接连接时,第一端的内径略大于第一端连接钢筋6直径,第一端中在棱边位置的厚度要大于壁厚,挤压模具5直接挤压第一端的棱边高点区域直至套筒的第一端1塑性变形后与第一端连接钢筋6压接在一起,所示挤压模具可以是双向模或者多向模.所述第一端1的侧壁上分布有通过弧形或平面的一组或多组挤压模具挤压产生的挤压凹痕12。参见图4所示,为第一端在双向模挤压前的状态示意图,采用双向模挤压模具挤压后,参见图5所示,当向挤压模具5施加压力、模具扣合时,第一端1的棱边上的高点与挤压模具接触,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其内孔的内径变小至与第一端连接钢筋6紧密接触,并在第一端的外壁上形成一道或多道挤压痕迹,参见图6所示,挤压后形成了一道挤压痕迹,参见图7所示,挤压后形成了两道挤压痕迹,此时挤压凹痕12为环形、且沿着第一端的中轴方向平行均匀间隔分布。参见图8所示,为第一端在多向模挤压前的状态示意图,此时,第一端的棱边数为八条,采用多向模挤压模具挤压后,参见图9、图10所示,其原理与双向模挤压原理相同,此时挤压凹痕12为条形、竖向设置在第一端的侧壁上,挤压凹痕12之间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壁上开有灌浆孔(9)和出浆孔(10),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分为第一端(1)、第二端(2)和过渡连接两者的过渡颈部(3),其中第一端(1)的内径与所连接的钢筋的直径匹配、且小于第二端(2)的内径;所述第一端(1)的外轮廓为棱柱;所述套筒的第二端(2)的外轮廓为圆柱、其内壁上间隔分布有环向凹槽(4);所述灌浆孔(9)和出浆孔(10)均位于第二端(2);所述第一端的棱边不小于四条;所述环向凹槽(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者弧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式半灌浆套筒,所述套筒的筒壁上开有灌浆孔(9)和出浆孔(10),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分为第一端(1)、第二端(2)和过渡连接两者的过渡颈部(3),其中第一端(1)的内径与所连接的钢筋的直径匹配、且小于第二端(2)的内径;所述第一端(1)的外轮廓为棱柱;所述套筒的第二端(2)的外轮廓为圆柱、其内壁上间隔分布有环向凹槽(4);所述灌浆孔(9)和出浆孔(10)均位于第二端(2);所述第一端的棱边不小于四条;所述环向凹槽(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者弧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式半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凹槽(4)均匀间隔分布或者不均匀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式半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凹槽(4)是间断的单个环形或者是连续的螺旋形。4.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挤压式半灌浆套筒的钢筋连接结构,包括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金,赵红学,侯爱山,王振丰,肖飞,张大鹏,汶浩,纪恩龙,王辉,贾晨光,张东斌,钟文海,岳巍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