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6046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换向阀,具体的说是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属于液压换向阀油路结构技术领域。其包括阀杆和阀体,阀体内横向设有阀杆安装腔,阀杆安装腔中设置阀杆,阀杆能够在阀杆安装腔中左右滑动;进油腔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阀杆上设有第一阀杆密封段和第二阀杆密封段,第一阀杆密封段能够与第一密封腔密封配合,第二阀杆密封段能够与第二密封腔密封配合;阀杆上第一阀杆密封段内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内侧端长度小于阀体内进油腔长度,使得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任意一个密封时,另一个保持开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换向阀换向过程中油缸回落程度,避免了车厢的剧烈颤动,增加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换向阀,具体的说是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属于液压换向阀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卸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与自卸车配套使用的液压换向阀,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目前国内自卸汽车使用的液压换向阀在换向过程中会出现油缸回落的情况,油缸回落时引起车厢的剧烈颤动,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能够有效减小换向阀换向过程中油缸回落程度,避免了车厢的剧烈颤动,增加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包括阀杆和阀体,其特征是:阀体内横向设有阀杆安装腔,阀杆安装腔中设置阀杆,阀杆能够在阀杆安装腔中左右滑动;阀体下端设有进油口,阀杆安装腔中部面向进油口部位为进油腔,进油腔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阀杆上设有第一阀杆密封段和第二阀杆密封段,第一阀杆密封段能够与第一密封腔密封配合,第二阀杆密封段能够与第二密封腔密封配合;所述阀杆上第一阀杆密封段内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内侧端长度小于阀体内进油腔长度,第一密封腔和第二密封腔任意一个密封时,另一个保持开启;阀体上端设有出油口和回油口,出油口与第一密封腔外侧端连通,回油口与第二密封腔外侧端连通。进一步的,第一阀杆密封段包括第一密封圆柱和第一圆锥台,第一圆锥台大直径端连接第一密封圆柱,第一密封圆柱的直径大于第一圆锥台大直径端直径,第一密封圆柱能够密封第一密封腔。进一步的,第二阀杆密封段包括第二密封圆柱和第二圆锥台,第二圆锥台大直径端连接第二密封圆柱,第二密封圆柱的直径大于第二圆锥台大直径端直径,第二密封圆柱能够密封第二密封腔。进一步的,第二密封圆柱和第二圆锥台之间设有过渡圆柱,过渡圆柱的直径与第二圆锥台大直径端直径相同。进一步的,阀杆上第一阀杆密封段外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外侧端长度为L1,阀体内进油腔长度为L2,第二阀杆密封段上的第二圆锥台长度为L3,L1-L2=L3。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能够有效减小换向阀换向过程中油缸回落程度,避免了车厢的剧烈颤动,增加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阀杆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阀体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出油口封闭状态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回油口封闭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阀杆、2-阀体、3-第一阀杆密封段、3.1-第一密封圆柱、3.2-第一圆锥台、4-第二阀杆密封段、4.1-第二密封圆柱、4.2-第二圆锥台、4.3-过渡圆柱、5-进油口、6-出油口、7-回油口、8-第一密封腔、9-第二密封腔、10-进油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专利技术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阀杆1和阀体2,阀体2内横向设有阀杆安装腔,阀杆安装腔中设置阀杆1,阀杆1能够在阀杆安装腔中左右滑动。阀体2下端设有进油口5,阀杆安装腔中部面向进油口5部位为进油腔10,进油腔1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腔8和第二密封腔9。阀杆1上设有第一阀杆密封段3和第二阀杆密封段4,第一阀杆密封段3能够与第一密封腔8密封配合,第二阀杆密封段4能够与第二密封腔9密封配合。所述第一阀杆密封段3包括第一密封圆柱3.1和第一圆锥台3.2,第一圆锥台3.2大直径端连接第一密封圆柱3.1,第一密封圆柱3.1的直径大于第一圆锥台3.2大直径端直径,第一密封圆柱3.1能够密封第一密封腔8。所述第二阀杆密封段4包括第二密封圆柱4.1和第二圆锥台4.2,第二圆锥台4.2大直径端连接第二密封圆柱4.1,第二密封圆柱4.1的直径大于第二圆锥台4.2大直径端直径,第二密封圆柱4.1能够密封第二密封腔9。所述第二密封圆柱4.1和第二圆锥台4.2之间设有过渡圆柱4.3,过渡圆柱4.3的直径与第二圆锥台4.2大直径端直径相同。所述阀杆1上第一阀杆密封段3外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4外侧端长度为L1,阀体2内进油腔10长度为L2,第二阀杆密封段4上的第二圆锥台4.2长度为L3,当L1-L2=L3,此时液压换向阀换向状态最佳,换向阀换向过程中油缸回落程度最小,避免了车厢的剧烈颤动,增加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感用户体验舒适度最好。所述阀杆1上第一阀杆密封段3内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4内侧端长度小于阀体2内进油腔10长度,第一密封腔8和第二密封腔9任意一个密封时,另一个保持开启。阀体2上端设有出油口6和回油口7,出油口6与第一密封腔8外侧端连通,回油口7与第二密封腔9外侧端连通。本文中所指的内侧端和外侧端指的是以阀体内部中心为坐标,靠近阀体内部中心的为内侧端,远离阀体内部中心的为外侧端。第一密封腔8、第一阀杆密封段3的内侧端均为附图中右端,第一密封腔8、第一阀杆密封段3外侧端均为附图中左端。第二密封腔9、第二阀杆密封段4内侧端均为附图中左端,第二密封腔9、第二阀杆密封段4外侧端均为附图中右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进油口外接液压齿轮泵,出油口外接液压油缸,回油口外接液压油箱。当阀杆与阀体处于图3所示的位置即进油口与回油口相通时,液压油经过进油口直接流入到回油口中,此时由于液压换向阀的出油口处于封闭状态,液压油缸中不会产生液压油的流入与流出,因此液压油缸处于静止状态;当液压换向阀的阀杆由图3所示位置换向至图4所示位置时,由于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而回油口处于隔离状态,因此液压油沿进油口进入到出油口中,推动液压油缸向上举升。在阀杆1由图3位置向图4位置换向过程中,随着阀杆1向右的运动,出油口的封闭被逐渐开启,而此时如果回油口没有隔绝,则出油口与进油口均与回油口接通,由于回油口直接与液压油箱连接,因此回油口压力可以忽略,而出油口由于与油缸连接,因此出油口压力较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出油口中的液压油会迅速的流入到回油口中从而导致液压油缸的下降,因此本专利技术基于此原理,如果要确保在换向过程中油缸不产生下降,在出油口的封闭被开启时,回油口必须接近于完全隔离状态,从而达到换向过程液压油缸无明显下降的状态。图1所示有L1与L3两个尺寸,图2所示有尺寸L3,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当L1-L2=L3时,液压换向阀换向状态最佳,用户体验舒适度最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包括阀杆(1)和阀体(2),其特征是:阀体(2)内横向设有阀杆安装腔,阀杆安装腔中设置阀杆(1),阀杆(1)能够在阀杆安装腔中左右滑动;阀体(2)下端设有进油口(5),阀杆安装腔中部面向进油口(5)部位为进油腔(10),进油腔(1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腔(8)和第二密封腔(9),阀杆(1)上设有第一阀杆密封段(3)和第二阀杆密封段(4),第一阀杆密封段(3)能够与第一密封腔(8)密封配合,第二阀杆密封段(4)能够与第二密封腔(9)密封配合;所述阀杆(1)上第一阀杆密封段(3)内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4)内侧端长度小于阀体(2)内进油腔(10)长度,第一密封腔(8)和第二密封腔(9)任意一个密封时,另一个保持开启;阀体(2)上端设有出油口(6)和回油口(7),出油口(6)与第一密封腔(8)外侧端连通,回油口(7)与第二密封腔(9)外侧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包括阀杆(1)和阀体(2),其特征是:阀体(2)内横向设有阀杆安装腔,阀杆安装腔中设置阀杆(1),阀杆(1)能够在阀杆安装腔中左右滑动;阀体(2)下端设有进油口(5),阀杆安装腔中部面向进油口(5)部位为进油腔(10),进油腔(10)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腔(8)和第二密封腔(9),阀杆(1)上设有第一阀杆密封段(3)和第二阀杆密封段(4),第一阀杆密封段(3)能够与第一密封腔(8)密封配合,第二阀杆密封段(4)能够与第二密封腔(9)密封配合;所述阀杆(1)上第一阀杆密封段(3)内侧端到第二阀杆密封段(4)内侧端长度小于阀体(2)内进油腔(10)长度,第一密封腔(8)和第二密封腔(9)任意一个密封时,另一个保持开启;阀体(2)上端设有出油口(6)和回油口(7),出油口(6)与第一密封腔(8)外侧端连通,回油口(7)与第二密封腔(9)外侧端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换向阀换向油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阀杆密封段(3)包括第一密封圆柱(3.1)和第一圆锥台(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夕龙周伟军徐海林庄耀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英特帕普威孚液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