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7584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包括减震器外筒,减震器外筒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器内筒,减震器内筒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底端设置有阻尼连杆,阻尼连杆的外侧设置有凹道,凹道的底端设置有内筒阻尼活塞环,内筒阻尼活塞环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可以有效的提高减震器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减低了减震器外筒的重量,在阻尼的两个行程端部阻尼力大,以避免减震器的零件之间撞击,而在阻尼活塞的行程的中部,也就是最常使用的部分,阻尼力较小,这样人们骑行时感觉弹性较好,骑行较舒服。

A motorcycle shock absorber for reducing weigh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amping outer cylinder which reduces the weight of a motorcycle, including an external cylinder of a shock absorber. A shock absorber inner tub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external cylinder of the shock absorber. A damping spring is arranged inside the inner cylinder of the shock absorber, a damping connecting rod is set at the bottom end of the damping spring, and a concave path is set on the outside of the damping connecting rod. The bottom end of the concave channel is set at the bottom end. A locating sleev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end of the inner cylinder damping piston ring and the inner cylinder damping piston ring. The utility model is a motorcycle shock absorber with reduced weight,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se range and convenience of the shock absorber,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shock absorber outer cylinder, damped force at the two end of the damping stroke to avoid the impact of the parts of the shock absorber, 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oke of the damped piston, that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art has less damping force, so that people feel better in riding and ride more comforta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外筒,特别涉及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
技术介绍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震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震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在关于悬挂系统的改装过程中,硬的减震器要与硬的弹簧相搭配,而弹簧的硬度又与车重息息相关,因此较重的车一般采用较硬的减震器,与引震曲轴相接的装置,用来抗衡曲轴的扭转震动,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震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震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在现有的减震器的技术条件基础上,在摩托车减震器外筒的使用的范围性以及便捷性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目前市场上的摩托车减震器,其减震器一般都是通过弹簧和液压阻尼系统来联合减震的,其液压阻尼系统在阻尼活塞的两个行程阻尼大致相等,这与实际的减震器需求有一定的相差,在阻尼的两个行程端部阻尼力小,导致减震器的零件之间撞击,而在阻尼活塞的行程的中部,也就是最常使用的部分,阻尼力较大,这样人们骑行时感觉较硬,影响骑行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可以有效的提高减震器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减低了减震器外筒的重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包括减震器外筒,所述减震器外筒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器内筒,所述减震器内筒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底端设置有阻尼连杆,所述阻尼连杆的外侧设置有凹道,所述凹道的底端设置有内筒阻尼活塞环,所述内筒阻尼活塞环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套。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器外筒的顶端内部设置有轴封。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器外筒与减震器内筒相套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筒阻尼活塞环与定位套均与阻尼连杆相套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是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可以有效的提高减震器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减低了减震器外筒的重量,在阻尼的两个行程端部阻尼力大,以避免减震器的零件之间撞击,而在阻尼活塞的行程的中部,也就是最常使用的部分,阻尼力较小,这样人们骑行时感觉弹性较好,骑行较舒服。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减震器外筒;2、减震器内筒;3、阻尼连杆;4、减震弹簧;5、内筒阻尼活塞环;6、定位套;7、轴封;8、凹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包括减震器外筒1,减震器外筒1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器内筒2,减震器内筒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4,减震弹簧4底端设置有阻尼连杆3,阻尼连杆3的外侧设置有凹道8,凹道8的底端设置有内筒阻尼活塞环5,内筒阻尼活塞环5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套6。进一步的,减震器外筒1的顶端内部设置有轴封7,通过轴封7可对减震器内筒2起到密封的作用,密封性能好。减震器外筒1与减震器内筒2相套接,通过减震器外筒1与减震器内筒2进行活塞运动,达到减震的效果。内筒阻尼活塞环5与定位套6均与阻尼连杆3相套接,通过内筒阻尼活塞环5与定位套6可对阻尼连杆3起到固定定位的作用,十分便捷实用。具体的,本技术在使用的时候,通过阻尼连杆3对内部减震弹簧4进行压缩,通过内筒阻尼活塞环5与定位套6可对阻尼连杆3起到固定定位的作用,使在阻尼的两个行程端部阻尼力大,以避免减震器的零件之间撞击,而在内筒阻尼活塞环5的行程的中部,可通过凹道8达到减震缓冲的效果,同时减轻了内部的重量,使其阻尼力较小,达到减震器达到弹性的效果。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减震器的使用范围以及便捷性,减低了减震器外筒1的重量,在阻尼的两个行程端部阻尼力大,以避免减震器的零件之间撞击,而在阻尼活塞的行程的中部,也就是最常使用的部分,阻尼力较小,这样人们骑行时感觉弹性较好,骑行较舒服。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包括减震器外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外筒(1)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器内筒(2),所述减震器内筒(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4),所述减震弹簧(4)底端设置有阻尼连杆(3),所述阻尼连杆(3)的外侧设置有凹道(8),所述凹道(8)的底端设置有内筒阻尼活塞环(5),所述内筒阻尼活塞环(5)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套(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轻重量的摩托车减震外筒,包括减震器外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外筒(1)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器内筒(2),所述减震器内筒(2)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4),所述减震弹簧(4)底端设置有阻尼连杆(3),所述阻尼连杆(3)的外侧设置有凹道(8),所述凹道(8)的底端设置有内筒阻尼活塞环(5),所述内筒阻尼活塞环(5)的底端设置有定位套(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祥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禾芮卓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