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8731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判断复合半径探测时间;利用测试半径计算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将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从复合半径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进行逐级分割,微分时间单元及相对应的渗透率,得到在该微分时间段,该渗透率情况下的微分探测距离;将得到的距离求和得到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以划分时间、以不同渗透率下探测距离叠加的方法,对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进行计算,解决针对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无法计算解释的问题。用于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解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及油气勘探
,具体涉及油气井测试资料解释技术,特别涉及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在油气井测试过程中,探测半径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参数,尤其是针对研究测试影响到范围及单井控制储量的计算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针对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分析解释方式是能够得出复合半径,但还没有探测半径的有效计算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用来合理评估径向复合型油气藏测试的探测距离。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判断复合半径探测时间;步骤2,利用测试半径计算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步骤3:将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从复合半径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进行逐级分割,微分时间单元及相对应的渗透率,得到在该微分时间段,该渗透率情况下的微分探测距离;步骤4,将步骤1、步骤2得到的距离求和得到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具体地说,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公式进行判断,取P′D=0.5的末点时间即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T1,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为T2=T-T1,式中:P′D为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PD无因次压力;tD为无因次时间;CD为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T为测试总时间,h;T1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h;T2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h;步骤2,利用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式中,R1为复合半径,m;Kn为复合半径以内渗透率,10-3μm2;T1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h;φ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μ为储层流体粘度,mPa·s;Ct为地层综合压缩系数,MPa-1;在步骤3,将T2近似相等微分成i份得到微分时间Δti,按公式计算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单元探测距离,式中,Δri为在渗透率Ki、探测时间Δti内的探测距离,m;Ki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时间对应的渗透率,10-3μm2;Δti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时间,h;φ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μ为储层流体粘度,mPa·s;Ct为地层综合压缩系数,MPa-1;步骤4,按公式计算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式中,R为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R1为复合半径,m;Δri为在渗透率为Ki、探测时间Δti内的探测距离,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方法简单,外区微分越细密,准确度越高,能够精确计算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同时,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采用简单的Excel表格或者简单的编写程序即可实现,易于操作,使得测试解释工作更为完备、便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判断复合半径探测时间;步骤2,利用测试半径计算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步骤3:将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从复合半径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进行逐级分割,微分时间单元及相对应的渗透率,得到在该微分时间段,该渗透率情况下的微分探测距离;步骤4,将步骤1、步骤2得到的距离求和得到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如图1所示,具体地说,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公式进行判断,取P′D=0.5的末点时间即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T1,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为T2=T-T1,式中:P′D为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PD无因次压力;tD为无因次时间;CD为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T为测试总时间,h;T1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h;T2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h;步骤102,利用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式中,R1为复合半径,m;Kn为复合半径以内渗透率,10-3μm2;T1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h;φ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μ为储层流体粘度,mPa·s;Ct为地层综合压缩系数,MPa-1;在步骤103,将T2近似相等微分成i份得到微分时间Δti,按公式计算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单元探测距离,式中,Δri为在渗透率Ki、探测时间Δti内的探测距离,m;Ki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时间对应的渗透率,10-3μm2;Δti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时间,h;φ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μ为储层流体粘度,mPa·s;Ct为地层综合压缩系数,MPa-1;步骤104,按公式计算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式中,R为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R1为复合半径,m;Δri为在渗透率为Ki、探测时间Δti内的探测距离,m。以华北油田某地区某井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为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由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此压力导数公式:进行判断,取P′D=0.5的末点时间即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T1,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为T2=T-T1,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P′D为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PD无因次压力;tD为无因次时间;CD为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T为测试总时间,h;T1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h;T2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h。表1探测半径时间判断结果表步骤2,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如表2所示),测试半径计算公式为:其中:Kn为复合半径以内渗透率,10-3μm2;T1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h;φ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μ为储层流体粘度,mPa·s;Ct为地层综合压缩系数,MPa-1。表2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计算复合半径为0.600m。步骤3,将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从复合半径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进行逐级分割,微分时间单元,及相对应的渗透率,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单元探测距离按公式(3)进行计,计算过程如表3所示:其中:Ki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时间对应的渗透率,10-3μm2;Δti为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微分时间,h;φ为地层孔隙度,无因次;μ为储层流体粘度,mPa·s;Ct为地层综合压缩系数,MPa-1。表3微分单元数据步骤4,将步骤1、步骤2的得到的距离求和得到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计算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公式为:其中:R1为复合半径,m;Δri为在渗透率为Ki、探测时间Δti内的探测距离,m。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为6.056m。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不局限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相同领域内的有识之士可以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指导思想之内可以轻易提出其他的实施例,但这种实施例都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判断复合半径探测时间;步骤2,利用测试半径计算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步骤3:将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从复合半径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进行逐级分割,微分时间单元及相对应的渗透率,得到在该微分时间段,该渗透率情况下的微分探测距离;步骤4,将步骤1、步骤2得到的距离求和得到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判断复合半径探测时间;步骤2,利用测试半径计算公式计算复合半径距离;步骤3:将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从复合半径开始,以同心圆的方式进行逐级分割,微分时间单元及相对应的渗透率,得到在该微分时间段,该渗透率情况下的微分探测距离;步骤4,将步骤1、步骤2得到的距离求和得到径向复合型储层测试探测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径向复合型油气藏储层测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现场提供的基础数据利,用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公式进行判断,取P′D=0.5的末点时间即为复合半径探测时间T1,复合半径以外的区域探测时间为T2=T-T1,式中:P′D为径向流动阶段无因次压力导数;PD无因次压力;tD为无因次时间;CD为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T为测试总时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军徐克彬甘惠娟刘朝武张灵宫航白田增夏克文王中泽穆海林陈艳辉杜鑫芳曾子轩提云李静宇蒋婉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