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484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包括镜筒、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滤镜,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滤镜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内,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滤镜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滤镜分别配置不同的屈光力,第二滤镜的物侧光学面和第五滤镜的像侧光学面都是至少有一个反曲点,通过改变反曲点的设置,并同向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滤镜的反射率,使整个光学组件在满足要求大小下,能够使光学成像的品质更高。

A large optical field angle optical lens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opt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o a large optical field angle optical lens component, including a mirror tube,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nd a fifth filter, and a first lens, a second lens, a third lens, a fourth lens, and a fifth filter along the object side to the side direction in turn. In the lens tube,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the fourth lens and the fifth filter are provided with the opposite optical surface and the image side.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the fourth lens and the fifth filter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refraction forces and second filters. Both the optical surface of the object side and the image side optical surface of the fifth filter are at least one anti curved point. By changing the reflectivity of the reverse curve and setting the first lens, the second lens, the third lens, the fourth lens and the fifth filter, the whole optical component can make the optical imaging quality under the required size. It's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特别涉及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的电子产品都是逐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电子产品的零部件也随之变小,其中摄像头的是最为关注的一个部件现在市场上很难有同时满足体积更小和分辨率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搭载电子产品的光学成像系统大都是采用三个镜片或四个镜片为主,但是这样的光学成像结构无法满足更高的光学成像要求,轴外象差比较大,造成成像损失,也会造成鬼像,而且不利于光学系统的敏感度的调整,影响官光学成像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包括镜筒、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内,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一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为负,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二透镜的屈光力为负,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三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的屈光力为负,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的屈光力为负,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五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的屈光力为正。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圈,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圈,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的轴线重合,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的轴向与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第三透镜像的像侧光学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紧密贴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17.602m^-1,其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5.047m^-1,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30mm~1.34mm,第一透镜的边缘涂有墨层,墨层的厚度为0.2mm。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至少有一个反曲点,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3mm~1.07mm。进一步的,非球面计算公式为其中f(h)表示曲面至曲面中心点在光轴方向的距离,R表示曲面顶点的曲率半径,K表示二次曲面系数,h为表示光轴到曲面的距离,A04、A06、A08、A10、A12分别表示四阶、六阶、八阶、十阶、十二阶曲面系数。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4.414m^-1,其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3.229m^-1,第三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71mm~2.75mm。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3.229m^-1,其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9.987m^-1,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18~2.22mm1.34mm,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折射率均为1.534。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至少有一个反曲点,第五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56mm~1.60mm。进一步的,所述镜筒靠近第一透镜的一端设置有套设在镜筒上的镜环,镜环的内侧与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边缘抵触配合,镜环和镜筒之间设置有压圈。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透镜为胶合镜片,压圈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一隔圈的材质与压圈的材质相同,第二隔圈的材质为黄铜。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分别配置不同的屈光力,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都是至少有一个反曲点,通过改变反曲点的设置,并同向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反射率,使整个光学组件在满足要求大小下,能够使光学成像的品质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光学成像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五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几何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图8为本技术的相对照度曲线图。图9为本技术的成像斑点图。图10为本技术的MTF与视场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镜筒1,镜环2,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第五透镜7,压圈8,反曲点9,第一隔圈10,第二隔圈11,墨层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包括镜筒1、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1内,所述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第一透镜3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一透镜3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一透镜3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一透镜3的屈光力为负,第二透镜4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二透镜4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4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二透镜4的屈光力为负,第三透镜5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三透镜5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三透镜5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5的屈光力为负,第四透镜6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6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6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6的屈光力为负,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五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的屈光力为正,,非球面的成像效果比球面的成像效果更好。工作原理: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分别配置不同的屈光力,第二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第五透镜7的像侧光学面都是至少有一个反曲点9,通过改变反曲点9的设置,并同向设置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的反射率。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圈10,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7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圈11,第一隔圈10和第二隔圈11的轴线重合,第一隔圈10和第二隔圈11的轴向与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的排列方向平行,第三透镜像的像侧光学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紧密贴合,第一隔圈10和第二隔圈11配合使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使光学成像的效果更好。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17.602m^-1,其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5.047m^-1,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30mm~1.34mm,第一透镜的边缘涂有墨层12,墨层12的厚度为0.2mm,第一透镜的色散率为0.094ps/nm2.km,色散系数为20ps/nm2.km,色散的系数越大,光学成像的效果越好。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1)、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1)内,所述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第一透镜(3)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一透镜(3)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一透镜(3)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一透镜(3)的屈光力为负,第二透镜(4)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二透镜(4)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4)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二透镜(4)的屈光力为负,第三透镜(5)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三透镜(5)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三透镜(5)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5)的屈光力为负,第四透镜(6)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6)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6)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6)的屈光力为负,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五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的屈光力为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1)、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沿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镜筒(1)内,所述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均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第一透镜(3)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一透镜(3)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一透镜(3)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一透镜(3)的屈光力为负,第二透镜(4)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二透镜(4)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二透镜(4)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二透镜(4)的屈光力为负,第三透镜(5)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三透镜(5)的像侧光学面为凹面,第三透镜(5)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5)的屈光力为负,第四透镜(6)的物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6)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四透镜(6)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6)的屈光力为负,第五透镜的像侧光学面为凸面,第五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的屈光力为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第一隔圈(10),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7)之间设置有第二隔圈(11),第一隔圈(10)和第二隔圈(11)的轴线重合,第一隔圈(10)和第二隔圈(11)的轴向与第一透镜(3)、第二透镜(4)、第三透镜(5)、第四透镜(6)和第五透镜(7)的排列方向平行,第三透镜像的像侧光学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紧密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角光学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17.602m^-1,其像侧光学面的曲率半径为+5.047m^-1,第一透镜的物侧光学面和像侧光学面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30mm~1.34mm,第一透镜的边缘涂有墨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北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补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