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文王专利>正文

新型童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218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儿童穿着行走舒适,不易摔倒的新型童鞋。它由鞋面、鞋中底及鞋外底相互顺序衔接,鞋中底前端与鞋面鞋头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腰部与鞋面腰部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后端与鞋面后跟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与鞋面衔接其周边有一圆形凸边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造型新颖,结构简单,穿着舒适,脚不易变形,行走灵活,不易摔倒诸多优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活必须品鞋,特别是涉及一种儿童穿着行走舒适,不易摔倒的新型童鞋。目前,传统的童鞋鞋底与鞋面是采用线绳一字形缝合或鞋底与鞋面胶粘合,鞋底、鞋头、鞋两侧及鞋跟都是平的。行走时鞋底须打弯,着地时有一定的角度,足弓无法固定在一个相应弧度上。因此,儿童在行走时童脚容易碰伤、变形和跌倒。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童鞋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丞待加以改进。有鉴于上述现有童鞋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本技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童鞋,使其正在发育成长的儿童穿着舒适易于活动。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新型童鞋,它包括有鞋面,其特征在于鞋面、鞋中底及鞋外底相互顺序衔接,鞋中底前端与鞋面鞋头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腰部与鞋面腰部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后端与鞋面后跟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与鞋面衔接其周边有一圆形凸边。前所述的鞋中底与鞋面采用线绳交叉缝合衔接。前所述的鞋外底前端、中腰部和后端均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与鞋中底稳合衔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具有如后的优点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克服了传统童鞋鞋底、鞋头、鞋两侧及鞋跟都是平面,使儿童在行走时童脚容易碰伤、变形和跌倒的不足。设计出一种鞋底前端、中腰部和后端均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的新型童鞋。本技术具有造型新颖,结构简单,穿着舒适,脚不易变形,行走灵活,不易摔倒诸多优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鞋面2.鞋外底3.鞋中底4.鞋缝合线本技术是针对儿童成长发育的特殊需要,改变传统制鞋“结帮”的工艺方法。改用“交叉缝合套楦法”,对童鞋的鞋头、鞋腰和鞋跟形状作出较大改进。请参阅图1所示,新型童鞋主要是由鞋面1、鞋中底3和鞋外底2三部分组成。鞋面1与鞋中底3采用鞋缝合线4“交叉缝合”,鞋中底3与鞋面1交叉缝合衔接后,在鞋的周形成一圆形凸边。鞋中底3前端与鞋面1鞋头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外底2前端向上粘合至鞋头前尖的一定高度。保证脚趾头避免碰伤。可增加鞋底着地面积,加强抓地力,防止滑倒。行走时鞋子不必打弯,使得更轻松和舒适。鞋中底3腰部与鞋面1腰部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外底2腰部向上粘合至鞋腰部的一定高度。帮助站立或行走时的平衡与稳定,避免滑倒。固定脚弓及足踝,防止足部变形,预防扁平足或外翻、内翻足的产生。鞋中底3后端与鞋面1后跟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外底2后跟向上粘合至鞋后跟的一定高度。保证脚后跟避免碰伤。可增加鞋底着地面积,加强抓地力,防止滑倒。行走时脚跟顺着弧度著地,增加舒适感。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与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童鞋,它包括有鞋面,其特征在于鞋面、鞋中底及鞋外底相互顺序衔接,鞋中底前端与鞋面鞋头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腰部与鞋面腰部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后端与鞋面后跟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与鞋面衔接其周边有一圆形凸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童鞋,它包括有鞋面,其特征在于鞋面、鞋中底及鞋外底相互顺序衔接,鞋中底前端与鞋面鞋头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腰部与鞋面腰部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中底后端与鞋面后跟部位结合处,向上成一定的翘弧度,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阳谢文王
申请(专利权)人:谢文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