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1681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所述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贯通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内、外侧壁的进气纵向孔和排气纵向孔、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壁且分别与所述进气纵向孔和所述排气纵向孔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自所述进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自所述排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可省略内缸、并可提高冲击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潜孔冲击器用活塞
本技术涉及工程钻机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孔冲击器用活塞。
技术介绍
凿岩钻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所有的建设都需要进行开采。其中潜孔钻机作为凿岩钻井的主要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水电站、港口、道路以及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用于开凿爆破钻孔。潜孔冲击器作为潜孔钻机的主要部件。目前市场上潜孔冲击器采用的配气方式有阀冲击器、无阀有尾管冲击器及无阀无尾管冲击器,有阀冲击器采用阀片来控制活塞的上下运动,适用于压力较低、频率变换不快的作业环境;无阀有尾管冲击器采用活塞内缸和配气座及尼龙尾管来配气,在特殊地层如高温及频繁使用的时候尼龙性尾管容易出现烧熔现象,导制冲击器早期损坏;无阀无尾管目前有二种配气,主要是采用内缸与活塞和外缸来配合,其中内缸比较薄,在作业过程中易于损坏,容易在钻井时失效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且内缸的制造需要使用大量的优质钢,内缸的更换会导致大量优质钢浪费。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配气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省略内缸、并可提高冲击频率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贯通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通孔,所述活塞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内、外侧壁的进气纵向孔和排气纵向孔、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壁且分别与所述进气纵向孔和所述排气纵向孔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自所述进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自所述排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方向延伸。优选的,所述进气纵向孔与所述排气均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交错分布。优选的,所述进气纵向孔和所述排气纵向孔的数量分别为四个,对应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数量分别为四个。优选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通过弧面过渡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扩大段和缩小段,所述扩大段与所述第二端部连接,且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均设于所述扩大段。优选的,所述扩大段与所述缩小段通过弧面过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有益效果在于:一、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内、外侧壁的进气纵向孔和排气纵向孔,并通过在所述第一端部的侧壁设置分别与所述进气纵向孔和排气纵向孔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使在潜孔冲击器内,气流依次从进气纵向孔、第一气流通道导入冲击器的前腔气室,并通过所述排气纵向孔、第二气流通道导入冲击器的后腔气室,实现活塞的往复运动。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通过改变活塞第一端部的形状,使进入活塞的气流主要从设于其侧壁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流动至前腔气室和后腔气室,从而减少了活塞内部直接纵向开大孔的方法,提高了活塞的强度,进而提高了活塞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配件消耗及成本。二、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通过改变活塞的结构,可省略冲击器中的内缸配件,活塞直接与外缸内壁配合连接,使活塞相对于外缸内壁可滑动,通过活塞及外缸实现配气,提高了配气效率及冲击频率;因取消了内缸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其制作及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沿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使用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的潜孔冲击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3所示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潜孔冲击器用活塞沿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潜孔冲击器用活塞100包括第一端部11、第二端部12、贯通所述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的通孔13、贯穿所述第一端部11内、外侧壁的进气纵向孔14和排气纵向孔15、设于所述第一端部11侧壁且分别与所述进气纵向孔14和排气纵向孔15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16和第二气流通道17。所述第一端部11包括扩大段111和缩小段112,所述扩大段111与所述第二端部12连接。所述扩大段111的直径大于所述缩小段112的直径,并大于所述第二端部12的直径。所述扩大段111与所述第二端部12通过弧面过渡连接,且所述扩大段111与所述缩小段112通过弧面过渡连接。实际装配过程中,所述扩大段111与潜孔冲击器的外缸内壁配合连接,且所述缩小段112与所述第二端部12分别与所述外缸内壁之间留有环隙。且所述第二端部12的直径小于所述缩小段112的直径,使所述第二端部12与所述外缸内壁之间形成的环隙宽度大于所述缩小段112与所述外缸内壁之间形成的环隙宽度。所述通孔13的设置,使所述第一端部11与所述第二端部12内部相通,实际装配时,所述通孔13与潜孔冲击器的配气杆配合。所述进气纵向孔14和所述排气纵向孔15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端部11的所述扩大段111,均为贯穿所述扩大段111的内、外侧壁设置,即所述进气纵向孔14和所述排气纵向孔15分别与所述通孔13连通。优选的,所述进气纵向孔14与所述排气纵向孔15为倾斜设置,相较于水平设置,可提高气流进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6和第二气流通道17的流动速度。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6自所述进气纵向孔14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12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自所述排气纵向孔15端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11远离所述第二端部12的端面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的端面止于所述扩大段111,并未延伸至所述缩小段11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6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交错分布,使进气和排气过程中在所述外缸内的气流均匀,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工作效率。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纵向孔14和所述排气纵向孔15的数量分别为四个,对应的,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6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7的数量分别为四个,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6和第二气流通道17的轴线夹角为45°,进一步保证气流分布均匀性。基于所述潜孔冲击器用活塞100的结构,以下将对应的潜孔冲击器结构及其配气原理、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5,为使用本技术提供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的潜孔冲击器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潜孔冲击器200包括外缸21、接头22、逆止阀23、配气杆24、衬套25、钻头26、卡钎套27、卡环28及所述潜孔冲击器用活塞100。所述外缸21呈中空筒状,其一端与所述接头2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钻头26连接;所述逆止阀23、所述配气杆24、所述潜孔冲击器用活塞100、所述衬套25、所述卡环28均设于所述外缸21内,所述卡钎套27用于将所述钻头26与所述外缸21固定。所述接头22的一端卡设于所述外缸21内,并与所述外缸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潜孔钻机的钻杆连接。所述接头22同样呈中空状,用于从所述接头的中心孔内通入高压气体。所述逆止阀23设于所述外缸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潜孔冲击器用活塞

【技术保护点】
一种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贯通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内、外侧壁的进气纵向孔和排气纵向孔、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壁且分别与所述进气纵向孔和所述排气纵向孔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自所述进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自所述排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贯通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端部内、外侧壁的进气纵向孔和排气纵向孔、设于所述第一端部侧壁且分别与所述进气纵向孔和所述排气纵向孔连通的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自所述进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自所述排气纵向孔端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纵向孔与所述排气均倾斜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孔冲击器用活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相仁发谢艳云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超金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