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1179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4:58
一种均衡具备低背化、广角化及低F值化的高分辨率的摄像镜头,包括正的第一透镜、负的第二透镜、双面为非球面的第三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四透镜、双面为非球面的第五透镜及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像侧的第六透镜,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是周边部变为凸面的非球面,光学总长为6.0mm以下且满足式(2),(3):(2)20<νd3<32,(3)20<νd5<32,其中,D23: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D56: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νd3:第三透镜相对d线的色散系数,νd5:是第五透镜相对d线的色散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使用于小型摄像装置的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在固体摄像元件上成像被摄体的像的摄像镜头。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许多信息设备中搭载有相机。如今,将相机功能附加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话上已成为产品在功能上所必须的要件。另外,融合相机功能的各种商品的开发也不断进展。这样的设备中所搭载的摄像镜头虽然小型但却需要有高分辨率性能。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由6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组,并且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六透镜组。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至少1个非球面的第四透镜、物体侧为凸面且像侧为凹面的第五透镜、以及凹面朝向物体侧及像侧且具有至少1个非球面的第六透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155223号公报专利文献2:美国特开2012/02431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镜结构中,在想要实现低背化和广角化,进而实现低F值化时,很难进行周边部的像差校正,难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满足低背化、广角化以及低F值化的同时各像差得到良好的校正的分辨率较高的摄像镜头。此外,这里所说的低背是指光学总长与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的对角线的长度之比(称为总长对角比)不足1.0的等级,广角是指全视场角为70°以上的等级,低F值是指F2.4以下的等级。另外,关于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另有说明,透镜的面的凸面、凹面是指光轴附近(靠近轴)的形状,光焦度是指光轴附近(靠近轴)的光焦度。另外,光学总长被定义为位于最靠物体侧的光学元件的物体侧的面至摄像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在测量光学总长时,配置在摄像镜头和传感器的摄像面之间的IR截止滤光片或保护玻璃等的厚度为进行空气换算后的厚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三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四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周边部变化为凸面的非球面,该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6.0mm以下,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及(3),(2)20<νd3<32,(3)20<νd5<32,其中,νd3是第三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是第五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第一透镜设定为由6片透镜构成的摄像镜头中强的正的光焦度。由此实现摄像镜头的低背化与广角化。第二透镜良好地校正在第一透镜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及色像差。第三透镜通过在双面形成的非球面,校正轴上色像差、高阶的球面像差、彗差及场曲。第四透镜为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由此对轴上色像差及高阶的球面像差、彗差、场曲进行校正。第五透镜通过在双面形成的非球面,减轻第六透镜所担负的场曲校正、畸变校正、控制向摄像元件的光线入射角度的负担。第六透镜维持低背化的同时确保后焦距。并且,通过在双面形成的非球面,担负场曲校正、畸变校正、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的控制。条件式(2)通过规定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来规定有效地实现轴上色像差的良好校正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2),尤其能够容易地校正轴上色像差。条件式(3)通过规定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来规定有效地实现倍率色像差的良好校正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3),尤其能够容易地校正倍率色像差。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若采用将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作为第一组,将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作为第二组,将第六透镜作为第三组这样的3组6片式结构,则优选各组的合成光焦度从第一组开始依次正、正、负地排列。该光焦度的排列能够有效地抑制光学总长。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将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设定为D23,将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设定为D56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0.2<D56/D23<0.8条件式(1)通过规定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隔和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间隔之比,规定有效地实现低背化容易及各像差的良好校正的条件。通过使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6.0mm以下且满足条件式(1)的范围,能够抑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隔以及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间隔的差变得过大,能够容易实现低背化。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1)的范围,能够将摄像镜头中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配置在最适合的位置,能够一边维持低背化一边有效地校正各像差。此外,关于条件式(1),以下的条件式(1a)为更加适当的范围。(1a)0.24≤D56/D23≤0.65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优选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凸面。通过将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设定为凸面,能够适当地校正高阶的球面像差和彗差、场曲。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在将第一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定为νd1,将第二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定为νd2,将第三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定为νd3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4)0.9<νd1/(νd2+νd3)<1.4条件式(4)通过规定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分别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的关系规定实现轴上色像差的良好校正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实现更加良好的轴上色像差校正。关于条件式(4),以下的条件式(4a)为更加适当的范围。(4a)1.2≤νd1/(νd2+νd3)<1.4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在将第四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定为νd4,将第五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设定为νd5,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5)1.8<νd4/νd5<2.8条件式(5)通过规定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分别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的关系规定实现倍率色像差的良好校正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实现良好的倍率色像差校正。关于条件式(5),以下的条件式(5a)为更加适当的范围。(5a)2.1≤νd4/νd5≤2.6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在将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设定为D6,将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各自在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设定为ΣD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6)0.1<D6/ΣD<0.35条件式(6)通过规定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相对于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各自在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规定有效地实现提高成形性及各像差的良好校正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6)的范围,使第六透镜的厚度适当,能够减小第六透镜的中心部与周边部的厚度不均。其结果,能够提高第六透镜的成形性。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6)的范围,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及各自的间隔,因而能够提高非球面形状的自由度。其结果,能够实现对各像差进行良好校正。关于条件式(6),以下的条件式(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摄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三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四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周边部变化为凸面的非球面,该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6.0mm以下,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以及(3):(1)0.2<D56/D23<0.8(2)20<νd3<32(3)20<νd5<32其中,D23: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D56: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νd3:第三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第五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19 JP 2016-205573;2017.03.29 JP 2017-06639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三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四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周边部变化为凸面的非球面,该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6.0mm以下,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以及(3):(1)0.2<D56/D23<0.8(2)20<νd3<32(3)20<νd5<32其中,D23:第二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D56: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νd3:第三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第五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2.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且在光轴附近凸面朝向物体侧的第三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四透镜、双面形成为非球面的第五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朝向像侧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形成为在周边部变化为凸面的非球面,该摄像镜头的光学总长为6.0mm以下,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3)、(17)以及(20):(2)20<νd3<32(3)20<νd5<32(17)|f2|>|f6|(20)0.1<D56/D6<0.7其中,νd3:第三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第五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f2:第二透镜的焦距,f6:第六透镜的焦距,D56:第五透镜的像侧的面至第六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D6:第六透镜的在光轴上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4)0.9<νd1/(νd2+νd3)<1.4其中,νd1:第一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2:第二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5)1.8<νd4/νd5<2.8其中,νd4:第四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第五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6)0.1<D6/ΣD<0.35其中,D6:第六透镜的在光轴上的厚度,ΣD: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各自在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7)0.6<ΣL1F-L6R/f<1.2其中,ΣL1F-L6R:第一透镜的物体侧的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的面为止的在光轴上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谷尚夫镰田健一汤座慎吾
申请(专利权)人:康达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