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7312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1:00
本新型涉及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底座、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承载龙骨、防护板、放射源承载罐、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承载底座下表面设行走机构,上表面与承载龙骨相互连接,防护板均布在承载龙骨内表面和外表面上,水平导向轨安装在承载腔底部,升降立柱末端通过滑块与水平导向轨连接,放射源承载罐与升降立柱相互连接,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均安装在承载底座上。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对放射源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转运能力和定位能力,可提高对放射源应用时追踪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对放射源存储应用管理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探伤、生物灭活等作业中,经常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作为动力源进行相应操作,但放射性物质在使用、保存等过程中以及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辐射射线,这些辐射射线对周边的环境、设备及生物均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对这些放射源设备的存储、使用等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需要严格的管制措施,另一方需要对各放射源存储及使用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前在对放射源进行存储时,主要是通过具备隔离放射性射线材质的存储设备用来存储,同时在存储设备上增设定位机构,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降低放射源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可一定程度实现对放射源进行定位的需要,但由于当前的放射源存储设备往往体积相对较小,但重量相对较大,因此一方导致定位设备等监管设备安装位置受限,不能有效满足对放射源进行监管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进行转运时,往往需要通过操作人员直接进行转运,从而导致转运作业劳动强度大,且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受到放射性伤害的几率,从而导致当前放射源在存储、转运及使用时的灵活性、可靠性、安全性均相对较差,不能有效的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放射源承载定位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对放射源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转运能力和定位能力,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放射源管理、储存及存取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工作人员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和频率,提高放射源存储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对放射源在存放及使用过程中进行全面精确的定位,并对使用者身份进行识别,从而提高对放射源应用时追踪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对放射源存储应用管理工作的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底座、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承载龙骨、防护板、放射源承载罐、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承载底座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其下表面设至少两个行走机构,上表面设连接滑槽,并通过连接滑槽与承载龙骨相互连接,承载龙骨为框架结构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防护板若干,并环绕承载龙骨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其中位于承载龙骨内表面的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承载腔,位于承载龙骨外表面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防护腔,且防护腔包覆在承载腔外并与承载腔间设宽度为不低于1厘米的隔离间隙,承载腔和防护腔顶部的防护板上均至少两个并通过驱动机构与承载龙骨相互铰接,水平导向轨安装在承载腔底部对应的防护板上,并呈“井”字型结构分布,升降立柱至少两条,其末端通过滑块与水平导向轨相互滑动连接,各升降立柱均与水平导向轨垂直分布,放射源承载罐至少一个,嵌于承载腔内,且每个放射源承载罐均与至少两个升降立柱相互连接,放射源承载罐轴线与承载腔底部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均安装在承载底座上,其中控制电路分别与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驱动机构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立柱为液压缸、气压缸、丝杠机构、直线电机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用。进一步的,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下端面设上端面均设弹性定位垫块。进一步的,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与承载腔底部间另通过弹簧机构相互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导航装置为超声波测距装置、激光测距装置、红外探测装置及摄像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同使用。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装置为定位装置GNSS卫星定位系统和UWB定位系统共同使用。进一步的,所述的身份识别装置为射频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面部识别装置及扫码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同使用。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电路为基于FPGA系统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的控制电路另设串口通讯端子电路及无线通讯电路。进一步的,所述的隔离间隙中设恒温调节装置。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对放射源具有良好的承载定位能力、转运能力和定位能力,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放射源管理、储存及存取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工作人员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和频率,提高放射源存储使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可对放射源在存放及使用过程中进行全面精确的定位,并对使用者身份进行识别,从而提高对放射源应用时追踪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对放射源存储应用管理工作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底座1、行走机构2、水平导向轨3、升降立柱4、承载龙骨5、防护板6、放射源承载罐7、导航装置8、身份识别装置9、定位装置10及控制电路11,承载底座1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其下表面设至少两个行走机构2,上表面设连接滑槽12,并通过连接滑槽12与承载龙骨5相互连接,承载龙骨5为框架结构并与承载底座1同轴分布,防护板6若干,并环绕承载龙骨5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5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其中位于承载龙骨5内表面的各防护板6构成密闭结构的承载腔13,位于承载龙骨5外表面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防护腔14,且防护腔14包覆在承载腔13外并与承载腔13间设宽度为不低于1厘米的隔离间隙15,承载腔13和防护腔14顶部的防护板6上均至少两个并通过驱动机构16与承载龙骨5相互铰接,水平导向轨3安装在承载腔13底部对应的防护板6上,并呈“井”字型结构分布,升降立柱4至少两条,其末端通过滑块17与水平导向轨3相互滑动连接,各升降立柱4均与水平导向轨3垂直分布,放射源承载罐7至少一个,嵌于承载腔13内,且每个放射源承载罐7均与至少两个升降立柱4相互连接,放射源承载罐7轴线与承载腔13底部相互垂直分布,导航装置8、身份识别装置9、定位装置10及控制电路11均安装在承载底座1上,其中控制电路11分别与行走机构2、水平导向轨3、升降立柱4、导航装置8、身份识别装置9、定位装置10及驱动机构16电气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立柱4为液压缸、气压缸、丝杠机构、直线电机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7下端面设上端面均设弹性定位垫块18。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7与承载腔13底部间另通过弹簧机构19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航装置8为超声波测距装置、激光测距装置、红外探测装置及摄像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同使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装置10为定位装置GNSS卫星定位系统和UWB定位系统共同使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身份识别装置9为射频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面部识别装置及扫码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共同使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电路11为基于FPGA系统的自动控制电路,且所述的控制电路另设串口通讯端子电路及无线通讯电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离间隙15中设恒温调节装置20。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将承载底座、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承载龙骨、防护板、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进行组装,完成设备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底座、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承载龙骨、防护板、放射源承载罐、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的承载底座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其下表面设至少两个行走机构,上表面设连接滑槽,并通过连接滑槽与承载龙骨相互连接,所述的承载龙骨为框架结构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所述的防护板若干,并环绕承载龙骨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其中位于承载龙骨内表面的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承载腔,位于承载龙骨外表面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防护腔,且所述的防护腔包覆在承载腔外并与承载腔间设宽度为不低于1厘米的隔离间隙,所述的承载腔和防护腔顶部的防护板上均至少两个并通过驱动机构与承载龙骨相互铰接,所述的水平导向轨安装在承载腔底部对应的防护板上,并呈“井”字型结构分布,所述的升降立柱至少两条,其末端通过滑块与水平导向轨相互滑动连接,各升降立柱均与水平导向轨垂直分布,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至少一个,嵌于承载腔内,且每个放射源承载罐均与至少两个升降立柱相互连接,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轴线与承载腔底部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均安装在承载底座上,其中所述的控制电路分别与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驱动机构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射源复合定位承载装置包括承载底座、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承载龙骨、防护板、放射源承载罐、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的承载底座与水平面平行分布,其下表面设至少两个行走机构,上表面设连接滑槽,并通过连接滑槽与承载龙骨相互连接,所述的承载龙骨为框架结构并与承载底座同轴分布,所述的防护板若干,并环绕承载龙骨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内表面和外表面上,其中位于承载龙骨内表面的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承载腔,位于承载龙骨外表面各防护板构成密闭结构的防护腔,且所述的防护腔包覆在承载腔外并与承载腔间设宽度为不低于1厘米的隔离间隙,所述的承载腔和防护腔顶部的防护板上均至少两个并通过驱动机构与承载龙骨相互铰接,所述的水平导向轨安装在承载腔底部对应的防护板上,并呈“井”字型结构分布,所述的升降立柱至少两条,其末端通过滑块与水平导向轨相互滑动连接,各升降立柱均与水平导向轨垂直分布,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至少一个,嵌于承载腔内,且每个放射源承载罐均与至少两个升降立柱相互连接,所述的放射源承载罐轴线与承载腔底部相互垂直分布,所述的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置、定位装置及控制电路均安装在承载底座上,其中所述的控制电路分别与行走机构、水平导向轨、升降立柱、导航装置、身份识别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逢权千玉柱杨海龙安伟乔敏灿朱祖宝任向前娄勇冯阳乔东煜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九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