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安装在建筑物地坪基层上,包括依次安装在基层上的保温层以及地暖管;所述保温层均匀的设置有用于安放地暖管的凹槽,所述保温层与地暖管之间设置有热量反射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凹槽将地暖管进行有效的固定,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地暖管出现移位;不会对保温层进行破坏,有效的避免由于保温层破坏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发泡水泥保温层具有抗压强度高、隔音、导热系数低、化学稳定性好、环保不变形的优点,以发泡水泥保温板作为保温层,与保护层粘结为一体,使得预制保护层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具有导热系数低、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保温材料
,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
技术介绍
地暖设备在敷设时,在房间内地面与地板之间都需要用到地暖保温层,用于阻止地暖管的热量向地面方向传递,管道固定于该地暖保温层上,上面再浇注一层水泥,在水泥上敷设地板或瓷砖。保温层一股采用EPS等隔热保温材料制作,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地暖保温层的结构较为简单,地暖管道用管夹等结构件固定于保温层上,固定方式复杂,也相应增加成本,而且地暖保温层是以两两保温板材拼接的方式敷设在地面上的,这样,在各块保温板材之间会有热量的流失,降低了保温效率。采用管夹将地暖管固定在EPS板上,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在EPS板上来回运转,极易对EPS板造成损坏影响保温效果,由于施工人员及设备的来回走动对地暖管的固定造成损坏,从而造成地暖管位置将会出现变动,施工完成后,严重影响保温效果;同时现有技术中均为有效的进行防水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能够有效对地暖管进行固定,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安装在建筑物地坪基层上,包括依次安装在基层上的保温层以及地暖管;所述保温层均匀的设置有用于安放地暖管的凹槽,所述保温层与地暖管之间设置有热量反射层。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凹槽的深度为A、地暖管的直径为D,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地暖管的半径且小于地暖管的直径,即D>A>D/2。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保温层为发泡水泥保温板,所述凹槽均匀的设置在发泡水泥保温板远离基层的一侧且呈螺旋状分布。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发泡水泥保温板包括由发泡水泥构成的第一保温层和细石混凝土或自流平砂浆构成的第一保护层;所述的保护层的强度等级不小于C20;所述凹槽设置在第一保护层上。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热量反射层为远红外地暖反射膜,包括依次安装在保温层上的布基层、镀膜层以及远红外发热层,镀膜层位于布基层上方,所述远红外发热层设置在布基层和镀膜层之间。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保温层与基层之间还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设置在基层上的防水膜以及用于保护防水膜的防水保护层。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防水膜为JS防水涂料层,厚度为1.0-1.2mm;所述防水保护层为水泥砂浆层,厚度为3cm。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还包括设置在地暖管的混凝土填充层。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凹槽将地暖管进行有效的固定,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地暖管出现移位。(2)本技术不会对保温层进行破坏,有效的避免由于保温层破坏对保温效果的影响。(3)本技术发泡水泥保温层具有抗压强度高、隔音、导热系数低、化学稳定性好、环保不变形的优点,以发泡水泥保温板作为保温层,与保护层粘结为一体,使得预制保护层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具有导热系数低、成本低的优点。(4)本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施工快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热量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基层,2-防水层,3-防水保护层,4-保温层,41-第一保温层,42-界面砂浆层,43-第一保护层,5-热量反射层,51-布基层,52-镀膜层,6-地暖管,7-混凝土填充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安装在建筑物地坪基层1上,包括依次安装在基层1上的保温层4以及地暖管6;所述保温层4均匀的设置有用于安放地暖管6的凹槽,所述保温层4与地暖管6之间设置有热量反射层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地暖管6安装在凹槽内,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不会收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碰撞出现地暖管6的移位,有效的保证供热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地暖管6通过地暖系统进行供热,地暖管6将热量进行传递,热量反射层5进行热量反射将热量传递到室内每个角落;保温层4有效进行热量的保护,避免热量快速流失。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凹槽的深度为A、地暖管6的直径为D,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地暖管6的半径且小于地暖管6的直径,即D>A>D/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凹槽的深度大于地暖管6的半径且小于地暖管6的直径,使得地暖管6能够有效的安装在凹槽内,同时通过凹槽对地暖管6进行固定,地暖管6只能在凹槽内进行活动,不会出现大的偏移,使得热量的传递均匀。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实施例3: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3所示,所述保温层4为发泡水泥保温板,所述凹槽均匀的设置在发泡水泥保温板远离基层1的一侧且呈螺旋状分布。所述发泡水泥保温板包括由发泡水泥构成的第一保温层41和细石混凝土或自流平砂浆构成的第一保护层43。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保温层4提供保温作用,保护层结合到保温层4上方后,强制性避免保温层4因为浆料分层离析造成的空鼓、开裂发生,提供了强度保护,避免保温层4受到破坏,同时克服了保温层4因开裂后造成保温效果降低等缺陷,所以两者结合使其具有了更好的保温效果和强度效果。优选的,所述保温层4和保护层之间还有一个界面砂浆层,所述界面砂浆层的厚度为1~3mm。所述的界面砂浆层增加到保温层4和保护层之间后,不仅仅能够提高保温层4和保护层之间的结合强度;同时能够封闭保温层4发泡水泥保温板内的细孔,阻断保护层中的水分被保温层4吸收,增强保温层4与保护层的粘结,起到一种“桥架”的作用,改善因收缩和膨胀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协同性,从而更好地防止保护层和保温层4错位分裂,使其结合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从而增强用于地面保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安装在建筑物地坪基层(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安装在基层(1)上的保温层(4)以及地暖管(6);所述保温层(4)均匀的设置有用于安放地暖管(6)的凹槽,所述保温层(4)与地暖管(6)之间设置有热量反射层(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安装在建筑物地坪基层(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安装在基层(1)上的保温层(4)以及地暖管(6);所述保温层(4)均匀的设置有用于安放地暖管(6)的凹槽,所述保温层(4)与地暖管(6)之间设置有热量反射层(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A、地暖管(6)的直径为D,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地暖管(6)的半径且小于地暖管(6)的直径,即D>A>D/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4)为发泡水泥保温板,所述凹槽均匀的设置在发泡水泥保温板远离基层(1)的一侧且呈螺旋状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新型地暖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水泥保温板包括由发泡水泥构成的第一保温层(41)和细石混凝土或自流平砂浆构成的第一保护层(43);所述的保护层的强度等级不小于C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