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61769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1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包括实现高低两工位的车身交接转换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升降机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包括左右两根导柱,每根的前后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还包括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升降速度快、顶升效率高,而且导柱相对于相互铰接的连杆组成的剪刀叉机构而言,即使导柱高度较高时也依然很稳固,因此可以设置很高的高度,从而满足对不同楼层等较高落差的车身交接转换的场景。

A fork lift truck and a vehicle production line using the eleva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ifting fork lift and a vehicle production line using the elevator. It consists of a fork lift, which consists of at least one pair of guide columns, each pair of right and left guide columns, and the two sides of each pair are provided with two upward and downward tracks on each side, between the guide posts and the elevators, and four separate and track oriented moving parts on the lift. The lifting frame is equipped with a pulley set at the top of the lift, and the pulley group has a traction software. One end of the traction softwar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ifting frame,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unterweight in the guide column, and the driving device is also includ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high lifting speed and high lifting efficiency, and the guide column is still very stable even if the height of the guide column is high, so that the guide column is still very stable even if the height of the guide column is high. Therefore, it can set a high height so as to meet the scene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body connecting to the different floor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loo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生产线,由于不同输送方式和不同工艺之间需要对车身进行转换,通常需要采用移载设备进行移载,传统的移载设备多采用剪刀叉式顶升机配合移载货叉使用,移载货叉安装在顶升机的升降台上,移载货叉可托住车身并可伸缩运动,并使用顶升机进行升降,申请公布号为CN105905500A的中国专利即为一种常见的顶升机,顶升机包括底座和升降台,底座上安装驱动电机及与驱动电机连接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底座和升降台连接的升降柱以及连接在升降台和底座之间的若干可伸缩的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包括两相互交叉铰接成十字的连杆,两连杆组件间设有横杆,由于升降台是由多根相互铰接的连杆支撑并顶升的,而铰接的连杆在顶升过程中十分不稳,甚至会出现晃动,当此种顶升机较高时势必需要更多的连杆组成的连接单元,造成升降台更加不稳定,由于以上限制,传统的顶升机的顶升高度不会设置太高,对于不同楼层之间的车身转接等应用场景来说不再适用,而且上述剪刀叉式顶升机的升降速度不会太快,这就导致影响产品的移载效率,最终影响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产品顶升效率且在顶升高度较高场景下使用时依然十分稳定的移载货叉升降机;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配置本技术的移载货叉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移载货叉升降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移载货叉升降机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导柱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导柱,每根导柱的前后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第一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第一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可水平伸缩、用于移载货物的移载货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还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移载货叉升降机还包括驱动牵引软体运动以带动升降架升降的驱动装置。本技术采用导柱作为导向的基准,在滑轮组及牵引软体的牵引下升降架直接沿导柱上下升降,相对于传统剪刀叉式的顶升机构来说升降速度快、顶升效率高,而且导柱相对于相互铰接的连杆组成的剪刀叉机构而言,即使导柱高度较高时也依然很稳固,因此可以设置很高的高度,从而满足对不同楼层等较高落差的车身交接转换的场景。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升降架靠近导柱的两侧分别设有U形架,U形的两边分别设有上、下两组所述第一配合部。U形架的结构简单且十分牢固。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轨道为矩形条,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与矩形条的三个侧面相对移动配合。三面配合以便可以在三面进行承载,更稳固。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矩形条为方钢条,第一配合部通过三个滚轮与方钢条的三个侧面滚动配合。滚动配合不仅移动的摩擦力小,而且不影响三面的力的承载。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所述货叉的伸缩方向垂直两根导柱之间的连线方向,两根导柱之间具有在移载货叉携带货物缩回时容纳货物的容纳空间。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容纳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交接货物的交接位,移载货叉可在两个交接位于容纳空间之间伸缩。这样的设置可保证车身的交接转换可以从升降机的一侧的生产线移载至升降机另一侧的生产线上,或者可以实现升降机两侧的不同工位之间的交接转换。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4-6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滑轮组包括两个滑轮,两个滑轮分别对应升降架相对的两侧设置,所述牵引软体有两组,每组有两根,一组牵引软体绕过第一个滑轮与升降架的一侧连接、另一组分别绕过两个滑轮后与升降架的另一侧连接,两组牵引软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配重。配重的设置,可平衡一部分升降架和车身的重力,使得驱动电机所需输出的驱动力相应减小,两组牵引软体的设置方式以及与升降架和配重的连接方式,不仅方便驱动电机的驱动,而且方便平衡升降架的重量,结构十分巧妙。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所述导柱为壳体结构,壳体内部通过导向轮导向装配所述配重。将配重设置装在壳体结构的导柱内,使得配重不再占用有限的空间,同时导柱只有两根时也很节省占用空间。立柱底部开有检修口,用于检查和方便调整皮带或链条。技术方案9: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所述导柱为矩形壳体结构,所述配重上、下各设有四组所述导向轮,四组导向轮分别与矩形壳体结构内腔的四个角导向移动配合。矩形结构配合四个角设置的导向轮,使得配重只会沿导柱上升而不会自身转动。技术方案10:在技术方案9的基础上,所述牵引软体为皮带,滑轮为可供皮带缠绕的滚筒。皮带内嵌钢丝绳,皮带承载力较大、变形量也较小,而且与滚筒配合时十分方便。技术方案11:在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为减速电机,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个滑轮传动连接以带动两组牵引软体同步动作。技术方案12: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两根导柱相对和相背的侧面上还设有第二轨道,升降架上还设有两个分别与第二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第二轨道为矩形条,第二配合部包括三个分别与矩形条的三个侧面滚动配合的滚轮。本技术的车辆生产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技术方案1:车辆生产线包括高、低两个工位以及设在两个工位之间用于实现两个工位之间的车身交接转换的移载货叉升降机,移载货叉升降机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导柱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导柱,每根导柱的前后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第一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第一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可水平伸缩、用于移载货物的移载货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还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移载货叉升降机还包括驱动牵引软体运动以带动升降架升降的驱动装置。本技术采用导柱作为导向的基准,在滑轮组及牵引软体的牵引下升降架直接沿导柱上下升降,相对于传统剪刀叉式的顶升机构来说升降速度快、顶升效率高,而且导柱相对于相互铰接的连杆组成的剪刀叉机构而言,即使导柱高度较高时也依然很稳固,因此可以设置很高的高度,从而满足对不同楼层等较高落差的车身交接转换的场景。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升降架靠近导柱的两侧分别设有U形架,U形的两边分别设有上、下两组所述第一配合部。U形架的结构简单且十分牢固。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轨道为矩形条,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与矩形条的三个侧面相对移动配合。三面配合以便可以在三面进行承载,更稳固。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矩形条为方钢条,第一配合部通过三个滚轮与方钢条的三个侧面滚动配合。滚动配合不仅移动的摩擦力小,而且不影响三面的力的承载。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所述货叉的伸缩方向垂直两根导柱之间的连线方向,两根导柱之间具有在移载货叉携带货物缩回时容纳货物的容纳空间。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容纳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交接货物的交接位,移载货叉可在两个交接位于容纳空间之间伸缩。这样的设置可保证车身的交接转换可以从升降机的一侧的生产线移载至升降机另一侧的生产线上,或者可以实现升降机两侧的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导柱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导柱,每根导柱的前后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第一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第一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可水平伸缩、用于移载货物的移载货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还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移载货叉升降机还包括驱动牵引软体运动以带动升降架升降的驱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导柱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导柱,每根导柱的前后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第一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第一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可水平伸缩、用于移载货物的移载货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还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移载货叉升降机还包括驱动牵引软体运动以带动升降架升降的驱动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升降架靠近导柱的两侧分别设有U形架,U形的两边分别设有上、下两组所述第一配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轨道为矩形条,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与矩形条的三个侧面相对移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矩形条为方钢条,第一配合部通过三个滚轮与方钢条的三个侧面滚动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货叉的伸缩方向垂直两根导柱之间的连线方向,两根导柱之间具有在移载货叉携带货物缩回时容纳货物的容纳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容纳空间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于交接货物的交接位,移载货叉可在两个交接位与容纳空间之间伸缩。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滑轮组包括两个滑轮,两个滑轮分别对应升降架相对的两侧设置,所述牵引软体有两组,每组有两根,一组牵引软体绕过第一个滑轮与升降架的一侧连接、另一组分别绕过两个滑轮后与升降架的另一侧连接,两组牵引软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配重。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导柱为壳体结构,壳体内部通过导向轮导向装配所述配重。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导柱为矩形壳体结构,所述配重上、下各设有四组所述导向轮,四组导向轮分别与矩形壳体结构内腔的四个角导向移动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牵引软体为皮带,滑轮为可供皮带缠绕的滚筒。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为减速电机,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个滑轮传动连接以带动两组牵引软体同步动作。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其特征是,两根导柱相对和相背的侧面上还设有第二轨道,升降架上还设有两个分别与第二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第二轨道为矩形条,第二配合部包括三个分别与矩形条的三个侧面滚动配合的滚轮。13.车辆生产线,包括高、低两个工位以及设在两个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春生陈显齐兵兵袁喜报王祥王际奎魏鹏飞孙夏露张延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汽昌兴洛阳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