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708042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为一种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用旋涂法制备一层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InP帽层上作为转换层,此转换层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近红外光。利用掺杂稀土元素的氯硫玻璃完成可见光到近红外光的转换,不影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对短波红外的吸收,同时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左右的近红外光被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吸收,实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可见光范围的扩展。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当需要进行多波段探测时,扩展铟镓砷红外探测器探测范围到可见光这种方式优势非常明显、实用性很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可见范围扩展的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自然界中,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任何物体,都会不断地向四周辐射红外谱线,物体发出的辐射,都要通过大气传输才能到达红外接收装置。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对红外辐射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和微粒散射,使红外辐射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通常将大气窗口分为短波红外(1~3μm)、中波红外(3~6μm)、和长波红外(6~15μm)。红外探测技术是利用目标与背景间的红外辐射差所形成的热点或图像获取目标及背景信息。根据探测目标波长的不同,所选用的探测器也不同,在短波红外探测领域,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因其具有常温工作特性以及铟镓砷材料生长的稳定性而倍受青睐。下转换材料发光材料,是指能够在吸收一个高能光子的可见光后,发射两个或多个低能光子的材料。由于下转换发光可将一个高能光子转换为两个以上的可被利用的低能光子,在理论上量子效率可达到200%以上。在氯硫玻璃GeS2–Ga2S3–CsCl中掺杂稀土元素Er,Yb能有效的将400nm~600nm可见光转换为1μm的近红外光。随着现代应用的需要,对红外探测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大气窗口,探测光谱从近红外光谱扩展到长波红外光谱,甚至甚长波红外光谱;2)实现对目标的非制冷探测;3)从单元器件发展到多元、凝视型焦平面阵列,以及探测器读出电路实现单片集成;4)由单波段发展到双波段甚至多波段的红外探测器。因此,通过组合铟镓砷红外探测器与稀土掺杂GeS2–Ga2S3–CsCl:Er,Yb下转换发光材料来扩展铟镓砷红外探测器探测范围到可见光是符合研究趋势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目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仅能探测单一波长的近红外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该探测器中InP帽层上的下转换发光材料能够透过近红外波,不影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对短波红外的吸收,同时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左右的近红外光被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吸收,能够实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可见光范围的扩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为一种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用旋涂法制备一层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InP帽层上作为转换层,此转换层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近红外光。所述下转换发光薄膜的制作:使用高纯度多晶99.999%锗、99.999%镓、99.999%硫和99.9%氯化铯人工合成GeS2–Ga2S3–CsCl基质氯硫玻璃,以99.9%Er2S3、99.9%Yb2S3的形式掺杂稀土元素Er,Yb到基质氯硫玻璃,用旋涂法制备一层GeS2–Ga2S3–CsCl:Er,Yb下转换发光薄膜。所述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中的稀土离子为Pr3+或者Tb3+或者Tm3+与Yb3+之间的组合。所述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的制作: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InP半绝缘衬底上依次生长1)、厚度0.5μm,掺Si浓度为2×1018cm-3的N+型InP缓冲层;2)、N+型InP缓冲层4中间段上面的厚度为2.5μm,掺Si浓度为5×1016cm-3的N-型InGaAs吸收层;3)整个N-型InGaAs吸收层3上面的厚度为1.0μm,掺Zn浓度为4×1018的P型InP帽层。在制作后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上,以SiNx作为扩散阻挡层,扩散源为磷化锌,在InP缓冲层两端生长N型接触电极Au,厚度为20nm,在InP帽层生长欧姆接触P型接触电极Au/Zn/Au,厚度分别为20/70/300n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利用掺杂稀土元素的氯硫玻璃完成可见光到近红外光的转换,将400nm~600nm可见光转换成铟镓砷探测器可以探测的1μm近红外光,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当需要进行多波段探测时,扩展铟镓砷红外探测器探测范围到可见光这种方式优势非常明显、实用性很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扩展后铟镓砷红外探测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下转换材料GeS2–Ga2S3–CsCl:Er,Yb转换过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下转换膜在458nm激发光谱下的发射光谱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扩展后铟镓砷红外探测器结构示意图,为一种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本实例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在InP半绝缘衬底上依次生长1)、厚度0.5μm,掺Si浓度为2×1018cm-3的N+型InP缓冲层4;2)、N+型InP缓冲层4中间段上面的厚度为2.5μm,掺Si浓度为5×1016cm-3的N-型InGaAs吸收层3;3)整个N-型InGaAs吸收层3上面的厚度为1.0μm,掺Zn浓度为4×1018的P型InP帽层2。SiNx作为扩散阻挡层,扩散源为磷化锌,在InP缓冲层4两端生长N型接触电极Au,厚度为20nm,在InP帽层2生长欧姆接触P型接触电极Au/Zn/Au,厚度分别为20/70/300nm。使用三氯乙烯、乙醚、丙酮、乙醇对外延片进行清洗,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200nm)的SiNx作为扩散阻挡层,在SiNx层上利用标准光刻工艺和湿法腐蚀开孔扩散,然后以磷化锌为扩散源,利用闭管扩散工艺进行Zn扩散,形成P-InP帽层。在扩散窗口层再淀积200nm的SiNx层作为抗反射钝化层,开P电极孔并生长Au/Zn/Au作为P型电极,厚度分别为20/70/300nm,然后480℃退火15s。本实例使用高纯度多晶锗(99.999%)、镓(99.999%)、硫(99.999%)和氯化铯(99.9%)人工合成GeS2–Ga2S3–CsCl基质氯硫玻璃,以Er2S3(99.9%)、Yb2S3(99.9%)的形式掺杂稀土元素Er,Yb到基质玻璃,用旋涂法制备一层GeS2–Ga2S3–CsCl:Er,Yb下转换发光薄膜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InP帽层上作为转换层1,该转换层转换一个可见光子为两个近红外光子的过程如图2所示,图3为在458nm可见光激发下下转换材料膜的发射光谱,由结果可以看出发射光谱集中在1μm近红外光波段,体现出铟镓砷红外探测器探测范围由近红外波段向可见光的扩展。所述旋涂法制备一层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近红外光。除了实施例中的掺杂稀土元素Er,Yb外,掺杂的稀土离子还可以为Pr3+或者Tb3+或者Tm3+与Yb3+之间的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为一种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用旋涂法制备一层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InP帽层上作为转换层,此转换层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近红外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为一种InP/InGaAs/InP类型的P-I-N结构红外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用旋涂法制备一层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InP帽层上作为转换层,此转换层吸收400nm~600nm可见光,发射1μm近红外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转换发光薄膜的制作:使用高纯度多晶99.999%锗、99.999%镓、99.999%硫和99.9%氯化铯人工合成GeS2–Ga2S3–CsCl基质氯硫玻璃,以99.9%Er2S3、99.9%Yb2S3的形式掺杂稀土元素Er,Yb到基质氯硫玻璃,用旋涂法制备一层GeS2–Ga2S3–CsCl:Er,Yb下转换发光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铟镓砷红外探测器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稀土材料的下转换发光薄膜中的稀土离子为Pr3+或者Tb3+或者Tm3+与Yb3+之间的组合。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乃云仇志军单亚兵龚海梅李雪邵秀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力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