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85135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2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电池包,包括上盖、箱体、若干个电池组模块、液冷系统、上盖板、下盖板、底板和若干个卡箍,上盖和箱体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结构相同,底板固定在箱体底部,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放置在底板上,上盖板嵌合在最上层电池组模块的顶面,下盖板嵌合在最下层电池组模块的底面,若干个卡箍依次卡住上盖板、电池组模块及下盖板且卡箍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底板的两侧,液冷系统中的扁形冷却管置于分层放置的电池组模块之间且每层电池组模块至少一面接触扁形冷却管,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相互串联或/和并联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冷电池包,结构新颖,散热效果好,重量轻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冷电池包。
技术介绍
随着电池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风冷电池包,风冷流道长,由于热积累影响,内部温度场难以均衡,造成不同区域内冷却效果的差异,存在电池温差大、不能防液防尘,体积大(主要是风扇和风道占用体积)、成本高等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了。而采用液冷散热形式的电池包,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将电池热量快速带出,能够保证电池包内电池模块之间的温差较小,能够使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而随着液冷电池包的发展,体积小、轻量化的要求也被不断提出,成为当前液冷电池包的一个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布局紧凑、散热效果好且轻量化结构的液冷电池包。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液冷电池包,包括上盖、箱体、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和液冷系统,所述上盖和箱体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所述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由若干个电池组单层固定在电池组固定支座上相互串联或/和并联形成,还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底板和若干个卡箍,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结构相同,所述底板固定在箱体底部,所述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放置在底板上,所述上盖板嵌合在最上层电池组模块的顶面,所述下盖板嵌合在最下层电池组模块的底面,若干个卡箍依次卡住上盖板、电池组模块及下盖板且卡箍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底板的两侧,所述液冷系统包括进液总管、出液总管、若干个扁形冷却管和若干个过渡管道,所述扁形冷却管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布置,扁形冷却管的布置排数与电池组模块的放置排数相同,每层扁形冷却管的两端连接过渡管道,层与层间的过渡管道通过连接管道连通,一排扁形冷却管对应一个进液分管和一个出液分管,进液分管的一端连接最上层或最下层一端的过渡管道,相对应的出液分管的一端连接最下层或最上层一端的过渡管道,进液分管的另一端连接进液总管,出液分管的另一端连接出液总管,同一排中的多层扁形冷却管、进液分管、出液分管之间通过过渡管道、连接管道连接形成冷却回路,所述扁形冷却管置于分层放置的电池组模块之间且每层电池组模块至少一面接触扁形冷却管,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相互串联或/和并联在一起。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电池包的重量更轻量化,所述上盖板为镂空结构,所述底板为框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卡箍的一侧安装温度采样板,充分利用空间,减少空间占用。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分管通过多路并联连接端头连接进液总管,出液分管通过多路并联连接端头连接出液总管,这样可减少冷却液热积累对电池的影响。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少震动对电池包内部的影响,液冷系统中的进液总管、出液总管、进液分管、出液分管可固定在卡箍上面,以更好地固定。本技术的液冷电池包,结构简单、新颖,重量轻,布局紧凑,体积小;热传递效率高,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能有效快速降低电池温度,电池温差小,有利于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装配简单,可防水防尘,满足恶劣环境中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液冷电池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液冷电池包的分解图;图3为实施例1中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实施例1一种液冷电池包,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上盖1、箱体2、若干个电池组模块3、液冷系统4、上盖板5、下盖板6、底板7和若干个卡箍8,上盖1和箱体2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若干个电池组模块3由若干个电池组单层固定在电池组固定支座上相互串联形成,如图3所示,上盖板5为镂空结构,上盖板5和下盖板6结构相同,如图4所示,底板7为框架结构,底板7固定在箱体2底部,若干个电池组模块3先分层再分两排放置在底板7上,上盖板5嵌合在最上层电池组模块3的顶面,下盖板6嵌合在最下层电池组模块3的底面,若干个卡箍8依次卡住上盖板5、电池组模块3及下盖板6且卡箍8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底板7的两侧,卡箍8的一侧安装温度采样板9;如图5所示,液冷系统4包括进液总管41、出液总管42、若干个扁形冷却管43和若干个过渡管道44,扁形冷却管43先分层再分两排布置,扁形冷却管43的布置排数与电池组模块3的放置排数相同,每层扁形冷却管43的两端连接过渡管道44,层与层间的过渡管道44通过连接管道45连通,一排扁形冷却管43对应一个进液分管46和一个出液分管47,进液分管46的一端连接最下层一端的过渡管道44,相对应的出液分管47的一端连接最上层一端的过渡管道44,两个进液分管46的另一端通过多路并联连接端头48连接到进液总管41上,两个出液分管47的另一端通过多路并联连接端头48连接到出液总管42上,同一排中的多层扁形冷却管43、进液分管46、出液分管47之间通过过渡管道44、连接管道45连接形成冷却回路,扁形冷却管43置于分层放置的电池组模块3之间且每层电池组模块3的一面接触扁形冷却管43,若干个电池组模块3相互串联在一起。实际制作时,将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先分层放置在下盖板上且下盖板嵌合在最下层电池组的底面,将上盖板嵌合在最上层电池组的顶面,之后再将分层放置好的电池组模块并排放置在底板上,接着按要求将液冷系统的扁形冷却管置于分层放置的电池组模块之间,使用卡箍将上盖板、电池组模块和下盖板依次卡住并将卡箍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底板的两侧,保证电池组模块等都固定在底板上,同时将液冷系统的进液总管、出液总管等固定在卡箍上,按要求将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相互串联在一起,在卡箍的一侧安装温度采样板,接着将固定好电池组模块的底板整个置于箱体内并将底板与箱体底部相固定,按要求连接好电池组的总正引出端、总负引出端等,之后将上盖和箱体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完成电池包的制作。实施例2一种液冷电池包,其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液冷电池包的结构相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分层放置,液冷系统中,扁形冷却管分层布置,进液分管的一端连接最上层一端的过渡管道,相对应的出液分管的一端连接最下层一端的过渡管道,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先同层并联后再相互串联在一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冷电池包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冷电池包,包括上盖、箱体、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和液冷系统,所述上盖和箱体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所述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由若干个电池组单层固定在电池组固定支座上相互串联或/和并联形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底板和若干个卡箍,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结构相同,所述底板固定在箱体底部,所述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放置在底板上,所述上盖板嵌合在最上层电池组模块的顶面,所述下盖板嵌合在最下层电池组模块的底面,若干个卡箍依次卡住上盖板、电池组模块及下盖板且卡箍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底板的两侧,所述液冷系统包括进液总管、出液总管、若干个扁形冷却管和若干个过渡管道,所述扁形冷却管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布置,扁形冷却管的布置排数与电池组模块的放置排数相同,每层扁形冷却管的两端连接过渡管道,层与层间的过渡管道通过连接管道连通,一排扁形冷却管对应一个进液分管和一个出液分管,进液分管的一端连接最上层或最下层一端的过渡管道,相对应的出液分管的一端连接最下层或最上层一端的过渡管道,进液分管的另一端连接进液总管,出液分管的另一端连接出液总管,同一排中的多层扁形冷却管、进液分管、出液分管之间通过过渡管道、连接管道连接形成冷却回路,所述扁形冷却管置于分层放置的电池组模块之间且每层电池组模块至少一面接触扁形冷却管,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相互串联或/和并联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电池包,包括上盖、箱体、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和液冷系统,所述上盖和箱体相互配套封闭在一起,所述若干个电池组模块由若干个电池组单层固定在电池组固定支座上相互串联或/和并联形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底板和若干个卡箍,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的结构相同,所述底板固定在箱体底部,所述若干个电池组模块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放置在底板上,所述上盖板嵌合在最上层电池组模块的顶面,所述下盖板嵌合在最下层电池组模块的底面,若干个卡箍依次卡住上盖板、电池组模块及下盖板且卡箍的两个底端分别固定在底板的两侧,所述液冷系统包括进液总管、出液总管、若干个扁形冷却管和若干个过渡管道,所述扁形冷却管分层或先分层再并排布置,扁形冷却管的布置排数与电池组模块的放置排数相同,每层扁形冷却管的两端连接过渡管道,层与层间的过渡管道通过连接管道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发平陈勇军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