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索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80824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索护套,包括:套管、接头和端头。套管固定设置在钣金的定位孔内,接头内套于套管上,接头包括主体和固定在主体的外侧的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环槽。端头通过插接孔外套于套管上,在插接孔上还设有第三环台,第三环台用于与第一环槽卡接,进而实现将接头固定在套管上。预先将套管固定在钣金的定位孔上,并将接头和端头进行预装。将拉索穿过主体的通孔,使接头固定在拉索上,再将主体插入套管中,直至端头通过插接孔固定在套管上,即可完成安装,该安装过程省时省力。另外,各组件间连接较为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索护套定位不可靠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索护套
本技术涉及汽车装配
,尤其涉及一种拉索护套。
技术介绍
汽车上的很多拉索都需要穿过车身钣金上的过孔,由于过孔处的车身钣金较薄,很容易对过孔中的拉索造成损坏,且为了整车的密封性、降低驾驶室内噪音,因此需要在过孔中安装拉索过孔护套密封结构,以对过孔中的拉索进行保护,且密封此过孔,避免外界噪音从此孔传入。如图1和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拉索护套100',拉索护套100'的内部设有与拉索300'过盈配合的通孔1',拉索护套100'的外侧设有与钣金200'的定位孔卡接的凹槽2'。使用时,拉索300'穿过拉索护套100'的通孔1',再将拉索300'穿过定位孔,使拉索护套100'的凹槽2'卡接于定位孔上,实现拉索护套100'的安装。由于拉索300'与拉索护套100'的通孔1'过盈配合,导致拉索护套100'变形,对拉索护套100'的安装带来不便;另外,拉索护套100'为橡胶材质,容易出现凹槽2'与定位孔不完全卡接问题,导致拉索护套100'容易脱离钣金200'的定位孔,影响整车密封性及驾驶室内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索护套,解决拉索护套安装不便以及定位不可靠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拉索护套,其中,包括:套管,接头和端头,所述套管固定设置在钣金的定位孔内;所述接头包括主体、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所述主体内套于所述套管中,所述主体设有与拉索插接的通孔,所述拉索与所述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环台和所述第二环台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侧,所述第一环台和所述第二环台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环槽;所述端头设有插接孔,所述端头通过所述插接孔外套于所述套管上;在所述插接孔上设有第三环台,所述第三环台与所述第一环槽卡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台位于所述主体的端部。优选地,所述第三环台位于所述插接孔的端部。优选地,所述第一环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三环台的宽度相同。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台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环台的直径。优选地,所述插接孔上等间距设有多个凸环,所述凸环与所述套管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台的直径与和所述套管的外径相同。优选地,还包括密封环,所述主体设有第二环槽,所述密封环外套于所述第二环槽上,且所述密封环的外侧突出所述主体,用于与所述套管抵接。优选地,所述接头还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远离所述第一环台的一端,所述插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主体的直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拉索护套,包括:套管、接头和端头。套管固定设置在钣金的定位孔内,接头内套于套管上,接头包括主体和固定在主体的外侧的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环槽。端头通过插接孔外套于套管上,在插接孔上还设有第三环台,第三环台用于与第一环槽卡接,进而实现将接头固定在套管上。预先将套管固定在钣金的定位孔上,并将接头和端头进行预装。将拉索穿过主体的通孔,使接头固定在拉索上,再将主体插入套管中,直至端头通过插接孔固定在套管上,即可完成安装,该安装过程省时省力。另外,各组件间连接较为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索护套定位不可靠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拉索护套的工作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拉索护套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拉索护套的工作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拉索护套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如下:100'-拉索护套、1'-通孔、2'-凹槽、200'-钣金、300'-拉索;100-拉索护套、1-套管、2-接头、21-主体、211-通孔、22-第一环台、23-第二环台、24-第一环槽、25-第二环槽、26-插接部、3-端头、31-插接孔、32-凸环、33-第三环台、4-密封环、200-钣金、210-定位孔、300-拉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索护套100,其中,包括:套管1、接头2和端头3。套管1固定设置在钣金200的定位孔210内,由于拉索300在实际使用中并非垂直穿过定位孔210,拉索300和钣金200会存在一定角度,为了避免拉索300弯曲,将套管1与钣金200成一定角度固定在一起,与拉索300和钣金200所成的角度相同,进而使拉索300运动更加顺畅。接头2包括主体21、第一环台22和第二环台23,主体21内套于套管1上,主体21设有与拉索300插接的通孔211,拉索300和通孔211为过盈配合,主体21的外侧设有相邻的第一环台22和第二环台23,第一环台22和第二环台23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环槽24。端头3为橡胶材质,设有插接孔31,端头3通过插接孔31外套于套管1上,另外,在插接孔31上还设有第三环台33,第三环台33用于与第一环槽24卡接,进而实现将接头2固定在套管1上。预先将套管1固定在钣金200的定位孔210上,并将接头2和端头3进行预装。安装时,将拉索300穿过主体21的通孔211,将接头2插入套管1中,直至端头3通过插接孔31固定在套管1上,即可完成安装,该安装过程省时省力。另外,各组件间连接较为可靠,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拉索护套100定位不可靠的问题。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环台22位于主体21的端部,可减少主体21突出钣金200的长度,使结构更为紧凑。进一步地,第三环台33位于插接孔31的端部,即第三环台33的侧面与端头3的侧面重合,可使第一环台22抵在端头3的侧面,可以更好地检查端头3是否与接头2完成插接,提高装配的精度。进一步地,第一环槽24的宽度与第三环台33的宽度相同,可以避免因第一环槽24的宽度比第三环台33的宽度大,导致端头3轴向窜动问题。进一步地,第二环台23的直径小于第一环台22的直径,可方便将端头3插入接头2进行固定,提高装配的效率。进一步地,插接孔31上等间距设有多个凸环32,凸环32与套管1抵接,用于增大端头3和套管1的摩擦,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同时,多个凸环32形成了多道密封结构,提高端头3和套管1之间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第二环台23的直径与和套管1的外径相同,可使凸环32既能抵接套管1,又可以抵接第二环台23,进一步提高了该拉索护套100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还包括密封环4,主体21设有第二环槽25,密封环4外套于第二环槽25上,且密封环4的外侧突出主体21,用于与套管1抵接。通过设置密封环4,可进一步提高该拉索护套100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接头2还包括插接部26,插接部26固定在主体21远离第一环台22的一端,插接部26的直径小于主体21的直径,可方便操作人员将主体21插入套管1中,提高了装配的效率。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拉索护套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索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所述套管(1)固定设置在钣金(200)的定位孔(210)内;接头(2),所述接头(2)包括主体(21)、第一环台(22)和第二环台(23),所述主体(21)内套于所述套管(1)中,所述主体(21)设有与拉索(300)插接的通孔(211),所述拉索(300)与所述通孔(211)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环台(22)和所述第二环台(23)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21)的外侧,所述第一环台(22)和所述第二环台(23)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环槽(24);端头(3),所述端头(3)设有插接孔(31),所述端头(3)通过所述插接孔(31)外套于所述套管(1)上;在所述插接孔(31)上设有第三环台(33),所述第三环台(33)与所述第一环槽(24)卡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索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所述套管(1)固定设置在钣金(200)的定位孔(210)内;接头(2),所述接头(2)包括主体(21)、第一环台(22)和第二环台(23),所述主体(21)内套于所述套管(1)中,所述主体(21)设有与拉索(300)插接的通孔(211),所述拉索(300)与所述通孔(211)过盈配合;所述第一环台(22)和所述第二环台(23)固定设置在所述主体(21)的外侧,所述第一环台(22)和所述第二环台(23)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环槽(24);端头(3),所述端头(3)设有插接孔(31),所述端头(3)通过所述插接孔(31)外套于所述套管(1)上;在所述插接孔(31)上设有第三环台(33),所述第三环台(33)与所述第一环槽(24)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索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台(22)位于所述主体(21)的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索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环台(33)位于所述插接孔(31)的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光张超叶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