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苜蓿根瘤菌及其发酵培养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767567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苜蓿根瘤菌及其发酵培养方法与应用。该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的发酵培养方法,是将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接种到其专用液体培养基中,在28-30℃下通气培养;所述专用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每1000mL水中含糖5-10g,酵母粉1-2g,磷酸氢二钾0.25-0.75g,硫酸钙0.16-0.24g,硫酸镁0.1-0.3g,氯化钠0.1-0.3g,1%钼酸铵0.5-1.5mL和0.5%硼酸2-6mL,pH值为6.8-7.0。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与苜蓿的接种组合有望发展成为苜蓿根瘤菌应用领域中一项新的优良组合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苜蓿根瘤菌及其发酵培养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国际上对豆科根瘤菌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苜蓿生产领域都提倡对苜蓿进行根瘤菌接种。因为接种根瘤菌可提高苜蓿的成苗率、幼苗结瘤率,增强共生固氮作用,从而提高苜蓿的产草量及其蛋白质含量。近十年来,我国苜蓿产业快速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苜蓿接种根瘤菌技术的应用。当前,苜蓿根瘤菌接种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苜蓿品种的不断推陈出新,一些苜蓿新品种与当前推广应用的根瘤菌的亲和性不强,导致接种后生固氮效果不明显。国外十分重视苜蓿共生固氮优良组合筛选。1986年Tan用15个苜蓿品种与10株苜蓿根瘤菌进行共生固氮优良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组合间的共生固氮差异有30%是苜蓿品种所致,26%的差异为苜蓿根瘤菌菌株间的差异所致,36%以上的差异来自苜蓿品种与苜蓿根瘤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国苜蓿》,中国农业出版社,152页,1995)。在共生固氮过程中,根瘤菌不同菌株与苜蓿不同品种相互间有很强的选择性,因而筛选苜蓿品种与根瘤菌株的共生固氮优良组合,是提高苜蓿共生固氮效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用于苜蓿接种的根瘤菌及其发酵培养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用于苜蓿接种的根瘤菌菌株是(Rhizobium meliloti)17674,该菌株已于2005年07月25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22。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具端生鞭毛或周生鞭毛,能运动。菌体大小为(0.5-0.9)×(1.0-3.0)微米,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菌体形态各异。在培养条件下,该菌呈小的短杆状,菌体染色不均匀,形成着色与不着色部分的环状体,不着色的部分脂类含量高。在酵母汁甘露醇琼脂培养基平面上生长的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稍突起,无色半透明或浅乳白色,菌苔较浓。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No.1422的发酵培养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的发酵培养方法,是将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接种到其专用液体培养基中,在28-30℃下通气培养;所述专用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每1000mL水中含糖5-10g,酵母粉1-2g,磷酸氢二钾0.25-0.75g,硫酸钙0.16-0.24g,硫酸镁0.1-0.3g,氯化钠0.1-0.3g,1%钼酸铵0.5-1.5mL和0.5%硼酸2-6mL,pH值为6.8-7.0;所述百分比浓度均为质量百分比浓度。在上述培养方法中,接种比例为10-20%,优选为10%;培养过程的通气量为0.4-0.8mM O2L-1h-1;培养24-72小时即可达到培养终点。优选的专用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每1000mL水中含糖10g,酵母粉2g,磷酸氢二钾0.5g,硫酸钙0.2g,硫酸镁0.2g,氯化钠0.2g,1%钼酸铵1mL和0.5%硼酸4mL(固体培养基再添加20g琼脂),pH值为6.8-7.0。培养条件优选为温度为28℃,通气量为0.5mM O2L-1h-1,培养时间为48小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No.1422菌剂。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菌剂,其活性成分为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为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所述菌剂中还可加入草炭,草炭的细度一般为80-150目,所述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的菌液与草炭的重量份数比为2-4∶1。所述含有草炭成分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菌剂的生产方法,是将经上述方法发酵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CGMCC No.1422的菌液与干燥、无菌、pH值为6.5-7.0的草炭按重量份数比2-4∶1混匀,再在相同的条件下增殖培养12-36小时,得到含有草炭成分,且活菌含量大于2亿个/克的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菌剂;其中用来配制菌剂的菌液的含菌数一般为30亿个/mL。所述草炭与菌液混合前过80-150目筛,优选为100目筛;对草炭进行灭菌的条件可为0.1兆帕压强下,1小时。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苜蓿共生固氮作用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提高苜蓿共生固氮作用的方法,是将苜蓿种子接种上述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或以苜蓿根瘤菌(Rhizobium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为活性成分的菌剂,再经播种、培养,得到共生固氮作用提高的苜蓿。适用于本专利技术提高共生固氮作用的方法的苜蓿品种可为阿尔冈金(兰、白)、美国牧歌、淮阴苜蓿、中苜一号、保定苜蓿、金苜蓿或美国苜蓿王等。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该菌及以该菌为活性成分的菌剂可用于苜蓿接种。苜蓿接种组合效果的水培试验证明将该菌接种苜蓿种子后,苜蓿植株高度和植株鲜重比不接菌的对照植株分别增长56.48%和104.93%;在土壤盆栽试验中,接种该菌的苜蓿的植株高度和植株鲜重比不接菌的对照植株分别增长43.98%和57.16%。上述试验证明苜蓿根瘤菌(Rhizobium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与苜蓿接种组合对苜蓿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产草量提高可达49%-62%,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有望发展成为苜蓿根瘤菌应用领域中一项新的优良组合技术。本专利技术在苜蓿种植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实施例方式下属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有百分比浓度均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所有培养基中的溶剂均为水。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专用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每1000mL水中含糖10g,酵母粉2g,磷酸氢二钾0.5g,硫酸钙0.2g,硫酸镁0.2g,氯化钠0.2g,1%钼酸铵1mL和0.5%硼酸4mL(固体培养基再添加20g琼脂),pH值为6.8-7.0。实施例1、苜蓿根瘤菌(Rhizobium meliloti)17674 CGMCC No.1422的保藏及发酵培养1、菌种的分离、保藏从山东潍坊采集野生苜蓿根瘤,用平板划线分离得到苜蓿根瘤菌菌株(Rhizobiummeliloti)17674,该菌株已于2005年07月25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22。2、苜蓿根瘤菌菌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苜蓿根瘤菌(Rhizobiummeliloti)17674CGMCCNo.14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彤宁国赞侯向阳姜瑞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