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采用了在电感镇流元件LZ的两端设置取样电路,在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与换流电路DZ的D端连接点之间设置执行电路,以及驱动电路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在超过设计的工作电流时,使镇流电路得到过流保护。由于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超过设计工作电流的过流保护电路的取样电路是设置在电感镇流元件LZ的两端,且正常工作状态时取样电路不工作,这种设计可在不增加电路损耗的情况下实现过流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固体发光灯的驱动电源,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全新的LED镇流式驱动电源技术及产品能效指标远远高于现有标准及LED模块用交流电子控制装置节能认证的技术规范。因此,LED镇流式驱动电源技术将是未来LED驱动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4810628U是LED镇流式驱动电源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在异常情况下的保护措施而言,现有技术有CN203675406U,具有短路保护和开路保护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路、CN205305191U,在输入电压异常的情况下对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进行保护的电路。对于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超过设计工作电流的过流工作状态也是应该采取保护措施的。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1、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感镇流元件LZ、换流电路DZ、第一电源EI、第二电源EJ,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流保护电路由取样电路、驱动电路、和执行电路构成,在所述电感镇流元件LZ的两端接有取样电路;所述的第一电源EI、第二电源EJ为所述的驱动电路提供电能;在电感镇流元件LZ和换流电路DZ之间接有所述的执行电路。所述的取样电路由第一单向元件(D1)、第一电阻(R1)、第一稳压元件(W1)、第二稳压元件(W2)、光耦的输入端(Ba)和第三电容(C3)构成,第一单向元件(D1)的正极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1连接点连接,其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元件(W1)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元件(W1)的正极与第二稳压元件(W2)负极连接,第二稳压元件(W2)的正极接光耦的输入端(Ba)的正极,光耦的输入端(Ba)的负极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连接,第三电容(C3)一端接第一单向元件(D1)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另一端接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所述的驱动电路由集成电路(IC)、第二电阻(R2)、光耦的输出端(Bb)、晶体管(BG)、第三电阻(R3)、第三稳压元件(W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第三单向元件(D3)、第五电阻(R5)、单向可控硅(EQ)、继电器(J)、第二单向元件(D2)构成,所述的第二电阻(R2)的一端接第二电源EJ的正极,另一端接光耦的输出端(Bb)的集电极,其发射极接晶体管(BG)的基极,晶体管(BG)的发射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其集电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三稳压元件(W3)的负极、集成电路(IC)的第2脚和第6脚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第二电源EJ的正极,第三稳压元件(W3)的正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第四电阻(R4)一端接第一电源EI的正极,另一端接集成电路(IC)的7脚,集成电路(IC)的4、8脚接第一电源EI的正极,第二电容(C2)一端接集成电路(IC)的5脚,另一端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第三单向元件(D3)的正极接集成电路(IC)的1脚,其负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第五电阻(R5)的一端接集成电路(IC)的3脚,另一端接单向可控硅(EQ)的控制极,单向可控硅(EQ)的负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其正极与第二单向元件(D2)的正极、继电器(J)的一端相连接,继电器(J)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元件(D2)的负极一起接第二电源EJ的正极;所述的执行电路为继电器(J)的触点开(JK),该触点开(JK)的一端与取样电路的光耦的输入端(Ba)的负极和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流电路DZ的D端连接点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使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在超过设计的工作电流时,使镇流电路得到过流保护。由于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超过设计工作电流的过流工作状态的保护电路的取样电路是设置在电感镇流元件LZ两端的,且在正常工作状态时取样电路不工作,这种设计可在不增加损耗的情况下实现对过流工作状态的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原理图。图2、为另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过流保护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细述。图1是现有技术的具有短路保护和开路保护和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电路结构原理图。图2是CN204810628U公开的LED镇流式驱动电源根据控制电路的要求不同而提出的双电源供电的技术方案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过流保护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电路结构原理图。该过流保护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电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取样电路,二是驱动电路,三是执行电路。图中,单向元件D1、电阻R1、稳压元件W1、稳压元件W2、光耦的输入端Ba和电容C3构成了取样电路。电路组成是:向元件D1的正极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1连接点连接,其负极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稳压元件W1的负极连接,稳压元件W1的正极与稳压元件W2负极连接,第二稳压元件W2的正极接光耦的输入端Ba的正极,光耦的输入端Ba的负极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连接,电容C3一端接单向元件D1的负极与电阻R1的连接点,另一端接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图中,集成电路IC、电阻R2、光耦的输出端Bb、晶体管BG、电阻R3、稳压元件W2、电阻R4、电容C2、单向元件D3、电阻R5、单向可控硅EQ、继电器J、单向元件D2构成了驱动电路。电路组成是:电阻R2的一端接第二电源EJ的正极,另一端接光耦的输出端Bb的集电极,Bb的发射极接晶体管BG的基极,BG的发射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BG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一端、稳压元件W2的负极、集成电路IC的第2脚和第6脚相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接第一电源EJ的正极,稳压元件W3的正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电阻R4一端接第一电源EI的正极,另一端接集成电路IC的7脚,集成电路IC的4、8脚接第一电源EI的正极,电容C2一端接集成电路IC的5脚,另一端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单向元件D3的正极接集成电路IC的1脚,D3的负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电阻R5的一端接集成电路IC的3脚,另一端接单向可控硅EQ的控制极,单向可控硅EQ的负极接供电电源公共负极N,EQ的正极与单向元件D2的正极、继电器J的一端相连接,继电器J的另一端与单向元件D2的负极接第二电源EJ的正极。图中,继电器J的触点开JK为执行电路中的执行元件。执行电路组成是:继电器J的触点开JK的一端与取样电路的光耦的输入端Ba的负极和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换流电路DZ的D端连接点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过流保护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电路工作原理:取样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输入电压高或在额定输入电压时负载(LED灯)电压低时这两种原因都会造成流过电现象。由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电流的变化必然会产生电感镇流元件LZ两端电压的变化,正是由于LZ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变量息息相关,因此对这个电压的变量进行采样,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https://img.jigao616.com/upload/patent/2018/4/8/12513779.gif)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感镇流元件LZ、换流电路DZ、第一电源EI、第二电源EJ,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流保护电路由取样电路、驱动电路、和执行电路构成,在所述电感镇流元件LZ的两端接有取样电路;所述的第一电源EI、第二电源EJ为所述的驱动电路提供电能;在电感镇流元件LZ和换流电路DZ之间接有所述的执行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感镇流元件LZ、换流电路DZ、第一电源EI、第二电源EJ,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流保护电路由取样电路、驱动电路、和执行电路构成,在所述电感镇流元件LZ的两端接有取样电路;所述的第一电源EI、第二电源EJ为所述的驱动电路提供电能;在电感镇流元件LZ和换流电路DZ之间接有所述的执行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镇流式LED灯的驱动电源的过流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样电路由第一单向元件(D1)、第一电阻(R1)、第一稳压元件(W1)、第二稳压元件(W2)、光耦的输入端(Ba)和第三电容(C3)构成,第一单向元件(D1)的正极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1连接点连接,其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元件(W1)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元件(W1)的正极与第二稳压元件(W2)负极连接,第二稳压元件(W2)的正极接光耦的输入端(Ba)的正极,光耦的输入端(Ba)的负极与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连接,第三电容(C3)一端接第一单向元件(D1)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连接点,另一端接电感镇流元件LZ的第2连接点;所述的驱动电路由集成电路(IC)、第二电阻(R2)、光耦的输出端(Bb)、晶体管(BG)、第三电阻(R3)、第三稳压元件(W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第三单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顺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顺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