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7628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包括上锚、上摆、基座、下锚、半圆铰轴和下摆,所述上摆的顶部设有多根上锚,所述下摆通过锚栓锁紧在基座上,所述基座的底部设有多根下锚,它还包括线性调节组件,所述线性调节组件插装在下摆和基座的中部,所述上摆与下摆通过半圆铰轴铰接,所述下摆与上摆之间设有摇轴,所述摇轴嵌装在下摆上部的凹槽内,所述下摆与基座之间紧固有凸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可在特殊工况下承受梁体传递的拉、压、弯、剪、扭力等载荷并可靠地将荷载传递到下部结构,承载稳定,且各组件多采用滑动摩擦副与滚动摩擦副组合的方式,零件间的磨损量小。

Straddle type monorail rail beam bearing and pull hinge bearing sup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单轨轨道交通
,尤其是涉及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
技术介绍
跨座式单轨交通只有一条轨道,不像传统铁路交通那样有两条钢轨,跨座式单轨交通不仅具有爬陡坡、转弯半径小、快速便捷、噪音低、利于环境保护,乘坐舒适等优点,而且工程造价仅约为地铁的1/3,运行速度则与地铁相当,运量接近B型地铁列车,因而特别适合中运量、地形地质复杂和希望控制城轨建设费用及景观的城市,跨座式单轨交通是现代化城市快速轨道立体交通的一种新形式。但是,由于列车行走于单轨,其受风阻的扰动、转弯时的离心力及地震时的水平剪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特殊工况和天气情况下,安装在轨道梁和桥墩之间的轨道梁支座就必须承载轨道梁体传递的拉、压、弯、剪、扭等载荷,并可靠地传递给支座下部桥墩,轨道梁支座承载和传递的效果越好,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就越高。现有支座技术中,单轨交通多采用以铸钢材料的铰轴式支座,以克服或减轻单轨交通在运行过程中的复杂工况所带来的扭剪力过大和接触配合零件过度磨损的问题,但由于铰轴属于线接触型转动滑动摩擦副,主要部件局部应力较大、易损坏且不易更换,而且生产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该支座结构简单,可在特殊工况下承受梁体传递的拉、压、弯、剪、扭力等载荷并可靠地将荷载传递到下部结构,且各组件多采用滑动摩擦副与滚动摩擦副组合的方式,减少配合零件间的磨过度损。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包括上锚、上摆、基座、下锚、半圆铰轴和下摆,所述上摆的顶部设有多根上锚,所述下摆通过锚栓锁紧在基座上,所述基座的底部设有多根下锚,它还包括线性调节组件,所述线性调节组件插装在下摆和基座的中部,所述上摆与下摆通过半圆铰轴铰接,所述下摆与上摆之间设有摇轴,所述摇轴嵌装在下摆上部的凹槽内,所述下摆与基座之间紧固有凸轮。优选地,所述的上摆和下摆均为左右对称结构,且下摆的凸耳插装在上摆的两个平行吊耳之间。优选地,所述的摇轴为半柱面体,即上部为平面,下部为柱面,所述下摆上部的凹槽为柱面凹槽,所述摇轴嵌装在下摆上部的柱面凹槽内。优选地,所述的凸轮上表面为圆弧面,下表面为平面,锚栓依次穿过下摆和凸轮的通孔后锁紧在底座上,所述下摆与凸轮的配合面为圆弧面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凸耳上设有半圆形通孔,吊耳上设有圆形通孔。优选地,所述的半圆铰轴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半圆铰轴依次穿过吊耳的圆形通孔和凸耳的半圆形通孔,将上摆铰接在下摆上。优选地,所述的半圆铰轴的一端设有止动槽,所述止动槽内卡设有止动板,所述止动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上摆上。优选地,所述的线性调整组件包括多个楔块,所述楔块插装在基座与下摆之间。优选地,所述的楔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上摆与下摆之间采用半圆铰轴铰接具有转动功能且承载竖向拉压力的能力更强,上摆和下摆之间的弧形体摇轴,摇轴能够很大程度地向下传递上摆所承受的竖向载荷,且摇轴下部的弧形结构具有纵向转动调节功能、滑动功能、横向转角调节的功能,同时下摆与基座之间设置有凸轮和线性调节组件,能够起到下摆与基座安装时微调的功能,保证支座的安装和调试精度,具有良好的使用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横向半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纵向半剖视图。图中标记:1-上锚,2-上摆,3-基座,4-下锚,5-摇轴,6-半圆铰轴,7-止动板,8-下摆,9-凸轮,10-线性调节组件,11-凸耳,12-吊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包括上锚1、上摆2、基座3、下锚4、摇轴5、半圆铰轴6、止动板7、下摆8、凸轮9和线性调节组件10,所述上锚1与轨道梁连接,所述下锚4连接在墩台上,所述上摆2、基座3和下摆8均为左右对称式结构,所述上摆2的顶部固设有多根上锚1,上摆2下部的吊耳12上设有圆形通孔,所述下摆8的顶部开设有圆弧形或球形凹槽,下摆8中部的凸耳11上开设有半圆形通孔,下摆8的下部设有球形或弧形凹槽,所述凸耳11插装在两个平行的吊耳12之间,所述半圆铰轴6依次穿过吊耳12的圆形通孔和凸耳11的半圆形通孔,将上摆2铰接在下摆8上,实现上摆2绕着半圆铰轴6在下摆8上转动。半圆铰轴6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止动板7嵌装在所述凹槽中且止动板7通过螺栓锁紧在下摆8上,通过止动板7的限位与锁紧实现半圆铰轴6的轴向限位,所述半圆铰轴6的形状与下摆8的半圆形通孔一致,所述下摆8通过锚栓锁紧在基座3上,基座3与下摆8下部的球形凹槽之间还安装有凸轮9,所述凸轮9的凸起面与球形凹槽配合,同时凸轮9上设有通孔,锚栓在将下摆8固定在基座3上时,锚栓也穿过凸轮9的通孔将凸轮9夹紧在下摆8与基座3之间,锚栓的一端通过套管组件与基座3下方的下锚4连接。基座3的中部设有线性调节槽,下摆2安装到基座3上时,下摆2与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线性调节组件安装孔,线性调节组件10穿过下摆2上的线性调节组件安装孔插装在基座3上的线性调节槽内,所述线性调节组件10由多个楔块组成,下摆8装配到基座3上时,可通过调节楔块的数量和楔块的插装高度来调整下摆8相对于基座3的左右位置,同时,由于线性调节组件10由多个楔块组合在一起,楔块与楔块之间还保留有微量的间隙,且楔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当轨道受到横向冲击力时,作用力首先通过上摆2传递给下摆8,然后横向力作用到外侧楔块的直边,再通过其斜边传递给另一个楔块的直边,最后传递给基座3,通过楔块与楔块之间的组合,能够起到缓冲和横向调节的作用。摇轴5和半圆铰轴6均为承载平面与弧形或圆柱形组合结构,摇轴5的上部为平面,能够起到增大承载面的作用,摇轴5的下部为圆柱面或圆弧面,能够绕着下摆8多个方向转动,承载平面能够有效地承载来自外力作用到轨道的拉压力,同时摇轴5与半圆铰轴6垂直设置,如摇轴5纵向设置,则半圆铰轴6横向设置,摇轴5下部的圆弧结构使其绕着下摆8转动时,能够缓冲并有效地承载外力对轨道的剪切力,半圆铰轴6下部的圆弧结构使其绕着下摆8转动时,能够缓冲并有效地承载外力对轨道的扭转力。与此同时,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的各个活动部件的连接方式均为面接触,在受到较大冲击或载荷力时,其载荷和磨损量均好于现有技术的线接触,故具有承载效果好、支撑稳定、可靠性高、不宜磨损等特点。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

【技术保护点】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包括上锚(1)、上摆(2)、基座(3)、下锚(4)、半圆铰轴(6)和下摆(8),所述上摆(2)的顶部设有多根上锚(1),所述下摆(8)通过锚栓锁紧在基座(3)上,所述基座(3)的底部设有多根下锚(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线性调节组件(10),所述线性调节组件(10)插装在下摆(8)和基座(3)的中部,所述上摆(2)与下摆(8)通过半圆铰轴(6)铰接,所述下摆(8)与上摆(2)之间设有摇轴(5),所述摇轴(5)嵌装在下摆(8)上部的凹槽内,所述下摆(8)与基座(3)之间紧固有凸轮(9)。

【技术特征摘要】
1.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包括上锚(1)、上摆(2)、基座(3)、下锚(4)、半圆铰轴(6)和下摆(8),所述上摆(2)的顶部设有多根上锚(1),所述下摆(8)通过锚栓锁紧在基座(3)上,所述基座(3)的底部设有多根下锚(4),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线性调节组件(10),所述线性调节组件(10)插装在下摆(8)和基座(3)的中部,所述上摆(2)与下摆(8)通过半圆铰轴(6)铰接,所述下摆(8)与上摆(2)之间设有摇轴(5),所述摇轴(5)嵌装在下摆(8)上部的凹槽内,所述下摆(8)与基座(3)之间紧固有凸轮(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摆(2)和下摆(8)均为左右对称结构,且下摆(8)的凸耳(11)插装在上摆(2)的两个平行吊耳(1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柱面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摇轴(5)为半柱面体,即上部为平面,下部为柱面,所述下摆(8)上部的凹槽为柱面凹槽,所述摇轴(5)嵌装在下摆(8)上部的柱面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承拉铰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亮周亮刘成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