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成形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017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7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泡成形体。抑制气球形状的气泡的产生。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的特征在于,在沿发泡成形体的厚度方向(T)二等分时,发泡成形体的内表面侧(A)的厚度方向(T)上的平均气泡直径α1是发泡成形体的外表面侧(B)的厚度方向(T)上的平均气泡直径β1的1.2倍以上((α1/β1)=1.2),发泡成形体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Sm是1000μm以上。

Foamed form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form of foamed form. The formation of a bubble that inhibits the shape of a balloon. The way to open the foaming molding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along the foaming body (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foaming body side (A) thickness (T) of 1 on the average bubble diameter alpha is a foaming surface form side thickness (B) to (T) the average bubble diameter is 1.2 times more than 1 beta ((alpha 1/ beta 1) = 1.2), foaming body inner surface roughness Sm is more than 1000 mu 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泡成形体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9月19日、申请号为201380053305.2(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75364)、专利技术名称为“发泡成形体及其成形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公开涉及一种利用熔融状态的发泡树脂成形的发泡成形体,特别涉及一种凸缘部等的板状部分与管主体连接的发泡成形体。
技术介绍
例如,在导管等中,广泛使用有在管主体连接有凸缘部等板状部分的发泡成形体。特别是,在用于使来自空调的空气通风的导管中,通过使用管状的发泡成形体,能够实现隔热性优异且轻型的导管。而且,在这种导管中,通过提升成形时的发泡倍率而增多发泡体内部的气泡,能够使隔热性、轻型化提高,因此更为有效。这种发泡成形体例如通过用组合模具将熔融状态的发泡树脂合模而成形。近年来,伴随着成形技术的提高,提高发泡成形体的发泡倍率的量产化正在成为可能。另外,在作为由本申请人提出申请的技术文献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1776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组合模具将两张发泡倍率不同的树脂片合模而成形具有管主体以及板状部分的发泡成形体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17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图23所示,在使板状部分Y8连接于管主体X8而设置的情况下,大多要求规定的构造的强度,以使该板状部分Y8可靠地与其他构件连接。因此,若欲在发泡成形体成形时提高管主体X8的发泡倍率、并且使板状部分Y8具有较高的构造的强度,则在利用组合模具进行合模时,按压板状部分Y8并压扁板状部分Y8的发泡树脂内的气泡。由于在管主体X8的内侧产生空间,因此若强力按压板状部分Y8,则板状部分Y8的发泡树脂内的气泡将会在合模时的按压力Z的作用下朝向管主体X8移动。因此,本案专利技术人发现:利用组合模具进行合模的结果是,容易在管主体X8的部分聚集较多的气泡,该气泡会导致在管主体X8的内侧形成气球形状的气泡81。此外,由于连接有板状部分Y8的管主体X8的部分容易聚集较多气泡,因此容易因该气泡形成气球形状的气泡81,但即使是未连接有板状部分Y8的管主体X8的部分,有时也在因合模等而容易聚集较多气泡的位置形成气球形状的气泡81。若产生气球形状的气泡81,则管主体X8的内侧形状将成为与设计不同的形状。结果,通过内部的流体的流量效率将会降低。另外,将会引起噪声、振动。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气球形状的气泡的产生。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的特征在于,在沿发泡成形体的厚度方向二等分时,上述发泡成形体的内表面侧的上述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气泡直径是上述发泡成形体的外表面侧的上述厚度方向上的平均气泡直径的1.2倍以上,上述发泡成形体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Sm是1000μm以上。专利技术的效果能够抑制气球形状的气泡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图。图2是表示仪表板导管1中的嵌合部102a周边的图。图3是图2的D-D’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成形方法例的第1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成形方法例的第2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成形方法例的第3图。图7的(a)是表示竹矛形针中的流路的剖视图,(b)是表示火箭形针中的流路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利用组合模具合模时的嵌合部102a周边的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管主体X1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0是利用CCD相机拍摄管主体X1的截面而得的照片图。图11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比较的其他仪表板导管的管主体X1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2是利用CCD相机拍摄管主体X1的截面而得的照片图。图13是表示实施例的试验结果的图。图14是表示其他成形方法例的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仪表板导管1中的嵌合部102d周边的图。图19是图18的D-D’剖视图。图20是表示仪表板导管1中的嵌合部102d周边的截面的第1图。图21是表示仪表板导管1中的嵌合部102d周边的截面的第2图。图22是表示用于与本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导管1比较的仪表板导管1000的结构例的图,并且是表示在距开口部1100较远的位置设有凸缘部1101的结构例的图。图23是表示在管主体X8产生了气球形状的气泡81的状态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仪表板导管(发泡成形体的一个例子)101管部102嵌合部103凸缘部104桥接部105供给口106、109连接外表面107固定用孔108、110连接内表面100、111开口部10a、10b模腔11环状模12a、12b组合模具13发泡型坯14吹入针15吹出针16调节器17背压调节器A、B、C、F流路方向20液压马达21料斗22缸体24储存器26柱塞28T型模29系紧螺栓30调整辊50挤出装置X1管主体Y1板状部分Z合模带来的按压力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的概要)首先,一边参照图1、图9、图4~图6一边说明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的概要。图1表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的厚度方向T的图,表示发泡成形体1的相对于图1所示的发泡成形体1的流路行进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厚度方向T,A表示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侧,B表示外表面侧。流路行进方向是与发泡成形体1的厚度方向以及周向正交的方向,意思是图1所示的A、B(B-1、B-2)、C的方向。图4~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的成形方法例的图,并且是表示将熔融状态的发泡树脂配置于组合模具12a、12b之间并合模的例子的图。发泡树脂例如列举发泡型坯13。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的特征在于,如图1所示,该发泡成形体1例如用于使来自空调的空气通风,如图9所示,在沿发泡成形体1的厚度方向T二等分时,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侧A的厚度方向T上的平均气泡直径α1是发泡成形体1的外表面侧B的厚度方向T上的平均气泡直径β1的1.2倍以上((α1/β1)=1.2),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Sm为1000μm以上。Sm是凹凸的平均间隔,并且是按照JISB0601而测量的值。如图4~图6所示,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能够在组合模具12a、12b之间配置熔融状态的发泡树脂13并利用组合模具12a、12b夹住该发泡树脂13、并且利用流体F的按压力将发泡树脂13按压于组合模具12a、12b而成形,将通过流体F对发泡树脂13作用按压力的施加时间设定为位于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的发泡树脂13维持熔融状态的范围的时间,并成形发泡成形体1。关于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发泡成形体1,在通过上述图4~图6所示的成形方法进行成形时,将通过流体F对发泡树脂13作用按压力的施加时间设定为位于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的发泡树脂13维持熔融状态的范围的时间来进行成形,从而能够抑制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侧A的树脂固化而形成膜。另外,能够抑制形成较多气泡直径较小的气泡。另外,将通过流体F对发泡树脂13作用按压力的施加时间设定为位于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的发泡树脂13维持熔融状态的范围的时间来进行成形,从而气泡在发泡成形体1的内表面侧大幅度膨胀,并沿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泡成形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该发泡成形体具有管主体、连接于上述管主体的外侧的多个板状部分、以及形成于上述管主体的开口部,能够从上述开口部目视确认与连接有上述多个板状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上述管主体的内侧的连接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10 JP 2012-225174;2012.11.07 JP 2012-245771.一种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该发泡成形体具有管主体、连接于上述管主体的外侧的多个板状部分、以及形成于上述管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寺正明谷奈央人
申请(专利权)人:京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