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承蒲专利>正文

棘轮扳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39202 阅读:2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7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包括:一本体、一棘轮、一环圈、一制齿二端面设有第一限制部;二控制件相配合呈一体状,二控制件间设有制齿,控制件设有限制槽以供第一限制部容设,限制槽的面积大于第一限制部面积,使制齿退齿时,第一限制部于限制槽内移位,棘轮仍枢设于第一容槽处,限制槽端部处设有第二限制部,第二限制部可限制第一限制部,使制齿不脱出第二容槽外,当控制件于第四容槽及第五容槽处位移时,第二限制部可带动第一限制部及制齿移位,使制齿与棘轮相脱开,第三顶面不靠抵于第一顶面,第四顶面不顶于第二顶面,棘轮及环圈可自第一容槽处取下。限制槽供第一限制部容设,制齿不需有任意槽状结构,制齿不破坏下可具有一定扭力。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comprises a body, a ratchet wheel, a ring, a tooth two is arranged on the end face of the first limit part; two controls matched with an integral shape, two pieces of the control syste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teeth, the control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limit groove for accommodating the first limit part, limit the slot area is greater than the first limit part area, making the tooth tooth back, the first limit part to limit the groove in the shift, ratchet still is pivoted on the first groove, the limiting slot ends with second limit, limit second department can limit the first limit part, the tooth does not get out of the second holding groove, when control in the fourth containing groove and the five groove displacement, second limiting part can drive the first limit part and the gear shift, the ratchet tooth and is disengaged, third top is abutted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irst fourth, the top is top in second the top surface of the ratchet And ring ring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first tank. The limited slot is provided for the first restriction, and the teeth are not required to have any groove lik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棘轮扳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可替换的棘轮扳手结构,如美国专利案号:8022233,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098112746,证书号:I347247,专利名称:棘轮扳手更换结构,该专利案结构在于:一种棘轮扳手更换结构,其包含有:一扳杆50,其两端中至少一端具有头部51,该头部51形成有一底缘具抵缘530的中空轮槽52,又头部51于轮槽52邻近扳杆50的周缘形成有一拨槽53,再者头部51于拨槽53的内壁面形成有一容置槽54,且头部51第二顶面锁设一盖片56,该盖片56于邻近轮槽52的边缘形成有一道开放状的推拨缺口57,且盖片56于推拨缺口57另侧边缘并形成有一释放缺口58;一套合轮60,其设于头部51的轮槽52抵缘530上,该套合轮60外缘并形成有数个棘齿61,再者套合轮60外缘于邻近顶缘处形成有一道限位环槽62;一掣动件70,其设于头部51的拨槽53内,该掣动件70并具有可咬掣套合轮60的数个棘齿71,又掣动件70中段邻近顶缘处具有一对应限位环槽62的限位凸块72,且掣动件70第二顶面利用一连杆73固定有一可贴抵盖片56第二顶面移动的推片75,再者掣动件70并于头部51容置槽54内设有一固定座76,且固定座76内形成有一后段具阶级段770的贯穿状穿孔77,而穿孔77内滑设有一具对应阶级段780的顶推柱78,又顶推柱78与内壁间设有一弹性件79。但现有棘轮扳手结构的缺点在于:1、该现有的棘轮扳手结构其元件繁多,该掣动件70需与该连杆73、推片75、固定座76、顶推柱78及弹性件79相配合组设,而具有较高的元件成本,且其组装方法较为复杂,需花费的工时也较长,使其组设成本相对提高。2、请辅以美国公报的图3及图8所示,该棘齿71设有一贯穿槽以供容设该连杆73,该棘齿71设有贯穿槽即会使该棘齿71承受扭力会降低。3、该推片75和该连杆73间应以黏剂黏设,一段时间使用后,该黏剂即会可能失效,该推片75即容易脱落,若该推片75和该连杆73间以螺合件相螺合,该连杆73即要设螺孔,该推片75即要设有穿孔,需增设另一螺合件,该连杆73设有螺孔以及该推片75设有穿孔会增加该棘轮扳手的成本。4、该棘齿71退齿时,该推片75会随该棘齿71有退位的动作,旋动时,退转的机率相当多,该推片75会于该扳杆50一直跳,如此结构上即较不稳定。5、请辅以第1图、第4图及第9图所示,该套合轮60取出后,该棘齿71后侧设有弹性件79,该棘齿71、该推片75、该固定座76及该顶推柱78应也会受该弹性件79的弹力而移出至中空轮槽52处,该棘齿71、该推片75、该固定座76及该顶推柱78移出后应会自动分离,一般的消费者应无法将该棘齿71、该推片75、该固定座76及该顶推柱78再组设于该扳杆50之该头部51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控制件的限制槽供制齿的第一限制部容设,因此制齿不需设有任意槽状结构,该制齿结构不破坏下即可具有一定扭力。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它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该本体的作用端设有第一容槽,所述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一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二容槽,所述第二容槽与该第一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二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二容槽呈弧面状,该第二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三容槽及第四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四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四容槽呈相通状,该本体二端面处各设有一第五容槽,二个第五容槽相对该第二容槽呈对称状,该第五容槽设于该第二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的范围处,该第五容槽二侧分别设有第一边面及第二边面,该第一边面及该第二边面呈直面状,该第五容槽与该第二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间设有第一抵缘,该第五容槽处设有第一靠抵面,该第一靠抵面使该第五容槽宽度呈较小状;一棘轮,所述棘轮枢设于所述第一容槽处,该棘轮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所述棘轮部呈较小直径状,使该棘轮设有第一顶面;一环圈,所述环圈固设于所述棘轮上,该环圈顶部处设有第二顶面,该第二顶面对向该第一顶面,该环圈呈一圆环体状;一制齿,所述制齿容置于该第二容槽及该第三容槽内,该制齿可受控制而于该第二容槽及该第三容槽处前后位移,该制齿前侧设有咬合部,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该咬合部的二端面设有第三顶面及第四顶面,该第三顶面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顶于该第二顶面处,以使得该棘轮受该制齿限制而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制齿后侧设有后侧面,该后侧面靠抵于该第二容槽的壁面上,该后侧面呈弧面状,该制齿二端面设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的二端凸出该制齿的二端面,该第一限制部呈圆柱体状;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弹抵于该第三容槽及该制齿间,以使得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二控制件,二所述控制件相配合组设呈一体带动状,二该控制件间设有所述制齿,每一控制件容设于该第四容槽及每一第五容槽处,该控制件与该第一抵缘相靠抵,该控制件可于该第四容槽及该第五容槽处直线位移,该二控制件相对该制齿呈对称状,该控制件设有第二靠抵面,该第二靠抵面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面上,使二控制件不脱出该第五容槽外,该控制件设有限制槽,该限制槽供该第一限制部容设,该限制槽的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的面积,以使得该制齿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于该限制槽内移位,且该第三顶面仍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仍顶于该第二顶面处,该棘轮仍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限制槽端部处设有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可限制该第一限制部,使该制齿不脱出该第二容槽外,当该控制件于该第四容槽及该第五容槽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及该制齿移位,以使得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脱开,且该第三顶面不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不顶于该第二顶面处,该棘轮及该环圈即可自该第一容槽处取下,每一控制件凸设有凸柱,该二控制件的该凸柱于该第四容槽处相对正组设,使该二控制件呈一体带动状,该凸柱内设有穿槽,该二穿槽呈一贯穿圆槽状,该控制件的二侧面分别设有第三边面及第四边面,该第三边面与该第一边面相靠抵,该第四边面与该第二边面相靠抵;一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贯穿结合于所述二控制件的该穿槽处并与该第二结合件相结合,以使得该二控制件相组设。所述第一靠抵面呈弧面状,该第一靠抵面设于所述第一容槽及所述第二边面间,所述第二靠抵面呈弧面状。所述棘轮设有套合槽,该套合槽呈多角槽状以供套合螺合件旋动。所述棘轮设有一第一扣环槽,所述环圈固设于该棘轮的该第一扣环槽处,该环圈的内周面设有第二扣环槽,该第二扣环槽与该第一扣环槽相对正,该第二扣环槽呈凹环槽状,设有一扣环,所述扣环系呈C形环体状且具弹性,该扣环容设于该棘轮的该第一扣环槽及该环圈的该第二扣环槽内,该棘轮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内。所述制齿的后侧另端凸设有套合部,所述套合部与该后侧面相远离,该套合部呈圆柱体状,所述弹性元件套合于该套合部上,该弹性元件弹抵于该第三容槽及该套合部间。设于所述本体底部处的所述第五容槽内的该凸柱设有第一组设部,所述第一组设部呈凹槽状,设于该本体顶部处的所述第五容槽内的该凸柱设有第二组设部,该第二组设部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棘轮扳手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该本体的作用端设有第一容槽,所述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一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二容槽,所述第二容槽与该第一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二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二容槽呈弧面状,该第二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三容槽及第四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四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四容槽呈相通状,该本体二端面处各设有一第五容槽,二个第五容槽相对该第二容槽呈对称状,该第五容槽设于该第二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的范围处,该第五容槽二侧分别设有第一边面及第二边面,该第一边面及该第二边面呈直面状,该第五容槽与该第二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间设有第一抵缘,该第五容槽处设有第一靠抵面;一棘轮,所述棘轮枢设于所述第一容槽处,该棘轮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该棘轮设有第一顶面;一环圈,所述环圈固设于所述棘轮上,该环圈顶部处设有第二顶面,该第二顶面对向该第一顶面,该环圈呈一圆环体状;一制齿,所述制齿容置于该第二容槽及该第三容槽内,该制齿可受控制而于该第二容槽及该第三容槽处前后位移,该制齿前侧设有咬合部,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该咬合部的二端面设有第三顶面及第四顶面,该第三顶面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顶于该第二顶面处,以使得该棘轮受该制齿限制而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制齿后侧设有后侧面,该后侧面靠抵于该第二容槽的壁面上,该后侧面呈弧面状,该制齿二端面设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的二端凸出该制齿的二端面,该第一限制部呈圆柱体状;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弹抵于该第三容槽及该制齿间,以使得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二控制件,二所述控制件相配合组设呈一体带动状,二该控制件间设有所述制齿,每一控制件容设于该第四容槽及每一第五容槽处,该控制件与该第一抵缘相靠抵,该控制件可于该第四容槽及该第五容槽处直线位移,该二控制件相对该制齿呈对称状,该控制件设有第二靠抵面,该第二靠抵面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面上,使二控制件不脱出该第五容槽外,该控制件设有限制槽,该限制槽供该第一限制部容设,该限制槽的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的面积,以使得该制齿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于该限制槽内移位,且该第三顶面仍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仍顶于该第二顶面处,该棘轮仍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限制槽端部处设有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可限制该第一限制部,使该制齿不脱出该第二容槽外,当该控制件于该第四容槽及该第五容槽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及该制齿移位,以使得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脱开,且该第三顶面不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不顶于该第二顶面处,该棘轮及该环圈即可自该第一容槽处取下,每一控制件凸设有凸柱,该二控制件的该凸柱于该第四容槽处相对正组设,使该二控制件呈一体带动状,该凸柱内设有穿槽,该二穿槽呈一贯穿圆槽状,该控制件的二侧面分别设有第三边面及第四边面,该第三边面与该第一边面相靠抵,该第四边面与该第二边面相靠抵;一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贯穿结合于所述二控制件的该穿槽处并与该第二结合件相结合,以使得该二控制件相组设。...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01 TW 1061066341.一种棘轮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作用端及柄部,该本体的作用端设有第一容槽,所述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一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二容槽,所述第二容槽与该第一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二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二容槽呈弧面状,该第二容槽一侧近柄部处设有第三容槽及第四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呈贯穿槽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四容槽与该第二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与该第四容槽呈相通状,该本体二端面处各设有一第五容槽,二个第五容槽相对该第二容槽呈对称状,该第五容槽设于该第二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的范围处,该第五容槽二侧分别设有第一边面及第二边面,该第一边面及该第二边面呈直面状,该第五容槽与该第二容槽、该第三容槽及该第四容槽间设有第一抵缘,该第五容槽处设有第一靠抵面;一棘轮,所述棘轮枢设于所述第一容槽处,该棘轮外周缘设有环状排列齿的棘轮部,该棘轮设有第一顶面;一环圈,所述环圈固设于所述棘轮上,该环圈顶部处设有第二顶面,该第二顶面对向该第一顶面,该环圈呈一圆环体状;一制齿,所述制齿容置于该第二容槽及该第三容槽内,该制齿可受控制而于该第二容槽及该第三容槽处前后位移,该制齿前侧设有咬合部,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该咬合部的二端面设有第三顶面及第四顶面,该第三顶面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顶于该第二顶面处,以使得该棘轮受该制齿限制而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制齿后侧设有后侧面,该后侧面靠抵于该第二容槽的壁面上,该后侧面呈弧面状,该制齿二端面设有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的二端凸出该制齿的二端面,该第一限制部呈圆柱体状;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弹抵于该第三容槽及该制齿间,以使得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啮合;二控制件,二所述控制件相配合组设呈一体带动状,二该控制件间设有所述制齿,每一控制件容设于该第四容槽及每一第五容槽处,该控制件与该第一抵缘相靠抵,该控制件可于该第四容槽及该第五容槽处直线位移,该二控制件相对该制齿呈对称状,该控制件设有第二靠抵面,该第二靠抵面靠抵于该第一靠抵面上,使二控制件不脱出该第五容槽外,该控制件设有限制槽,该限制槽供该第一限制部容设,该限制槽的面积大于该第一限制部的面积,以使得该制齿退齿时,该第一限制部于该限制槽内移位,且该第三顶面仍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仍顶于该第二顶面处,该棘轮仍枢设于该第一容槽处,该限制槽端部处设有第二限制部,该第二限制部可限制该第一限制部,使该制齿不脱出该第二容槽外,当该控制件于该第四容槽及该第五容槽处位移时,该第二限制部可带动该第一限制部及该制齿移位,以使得该咬合部与该棘轮部相脱开,且该第三顶面不靠抵于该第一顶面处,该第四顶面不顶于该第二顶面处,该棘轮及该环圈即可自该第一容槽处取下,每一控制件凸设有凸柱,该二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承蒲
申请(专利权)人:杨承蒲上海灿裕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