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1914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4 09:29
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其包括:管柱下轴,位于所述管柱下轴末端的节叉,和环绕所述管柱下轴外部的管柱下轴管,其中:所述管柱下轴管和所述管柱下轴之间布置有轴承;所述管柱下轴管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轴向外壳和端部轴套;且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管柱下轴配合,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安装在所述端部轴套上,其可以使转向管柱下级部件连接更紧密,提高NVH水平。

A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steering column bearing

A steering column bearing support structure includes a pipe column shaft, the tube is located at the end of the fork under the column axis, and surrounds the tube column under axial external shaft tube, wherein the tube shaft tube and the lower shaf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bearing column the tube; pipe column shaft tube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cluding the axial shell and the end part of the axle sleeve; wherein the inner ring of the bearing and the tube shaft, the outer ring of the bearing is fixed on the end part of the axle sleeve, it can make the steering tube more closely connected the lower column compon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NV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
本技术关于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成本的控制是各大汽车厂商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轻量化及结构优化,减少不必要的零件是降低部件成本的措施之一。本专利技术专利即涉及一种产品的轻量化及结构优化。其中常用部件包括:转向管柱,其是一种用于实现汽车转向操纵的部件;轴承支撑结构,其是转向管柱的下轴和下柱管由轴承进行连接,转向管柱中用于连接轴承的结构即为轴承支撑结构。目前比较普遍的轴承支撑结构为管柱的下柱管上设计台阶对轴承进行固定限位,然后利用弹簧挡圈来固定轴承的内圈。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下柱管必须要有足够的厚度才能设计台阶,不利于轻量化;要有至少1个弹簧挡圈,不利于成本控制;此种结构部件间非过盈配合,不利于NVH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高NHV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其包括:管柱下轴,位于所述管柱下轴末端的节叉,和环绕所述管柱下轴外部的管柱下轴管,其中:所述管柱下轴管和所述管柱下轴之间布置有轴承;所述管柱下轴管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轴向外壳和端部轴套;且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管柱下轴配合,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安装在所述端部轴套上。优选地,所述轴向外壳的前端具有:径向布置的外冲压限位凸台,和轴向布置的冲压定位槽;且所述端部轴套包括:端面部分和轴套部分,所述端面部分径向布置有与所述冲压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冲压定位凸台,所述轴套部分的前端内壁布置有与所述轴承相定位配合的内冲压限位凸台,所述轴套部分的后端内壁布置有所述轴承相冲铆连接的冲压铆边。优选地,所述管柱下轴上具有限位台阶和限位铆点,所述轴承布置在所述限位台阶和所述限位铆点之间并与二者相定位配合。优选地,所述节叉具有与所述管柱下轴的后端相连接的连接孔。优选地,所述端部轴套的外周与所述轴向外壳焊接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了管柱下柱管及其限位、铆压结构,轴承,管柱下轴其限位、冲压结构以及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使转向管柱下级部件连接更紧密,提高NVH水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配示意图;图2为轴向外壳示意图;图3为端部轴套示意图;和图4为管柱下轴示意图。附图标记:管柱下轴1,节叉2,轴承3,轴向外壳4,端部轴套5,外冲压限位凸台6,冲压定位槽7,端面部分8,轴套部分9,冲压定位凸台10,内冲压限位凸台11,冲压铆边12,限位台阶13,限位铆点14。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其包括:管柱下轴1,位于所述管柱下轴1末端的节叉2,和环绕所述管柱下轴1外部的管柱下轴管,其中:所述管柱下轴管和所述管柱下轴1之间布置有轴承3;所述管柱下轴管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轴向外壳4和端部轴套5;且所述轴承3的内圈与所述管柱下轴1配合,所述轴承3的外圈固定安装在所述端部轴套5上。本技术提供了管柱下柱管及其限位、铆压结构,轴承,管柱下轴其限位、冲压结构以及各结构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使转向管柱下级部件连接更紧密,提高NVH水平。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轴向外壳4的前端具有:径向布置的外冲压限位凸台6,和轴向布置的冲压定位槽7;且所述端部轴套5包括:端面部分8和轴套部分9,所述端面部分8径向布置有与所述冲压定位槽7相定位配合的冲压定位凸台10,所述轴套部分9的前端内壁布置有与所述轴承3相定位配合的内冲压限位凸台11,所述轴套部分9的后端内壁布置有所述轴承3相冲铆连接的冲压铆边12。轴向外壳4和端部轴套5之间的安装和装配配合,将端部轴套5装入轴向外壳4,通过轴向外壳4上的外冲压限位凸台6限位,同时通过轴向外壳4上的冲压定位槽7和端部轴套5上的冲压定位凸台10来定位,然后进行焊接形成焊缝,至此装配完成。轴承3和端部轴套5之间的安装和装配配合,将轴承3装入端部轴套5,通过端部轴套5上的内冲压限位凸台11限位,然后进行铆压,形成铆压特征的冲压铆边12,至此轴承装入端部轴套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柱下轴1上具有限位台阶13和限位铆点14,所述轴承3布置在所述限位台阶13和所述限位铆点14之间并与二者相定位配合。将管柱下轴1装入轴承3,通过限位台阶13来限位,然后在管柱下轴1相应位置进行铆凸起点进行限位固定,通过限位铆点14进行限位固定,至此转向管柱下轴装配完成。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节叉2具有与所述管柱下轴1的后端相连接的连接孔。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端部轴套5的外周与所述轴向外壳4焊接固定连接。本技术同普通轴承轴承支撑结构相比较,管柱下柱管采用较薄的板材,提升了轻量化水平;轴承与管柱下柱管的配合采用自身的结构限位及铆压工艺,基本上不存在运动间隙;同样轴承与管柱下轴之间也不存在配合间隙,如此结构在管柱受冲击载荷下不会产生串动噪音,提升了整体噪音品质;另外,此结构减少弹簧挡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及装配工艺的成本。其具有多方面的技术效果:1.管柱下级部件轻量化程度提高;2.减少了下级部件,降低了成本;3.优化了各部件间连接结构,减少了配合间隙,提升了NVH水平;4.通过下级部件的结构设计及轻量化,使其固有频率提高,同样提升了NVH水平。通过各部件的结构设计及选择合适的型材,提升了部件整体的轻量化水平,提升了部件整体的固有频率;通过部件的结构设计及采取合适的装配工艺,使其之间不存在配合间隙,在外部冲击载荷工况下不会产生串动噪音,提升了整体噪音品质;此结构减少弹簧挡圈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及装配工艺成本。应了解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不限于非限制性实施方案,应了解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仅仅作为实例进行说明。本申请所要要求的实质的保护范围更体现于独立权利要求提供的范围,以及其从属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其包括:管柱下轴,位于所述管柱下轴末端的节叉,和环绕所述管柱下轴外部的管柱下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下轴管和所述管柱下轴之间布置有轴承;所述管柱下轴管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轴向外壳和端部轴套;且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管柱下轴配合,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安装在所述端部轴套上;所述轴向外壳的前端具有:径向布置的外冲压限位凸台,和轴向布置的冲压定位槽;且所述端部轴套包括:端面部分和轴套部分,所述端面部分径向布置有与所述冲压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冲压定位凸台,所述轴套部分的前端内壁布置有与所述轴承相定位配合的内冲压限位凸台,所述轴套部分的后端内壁布置有所述轴承相冲铆连接的冲压铆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管柱轴承支撑结构,其包括:管柱下轴,位于所述管柱下轴末端的节叉,和环绕所述管柱下轴外部的管柱下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下轴管和所述管柱下轴之间布置有轴承;所述管柱下轴管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轴向外壳和端部轴套;且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管柱下轴配合,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安装在所述端部轴套上;所述轴向外壳的前端具有:径向布置的外冲压限位凸台,和轴向布置的冲压定位槽;且所述端部轴套包括:端面部分和轴套部分,所述端面部分径向布置有与所述冲压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冲压定位凸台,所述轴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学东杨华兴黄福龙丁玲肖文曹超峰汪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