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模压成型的模具,属于模压成型
技术介绍
模压成型是塑料制品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成型方法之一,并且是研究材料性能最常采用的一种工艺方法,目前仍是最为普及的生产手段之一。对于热模压成型,模具的加热、保温结构是模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的加热和保温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外观、内在质量均匀性及产品的成型效率。传统的加热模具的方式一般是采用电热丝加热,就是直接把加热丝植入模具当中去加热;近年来,为了提高加热模具的温度,模具加热方式一般用加热系统的加热油加热模压设备的上下加热板进行加热或采用电加热圈加热。采用模压机上下加热板加热模具的缺点是热利用率低,模具加热时间长,制品在压制成型的过程中模具温度降低,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而采用电加热圈加热模具的缺点是热量损失大,电能耗费多。综上所述,采用上述现有两种加热方法在压制比较大型的制品时,模具的散热量较大,在压制过程中达不到制品的温度而使产品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模压成型时模具温度降低、热利用率低、模具加热时间长、质量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其组成包括模压机和模具本体,所述的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还包括模温机、回油管、进油管及两根高压管,所述的模具本体设置在模压机的本体上,模具本体外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油孔,所有所述的通油孔均延伸至模具本体内部,所述的模温机油腔内装有加热油,模温机油腔的出油口通过所述的进油管与模压机右侧的油腔连通,模压机右侧的油腔分别与模压机的上加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其组成包括模压机(3)和模具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还包括模温机(1)、回油管(6)、进油管(7)及两根高压管(9),所述的模具本体(4)设置在模压机(3)的本体上,模具本体(4)外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油孔(10),所有所述的通油孔(10)均延伸至模具本体(4)内部,所述的模温机(1)油腔内装有加热油(8),模温机(1)油腔的出油口通过所述的进油管(7)与模压机(3)右侧的油腔连通,模压机(3)右侧的油腔分别与模压机(3)的上加热板(5)和下加热板(2)的进油孔连通,模压机(3)右侧的油腔还通过一根所述的高压管(9)与模具本体(4)上对应的一个通油孔(10)进口连通,模具本体(4)内的所有通油孔(10)的出口通过另一根高压管(9)与模压机(3)左侧的油腔连通,模压机(3)左侧的油腔还与模压机(3)的上加热板(5)和下加热板(2)的出油孔连通,模压机(3)左侧油腔的出油孔通过回油管(6)与模温机(1)油腔的进油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其组成包括模压机(3)和模具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模压成型的加热模具还包括模温机(1)、回油管(6)、进油管(7)及两根高压管(9),所述的模具本体(4)设置在模压机(3)的本体上,模具本体(4)外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通油孔(10),所有所述的通油孔(10)均延伸至模具本体(4)内部,所述的模温机(1)油腔内装有加热油(8),模温机(1)油腔的出油口通过所述的进油管(7)与模压机(3)右侧的油腔连通,模压机(3)右侧的油腔分别与模压机(3)的上加热板(5)和下加热板(2)的进油孔连通,模压机(3)右侧的油腔还通过一根所述的高压管(9)与模具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会立,费红艳,于宪洋,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华安特种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