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7709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0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旨在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利用潮汐变化,使海藻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并且能够及时清理礁体表面的沉积物,有效防止沉积物附着的组合式伞形藻礁。它包括配重基座、升降自动调节装置以及浮动式组合礁体,浮动式组合礁体包括支撑浮架、设置在支撑浮架上的竖向连接导杆、自内而外依次套在一起的第一环形礁体、第二环形礁体与第三环形礁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竖向连接导杆外侧面上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套设在竖向连接导杆上的第一导套与第二导套、连接第一导套与竖向连接导杆的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二导套与第二环形礁体的第二连接杆及连接第三导套与第三环形礁体的第三连接杆。

A composite umbrella shaped algae reef with anti deposi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nti deposition type combined umbrella algal reef, which aims to provide a can not only by tidal changes, the algae to obtain suitable illumination conditions, and can remove sediment from reef surface timely,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reef algae attached to sediment combined umbrella. It comprises a weight lifting base, automatic regulating device and a floating type combination of reef, reef floating combination comprises a support frame, floating on the floating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supporting vertical connection rod,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in turn sets together the first ring reef, second ring and third ring reef reef, is provided from top to bottom in the vertical guide bar connect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first limiting block, second limiting block and third limiting block, set in the vertical guide bar connection on the first guide sleeve and the guide sleeve second, connecting the first guide sleeve and the vertical connecting rod connecting rod, second connecting the first guide sleeve and the second ring reef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and connecting the third guide sleeve and third annular reefs third connecting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藻礁,具体涉及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
技术介绍
受近岸海洋环境变化影响,海水透明度降低,近岸岩礁附着基上沉积物增多,大型海藻的栖息地被能够适宜环境变化的大量低矮珊瑚藻类所覆盖,以及近岸岩礁基质坡度大等因素影响,导致适宜大型海藻栖息的空间逐渐缩小。另一方面,随着海洋环境的改变,如沉积物增多,海水透明度下降等因素,使得大型海藻在受风浪影响小的僻静海区更能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然而,在封闭或半封闭港湾,以及受风浪和海流影响小的海区,由于潮流不畅,沉积物和悬浮物等易覆盖在岩礁基质上,对大型海藻的附着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扩大藻场修复面积,投放人工海藻礁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目前的人工海藻礁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沉底式藻礁,这类藻礁对海区海水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否则海藻难以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而且容易被沉积物覆盖;其二,浮式藻礁(通过浮球漂浮在海面上,将藻礁悬挂在海水中),这类浮式藻礁随海面波浪浮动不仅受海面波浪影响极大,容易因海面波浪浮动而损坏藻礁上生长的海藻;而且浮球漂浮在海面上同样会遮挡阳光,影响海藻的光照条件。这使得目前的人工海藻礁在很多区域不适合进行人工投放移植海藻。进一步的;为了使藻礁不受海面波浪的影响,并且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专利技术人在2016年11月对此进行了改进;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577435A,公开日2017年4月26日,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具备随潮位升降的鱼藻复合礁装置,它包括鱼礁本体;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以及设置在鱼礁本体上的潮位自升降调节机构。潮位自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连接绳、轴线沿上下延伸的主缸体、设置在主缸体内的第一活塞、轴线沿上下延伸的调节缸体以及设置在调节缸体内的第二活塞。主缸体内并位于主缸体的上端与第一活塞之间设有预紧压缩弹簧。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973778A,公开日2017年7月25日,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防沉积物、防风浪藻礁,它包括沉降配重底;悬浮在水中的藻礁本体;连接沉降配重与藻礁本体的连接绳;以及潮位自升降调节机构。藻礁本体包括支撑架、若干设置在支撑架上的浮力块、若干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竖直安装杆及若干与竖直安装杆一一对应的开口朝上的半球形藻礁架,半球形藻礁架上设有与竖直安装杆相配合的竖直安装套,竖直安装杆上还设有用于锁紧竖直安装套的锁紧螺母,锁紧螺母位于竖直安装套的上方,半球形藻礁架设有若干海藻附着基。潮位自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轴线沿上下延伸的主缸体、设置在主缸体内的第一活塞、轴线沿上下延伸的调节缸体以及设置在调节缸体内的第二活塞;主缸体的上端开口,主缸体的下端封闭,且主缸体的下端面设有与主缸体的内腔相连通的主缸体连接口,主缸体的内侧面上并位于第一活塞的上方设有上限位块,主缸体内并位于主缸体的下端与第一活塞之间设有预紧压缩弹簧。上述两个专利技术专利(具备随潮位升降的鱼藻复合礁装置/防沉积物、防风浪藻礁)虽然可不受海面波浪的影响,对海区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不会被沉积物覆盖,并且能够随潮位升降,使海藻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但他们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利用预紧压缩弹簧来平衡外界海水的水压以及藻礁本体的浮力,由于预紧压缩弹簧同时承受外界海水的水压和藻礁本体的浮力,这使得预紧压缩弹簧在使用的一段时间后很容易被压扁,发生塑性形变,影响藻礁的光照调节功能的使用寿命。其二,虽然具备随潮位升降的鱼藻复合礁装置或防沉积物、防风浪藻礁的藻礁本体悬浮在海水中,可以避免藻礁本体整体被沉积物覆盖;但藻礁本体的上表面仍旧会聚集沉积物和悬浮物,导致藻礁本体的上表面被沉积物和悬浮物等覆盖,不利于海藻孢子的附着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利用潮汐变化,使海藻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并且可以有效解决相应技术中利用预紧压缩弹簧来平衡外界海水的水压以及藻礁本体的浮力,存在预紧压缩弹簧容易发生塑性形变,而影响藻礁的光照调节功能的使用寿命的问题的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及时清理礁体表面附着的沉积物,有效防止沉积物附着,从而有利于海藻孢子的附着生长的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包括:配重基座;升降自动调节装置,升降自动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配重基座上的上端开口的第一竖直缸体与上端开口的第二竖直缸体、滑动设置在第一竖直缸体内的第一活塞、设置在第一竖直缸体内侧面上并位于第一活塞上方的活塞限位块、滑动设置在第二竖直缸体内的第二活塞、连通第一竖直缸体的下端与第二竖直缸体的下端的连接管、位于第一竖直缸体上方的预置浮架及连接第一活塞与预置浮架的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竖直缸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竖直缸体的内径;以及浮动式组合礁体,浮动式组合礁体包括支撑浮架、设置在支撑浮架上并位于支撑浮架上方的竖向连接导杆、自内而外依次套在一起的第一环形礁体、第二环形礁体与第三环形礁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竖向连接导杆外侧面上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滑动套设在竖向连接导杆上的第一导套与第二导套、连接第一导套与竖向连接导杆的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二导套与第二环形礁体的第二连接杆及连接第三导套与第三环形礁体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一限位块的上方,第二导套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第三导套位于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之间,所述支撑浮架与第二活塞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绳相连接;所述第一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第二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第三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支撑浮架的浮力大于浮动式组合礁体的重力。本方案的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不仅能够利用潮汐变化,使海藻获得适宜的光照条件,并且可以有效解决相应技术中利用预紧压缩弹簧来平衡外界海水的水压以及藻礁本体的浮力,存在预紧压缩弹簧容易发生塑性形变,而影响藻礁的光照调节功能的使用寿命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方案的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还能够及时清理礁体表面附着的沉积物,有效防止沉积物附着,从而有利于海藻孢子的附着生长。作为优选,第一竖直缸体的内底面上设有下吸附磁铁,第一活塞的下端面上设有与下吸附磁铁相配合的上吸附磁铁。本方案结构有利于提高清理礁体表面附着的沉积物的清理效果。作为优选,当第二导套抵在第二限位块上,并且第三导套抵在第三限位块上时:第一环形礁体的上表面、第二环形礁体的上表面与第三环形礁体的上表面位于同一高度。作为优选,第一连接杆的数量为多根,且第一连接杆绕竖向连接导杆的周向均布,各第一连接杆围成一个适于鱼类栖息的第一网笼。作为优选,第二连接杆的数量为多根,且第二连接杆绕竖向连接导杆的周向均布,各第二连接杆围成一个适于鱼类栖息的第二网笼,所述第一网笼位于第二网笼内,且相邻两根第一连接杆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距。本方案的第一网笼和第二网笼不仅能够为鱼类提供避敌、摄食、育幼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形成鱼礁群;而且第一网笼的间隙小于第二网笼间隙,这样第一网笼能够为更小的幼鱼提供避敌场所。作为优选,第三连接杆的数量为多根,且第三连接杆绕竖向连接导杆的周向均布,各第三连接杆围成一个适于鱼类栖息的第三网笼,所述第二网笼位于第三网笼内,且相邻两根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三连接杆之间的间距。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一,不仅能够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其特征是,包括:配重基座;升降自动调节装置,升降自动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配重基座上的上端开口的第一竖直缸体与上端开口的第二竖直缸体、滑动设置在第一竖直缸体内的第一活塞、设置在第一竖直缸体内侧面上并位于第一活塞上方的活塞限位块、滑动设置在第二竖直缸体内的第二活塞、连通第一竖直缸体的下端与第二竖直缸体的下端的连接管、位于第一竖直缸体上方的预置浮架及连接第一活塞与预置浮架的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竖直缸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竖直缸体的内径;以及浮动式组合礁体,浮动式组合礁体包括支撑浮架、设置在支撑浮架上并位于支撑浮架上方的竖向连接导杆、自内而外依次套在一起的第一环形礁体、第二环形礁体与第三环形礁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竖向连接导杆外侧面上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滑动套设在竖向连接导杆上的第一导套与第二导套、连接第一导套与竖向连接导杆的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二导套与第二环形礁体的第二连接杆及连接第三导套与第三环形礁体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一限位块的上方,第二导套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第三导套位于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之间,所述支撑浮架与第二活塞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绳相连接;所述第一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第二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第三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支撑浮架的浮力大于浮动式组合礁体的重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沉积型的组合式伞形藻礁,其特征是,包括:配重基座;升降自动调节装置,升降自动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配重基座上的上端开口的第一竖直缸体与上端开口的第二竖直缸体、滑动设置在第一竖直缸体内的第一活塞、设置在第一竖直缸体内侧面上并位于第一活塞上方的活塞限位块、滑动设置在第二竖直缸体内的第二活塞、连通第一竖直缸体的下端与第二竖直缸体的下端的连接管、位于第一竖直缸体上方的预置浮架及连接第一活塞与预置浮架的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竖直缸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竖直缸体的内径;以及浮动式组合礁体,浮动式组合礁体包括支撑浮架、设置在支撑浮架上并位于支撑浮架上方的竖向连接导杆、自内而外依次套在一起的第一环形礁体、第二环形礁体与第三环形礁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竖向连接导杆外侧面上的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滑动套设在竖向连接导杆上的第一导套与第二导套、连接第一导套与竖向连接导杆的第一连接杆、连接第二导套与第二环形礁体的第二连接杆及连接第三导套与第三环形礁体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一限位块的上方,第二导套位于第一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之间,第三导套位于第二限位块与第三限位块之间,所述支撑浮架与第二活塞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绳相连接;所述第一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第二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第三环形礁体的重力大于浮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远新王伟定梁君张亚洲丰美萍周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