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防尘罩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3136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防尘罩和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器防尘罩,包括下筒体、中筒体和上筒体,所述下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上,所述上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器防尘罩有效避免了灰尘附着在连杆上,并且对连杆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避免了异响和储油缸掉漆等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器防尘罩和汽车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器防尘罩和汽车。
技术介绍
减振器用于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从而改善汽车的行驶舒适性。减振器通常由缸体、阀系、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和连杆)、防尘罩等部件组成,缸体内部装有油液,活塞杆将缸体分为上、下两个腔室,当车架与车桥作相对往复相对运动时,活塞在缸体内往复移动,油液通过阀系在上下腔室之间往复流动,由于阀系孔壁与油液之间的摩擦以及油液分子之间的摩擦形成了阻尼力,从而将车身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该热能随后被油液和缸体吸收并散入大气,从而实现了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减振器防尘罩用于在减振器上下运动时防止灰尘附着在连杆和油封上,其对连杆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防止汽车行驶所带起的碎石类物体划伤及破坏连杆。现在的减振器通常设置单通式防尘罩,该防尘罩直接罩设在减振器的储油缸上,防尘罩的下段与储油缸为半密封状态,因此无法有效地防止灰尘附着在连杆上;此外,该防尘罩下段容易与储油缸壁产生刮擦,从而易造成异响和储油缸掉漆等不良现象。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防尘罩和汽车,该减振器防尘罩不仅有效避免了灰尘附着在连杆上,此外还避免了异响和储油缸掉漆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防尘罩,包括下筒体、中筒体和上筒体,所述下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上,所述上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外壁上。进一步地,减振器防尘罩还包括分别用于对所述下筒体和所述上筒体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进一步地,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槽和第一导轨,在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导轨,在所述上筒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轨滑设在所述第一导槽中,所述第一导轨滑设在所述第二导槽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的背面。进一步地,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沿圆周方向均布四个所述第一导槽和四个所述第一导轨,在每一所述第一导槽中滑设有一所述第二导轨,每一所述第一导轨滑设在一所述第二导槽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槽下端的第一下限位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端的第一上限位部,所述第一上限位部能够抵止于所述第一下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端的第二上限位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槽下端的第二下限位部,所述第二下限位部能够抵止于所述第二上限位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限位部和第二上限位部均为向外的凸块,所述第一下限位部和第二下限位部均为向内的凸块。进一步地,减振器防尘罩还包括用于与减振器的储油缸连接的底座,所述底座卡接在所述下筒体的下端。进一步地,减振器防尘罩还包括用于与减振器的连杆连接的顶座,所述顶座卡接在所述上筒体的上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减振器和上述任一所述的减振器防尘罩,所述减振器包括连杆和储油缸,所述连杆固定在所述上筒体上,所述储油缸固定在所述下筒体上。本技术的减振器防尘罩具有下筒体、中筒体和上筒体三段结构,其中下筒体和上筒体分别滑设并限位在中筒体的内壁和外壁上,从而使各筒体能够相互错位的收缩和伸展,该减振器防尘罩的下筒体用于与减振器的储油缸固定连接,上筒体用于与减振器的连杆固定连接,连杆在减振器上下运动时的密封性好,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灰尘附着在连杆上,并且能够对连杆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由于下筒体固定设置在储油缸上,因此不会与储油缸壁产生刮擦,从而避免了异响和储油缸掉漆等不良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防尘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减振器防尘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下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中筒体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中筒体的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上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中筒体与上筒体和下筒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底座与储油缸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顶座与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筒体;11:第二导轨;12:第一上限位部;2:中筒体;21:第一导槽;22:第一导轨;23:第一下限位部;24:第二上限位部;3:上筒体;31:第二导槽;32:第二下限位部;4:底座;5:顶座;6:储油缸;7: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的减振器防尘罩,包括下筒体1、中筒体2和上筒体3,下筒体1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中筒体2的内壁上,上筒体3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中筒体2的外壁上。本技术的减振器防尘罩具有下筒体1、中筒体2和上筒体3三段结构,其中下筒体1和上筒体3分别滑设并限位在中筒体2的内壁和外壁上,从而使各筒体能够相互错位的收缩和伸展,该减振器防尘罩的下筒体1用于与减振器的储油缸6固定连接,上筒体3用于与减振器的连杆7固定连接,连杆7在减振器上下运动时的密封性好,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灰尘附着在连杆7上,并且能够对连杆7形成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由于下筒体1固定设置在储油缸6上,因此不会与储油缸壁产生刮擦,从而避免了异响和储油缸6掉漆等不良现象。在本技术中,下筒体1和上筒体3能够分别限位在中筒体2的内壁和外壁上,指的是下筒体1和上筒体3在滑动过程中不会与中筒体2形成分离,可以通过本领域的常规结构实现对下筒体1和上筒体3的限位。具体地,减振器防尘罩还包括分别用于对下筒体1和上筒体3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不作严格限制,第一限位部可以设置在下筒体1和中筒体2的至少一个上,第二限位部可以设置在上筒体3和中筒体2的至少一个上,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只要能够分别使下筒体1和上筒体3在滑动至中筒体2的端部时不会从中筒体2上脱落即可。本技术对下筒体1和上筒体3在中筒体2上的滑动方式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通过相互配合的导槽和导轨等常规方式实现。结合图3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中筒体2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设置第一导槽21和第一导轨22;相应地,在下筒体1的外壁上设置第二导轨11,在上筒体3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导槽31;其中,第二导轨11滑设在第一导槽21中,第一导轨22滑设在第二导槽31中。在上述设置方式下,上筒体3套设在中筒体2的外部,中筒体2套设在下筒体1的外部,三个筒体之间相互错位的收缩和伸展,不仅便于适应减振器的长度变化,此外能够避免灰尘等杂物进入,从而起到对连杆7的防尘作用。在本技术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槽21和第一导轨22轴向设置在中筒体2上;对第一导槽21和第一导轨22的轴向设置长度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设置在中筒体2的整个长度上。此外,对第一导槽21和第一导轨22的设置数量不作严格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减振器防尘罩和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筒体、中筒体和上筒体,所述下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上,所述上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外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筒体、中筒体和上筒体,所述下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上,所述上筒体轴向滑设并且能够限位在所述中筒体的外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用于对所述下筒体和所述上筒体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导槽和第一导轨,在所述下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导轨,在所述上筒体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轨滑设在所述第一导槽中,所述第一导轨滑设在所述第二导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的背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防尘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筒体的内壁和外壁上分别沿圆周方向均布四个所述第一导槽和四个所述第一导轨,在每一所述第一导槽中滑设有一所述第二导轨,每一所述第一导轨滑设在一所述第二导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彭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