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257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膜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背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一侧的反射层;及,位于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一侧的功能膜层。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射层反射的光线景象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的反射层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膜层进行优化,以达到防氧化、防划伤等目的,提高内后视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
本技术涉及汽车
,更为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内后视镜是驾驶员观察汽车后方情况的主要部件,其属于汽车的重要安全组件,其镜面、外形都颇有讲究,因而内后视镜的质量及安装都有相应的标准。驾驶员在夜间或黑暗的长距离隧道中驾车行驶时,后方的车辆的车头大灯的灯光通过本车后窗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内后视镜的将反射的强光照射在驾驶员的眼镜上会出现眩目光,进而对驾驶员的眼镜造成刺激,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进一步优化汽车的内后视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射层反射的光线景象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的反射层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膜层进行优化,以达到防氧化、防划伤等目的,提高内后视镜的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膜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背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一侧的反射层;及,位于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一侧的功能膜层。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电极;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电极。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一引线排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二引线排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排和第二引线排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长边相对侧区域。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为氧化铟锡电极。可选的,所述反射层为合金反射层、金属反射层或多个金属叠层反射层。可选的,所述功能膜层包括:位于所述合金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一侧的防氧化层;及,位于所述防氧化层背离所述合金反射层一侧的防划伤层。可选的,所述防氧化层为氧化硅层或氧化铝层。可选的,所述防划伤层包括油墨层、防爆膜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叠层;其中,所述防划伤层为组合叠层时,所述油墨层位于所述防爆膜和所述防氧化层之间。可选的,所述合金反射层的材质为Ag-Pb-Cu合金;及,所述多个金属叠层反射层包括铝层和钼层,且所述铝层位于所述钼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有内后视镜,所述内后视镜为上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膜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背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一侧的反射层;及,位于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一侧的功能膜层。由上述内容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射层反射的光线景象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的反射层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膜层进行优化,以达到防氧化、防划伤等目的,提高内后视镜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驾驶员在夜间或黑暗的长距离隧道中驾车行驶时,后方的车辆的车头大灯的灯光通过本车后窗照射到内后视镜上时,内后视镜的将反射的强光照射在驾驶员的眼镜上会出现眩目光,进而对驾驶员的眼镜造成刺激,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对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进一步优化汽车的内后视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射层反射的光线景象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的反射层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膜层进行优化,以达到防氧化、防划伤等目的,提高内后视镜的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具体结合图1至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参考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内后视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01和第二透明基板102,其中,第一透明基板101和第二透明基板102优选为玻璃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02和第二透明基板102之间的电致变色膜层200;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102背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200一侧的反射层300;及,位于所述反射层300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102一侧的功能膜层400。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射层反射的光线景象观察汽车后方情况;在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可以对电致变色膜层加电后提高其对光的吸收能力,进而使得内后视镜的反射层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减弱,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膜层进行优化,以达到防氧化、防划伤等目的,提高内后视镜的可靠性。参考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致变色膜层200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210;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210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101之间的第一电极221;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210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102之间的第二电极220。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如对第一电极施加正向电压,而对第二电极施加负向电压;或者,对第一电极施加负向电压,而对第二电极施加正向电压),以通过施加电压值大小的不同,调节电致变色膜层的颜色深浅。其中,当在有强光照射至内后视镜上时,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使得电致变色膜层的颜色变深而提高其吸收光线的能力,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光线反射率,能够避免眩目光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为氧化铟锡电极,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层通过引线排与电极电连接,进而对电极施加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及其内后视镜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膜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背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一侧的反射层;及,位于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一侧的功能膜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电致变色膜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背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一侧的反射层;及,位于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一侧的功能膜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电致变色材料层;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电极;及,位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层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一引线排电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二引线排电连接;所述第一引线排和第二引线排分别位于所述内后视镜的长边相对侧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为氧化铟锡电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毅裴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