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751007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属于混凝土的制备技术领域,所述的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包括以下原料: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聚苯酚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三聚丙烯酸锌。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得的建筑用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大,韧性和防腐蚀性能优异。

Formula of concrete for building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formula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pertain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reparing concre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formula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raw materials of cement, sand, stone, water, paper, straw, hemp fiber, polypropylene, polystyrene, poly phenolic resin, polysulfone ([2 oxiranyl) 1,2 2-cyclohexanediol]2 ethyl 2 (Qiang Jiaji) 1,3 propylene glycol ether, SJ 101 resin, three polyacrylic acid zinc. The building concrete made by the invention has large tensile strength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xcellent toughnes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用混凝土的制备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
技术介绍
建筑用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建筑用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砾、细沙作集料,与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还可以加入外加剂和掺合料,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建筑用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现有的建筑用混凝土大多采用简单的水泥、砂砾、细沙混合水制造,这样制造而得的建筑用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裂纹,抗拉强度低,耐腐蚀性差,韧性性能差。例如,中国专利申请文献“高韧性混凝土配方”(公开号:CN201710091377)公开了一种高韧性混凝土配方,按重量比由以下成分组成:水泥:32-43份,砂:15-22份,石:12-19份,水:35-45份,纸筋:4-9份,稻草秸:4-9份,麻刀:4-9份,聚丙纤维:10-15份。该高韧性混凝土除了韧性指标较好外,抗渗透和抗拉强度能力也只是有一定限度的提升,且容易出现裂纹、耐腐蚀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以解决在中国专利申请文献“高韧性混凝土配方”(公开号:CN201710091377)公开的混凝土配方、方法基础上,如何优化组分、用量和方法,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冲压性能,韧性性能,防腐蚀性能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包括以下原料: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聚苯酚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三聚丙烯酸锌;所述聚苯酚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三聚丙烯酸锌的重量比为(4-8):(12-20):(6-9):(8-12):(3-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由实施例1-4的数据可见,实施例2为最优实施例,获得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韧性性能、防腐蚀性能指标的综合性能最好。(2)由实施例2和对比例1-6的数据可见,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聚苯酚醛、三聚丙烯酸锌同时添加在制备建筑用混凝土中起到了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建筑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冲压性能,韧性性能,防腐蚀性能,这可能是:1)聚砜树脂拥有优异的刚性和韧性、耐腐蚀性能、抗蠕变性能,同时与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可以提高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的韧性,并形成拥有粘胶性能的结构,提高建筑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冲压性能,韧性性能,防腐蚀性能;2)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拥有较好的压缩和拉伸强度,长期暴置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且拥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建筑用混凝土中添加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可提高建筑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韧性性能;3)SJ-101树脂拥有很高的强度,添加SJ-101树脂可提升建筑用混凝土的强度;4)聚苯酚醛可起到活化组分的作用,促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分子之间更紧密的结合,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显著提升建筑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5)三聚丙烯酸的相对分子量较大,具有良好的耐水耐化学性性能,且干燥快、施工方便,易于施工重涂和返工,可与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产生链式效应,让聚砜树脂、SJ-101树脂分子之间更加夯实,显著提高建筑用混凝土的防腐蚀性能。(3)由实施例1-4和对比例7的数据可见,实施例1-4的建筑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韧性性能、防腐蚀性能显著高于对比例7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韧性性能、防腐蚀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实例加以说明,这些实例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但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实施例中,所述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水泥120-150份、砂24-30份、石20-26份、水250-400份、纸筋16-20份、稻草秸18-25份、麻刀12-17份、聚丙纤维8-15份、聚苯酚醛4-8份、聚砜树脂12-20份、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6-9份、SJ-101树脂8-12份、三聚丙烯酸锌3-6份;所述的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先将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按重量比例混合,制得混合匀料;S2、改性材料:在温度为60-72℃的条件下将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聚苯酚醛、三聚丙烯酸锌按重量比例混合,搅拌4-6min后迅速将温度升高至85-92℃,搅拌改性时间为15-30min,制得改性材料;S3、搅拌:将步骤S1制得的混合匀料加入重量份水,搅拌8-10min后加入步骤S2制得的改性材料,再搅拌10-15min,制得建筑用混凝土。下面通过更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实施例1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水泥122份、砂25份、石20份、水250份、纸筋16份、稻草秸18份、麻刀12份、聚丙纤维8份、聚苯酚醛4份、聚砜树脂12份、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6份、SJ-101树脂8份、三聚丙烯酸锌3份;所述的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先将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按重量比例混合,制得混合匀料;S2、改性材料:在温度为60℃的条件下将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聚苯酚醛、三聚丙烯酸锌按重量比例混合,搅拌4min后迅速将温度升高至85℃,搅拌改性时间为30min,制得改性材料;S3、搅拌:将步骤S1制得的混合匀料加入重量份水,搅拌8min后加入步骤S2制得的改性材料,再搅拌15min,制得建筑用混凝土。实施例2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以下原料:水泥140份、砂28份、石25份、水350份、纸筋18份、稻草秸22份、麻刀15份、聚丙纤维12份、聚苯酚醛6份、聚砜树脂18份、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8份、SJ-101树脂10份、三聚丙烯酸锌5份;所述的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先将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按重量比例混合,制得混合匀料;S2、改性材料:在温度为70℃的条件下将聚砜树脂、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聚苯酚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三聚丙烯酸锌;所述聚苯酚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三聚丙烯酸锌的重量比为(4‑8):(12‑20):(6‑9):(8‑12):(3‑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混凝土的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原料:水泥、砂、石、水、纸筋、稻草秸、麻刀、聚丙纤维、聚苯酚醛、聚砜树脂、聚[(2-环氧乙烷基)-1,2-环己二醇]2-乙基-2-(羟甲基)-1,3-丙二醇醚、SJ-101树脂、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汝森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丰达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