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防坠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0961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减速防坠电梯,减速装置包括减速执行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手动操作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自动操作的自动操作机构,检测所述轿厢下降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器,检测所述轿厢速度的速度检测器,对所述轿厢的加速度和速度发出警报的报警器,以及接收加速度检测器和速度检测器信号并对自动操作机构和报警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速防坠电梯,其可对坠落过程中的轿厢进行减速,有效避免轿厢坠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实用性强。

A deceleration and anti falling elevato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eceleration parachute lift, deceleration device comprises a speed actuator, manual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manual operation of reducing actuator, automatic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utomatic operation of reducing actuator, detecting the car acceleration detection fall acceleration sensor, speed detector detects the speed of the car.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of the car alarm alarm controller and receiving acceleration detector and the speed detector signal and the control of the automatic alar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decelerating anti falling elevator of the invention can slow down the car in the falling process, effectively avoid the casualty accident caused by the falling of the car, and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速防坠电梯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201710200345.5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710200345.5,申请日为2017年03月30日,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减速坠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速防坠电梯。
技术介绍
垂直升降电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建筑设备应用广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轿厢出现突然坠落等加速度较大或发生超速等异常状况,给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坠落过程中的轿厢进行减速,有效避免轿厢坠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实用性强的减速防坠电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一种减速防坠电梯,包括轿厢,定义电梯井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所述轿厢具有底壁以及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分别一一相对应的第一外侧壁、第二外侧壁、第三外侧壁和第四外侧壁;还包括对轿厢进行减速的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减速执行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手动操作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自动操作的自动操作机构,检测所述轿厢下降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器,检测所述轿厢速度的速度检测器,对所述轿厢的加速度和速度发出警报的报警器,以及接收加速度检测器和速度检测器信号并对自动操作机构和报警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所述减速执行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轿厢上的第一减速执行装置,第二减速执行装置,以及对第一减速执行装置和第二减速执行装置进行驱动的减速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减速执行装置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对应进行摩擦减速,所述第二减速执行装置与电梯井的第三内侧壁相对应进行摩擦减速;所述第一减速执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壁下部并分别靠近第一外侧壁两竖向侧边的第一减速执行单体,第二减速执行单体,以及对第一减速执行单体和第二减速执行单体直接进行驱动的第一减速驱动单体;所述第一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一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一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一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一摩擦滚轮包括第一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一外侧壁连接对第一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一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摩擦轴两端的第一摩擦轮,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上支撑板、第一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一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一摩擦轮内侧的第一枢接板;所述第一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一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一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一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摩擦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壁的第一靠近端和远离第一外侧壁的第一远离端,所述第一条形孔内设有张设于所述第一远离端和所述第一摩擦轴之间的第一抵顶弹簧,所述第一远离端形成有容置压缩后的所述第一抵顶弹簧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抵顶弹簧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摩擦轴相对应匹配的第一摩擦凹槽,所述第一摩擦凹槽具有处于上方的第一上摩擦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摩擦壁;所述第一上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一上摩擦壁上方的第一上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一上弹性延伸板上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上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一上弹性延伸板和第一上固定板之间的第一上弹簧;所述第一上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上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一下摩擦壁下方的第一下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一下弹性延伸板下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下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一下弹性延伸板和第一下固定板之间的第一下弹簧;所述第一下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一摩擦驱动杆垂直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较所述第二导向板更靠近所述第一摩擦凹槽,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均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的周面形成有处于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张设有套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上的第一反弹弹簧;所述第二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二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二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二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二摩擦滚轮包括第二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一外侧壁连接对第二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二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摩擦轴两端的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上支撑板、第二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二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二摩擦轮内侧的第二枢接板;所述第二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二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二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二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二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摩擦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壁的第二靠近端和远离第一外侧壁的第二远离端,所述第二条形孔内设有张设于所述第二远离端和所述第二摩擦轴之间的第二抵顶弹簧,所述第二远离端形成有容置压缩后的所述第二抵顶弹簧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抵顶弹簧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底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摩擦轴相对应匹配的第二摩擦凹槽,所述第二摩擦凹槽具有处于上方的第二上摩擦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二下摩擦壁;所述第二上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二上摩擦壁上方的第二上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二上弹性延伸板上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二上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二上弹性延伸板和第二上固定板之间的第二上弹簧;所述第二上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下支撑板的上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二下摩擦壁下方的第二下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二下弹性延伸板下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二下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二下弹性延伸板和第二下固定板之间的第二下弹簧;所述第二下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二摩擦驱动杆垂直的第三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所述第三导向板较所述第四导向板更靠近所述第二摩擦凹槽,所述第三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均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的周面形成有处于所述第三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之间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三导向板之间张设有套于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上的第二反弹弹簧;所述第一减速驱动单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和第二摩擦驱动杆相平行的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和第二摩擦驱动杆相垂直的第一传动杆,以及与第一驱动杆沿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驱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减速防坠电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速防坠电梯,包括轿厢,定义电梯井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所述轿厢具有底壁以及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分别一一相对应的第一外侧壁、第二外侧壁、第三外侧壁和第四外侧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轿厢进行减速的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减速执行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手动操作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自动操作的自动操作机构,检测所述轿厢下降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器,检测所述轿厢速度的速度检测器,对所述轿厢的加速度和速度发出警报的报警器,以及接收加速度检测器和速度检测器信号并对自动操作机构和报警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所述减速执行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轿厢上的第一减速执行装置,第二减速执行装置,以及对第一减速执行装置和第二减速执行装置进行驱动的减速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减速执行装置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对应进行摩擦减速,所述第二减速执行装置与电梯井的第三内侧壁相对应进行摩擦减速;所述第一减速执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壁下部并分别靠近第一外侧壁两竖向侧边的第一减速执行单体,第二减速执行单体,以及对第一减速执行单体和第二减速执行单体直接进行驱动的第一减速驱动单体;所述第一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一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一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一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一摩擦滚轮包括第一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一外侧壁连接对第一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一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摩擦轴两端的第一摩擦轮,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上支撑板、第一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一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一摩擦轮内侧的第一枢接板;所述第一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一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一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一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摩擦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壁的第一靠近端和远离第一外侧壁的第一远离端,所述第一条形孔内设有张设于所述第一远离端和所述第一摩擦轴之间的第一抵顶弹簧,所述第一远离端形成有容置压缩后的所述第一抵顶弹簧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抵顶弹簧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摩擦轴相对应匹配的第一摩擦凹槽,所述第一摩擦凹槽具有处于上方的第一上摩擦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摩擦壁;所述第一上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一上摩擦壁上方的第一上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一上弹性延伸板上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上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一上弹性延伸板和第一上固定板之间的第一上弹簧;所述第一上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上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一下摩擦壁下方的第一下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一下弹性延伸板下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下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一下弹性延伸板和第一下固定板之间的第一下弹簧;所述第一下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一摩擦驱动杆垂直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较所述第二导向板更靠近所述第一摩擦凹槽,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均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的周面形成有处于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张设有套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上的第一反弹弹簧;所述第二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二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二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二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二摩擦滚轮包括第二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一外侧壁连接对第二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二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摩擦轴两端的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上支撑板、第二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二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二摩擦轮内侧的第二枢接板;所述第二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二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二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二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二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摩擦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壁的第二靠近端和远离第一外侧壁的第二远离端,所述第二条形孔内设有张设于所述第二远离端和所述第二摩擦轴之间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防坠电梯,包括轿厢,定义电梯井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所述轿厢具有底壁以及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第三内侧壁和第四内侧壁分别一一相对应的第一外侧壁、第二外侧壁、第三外侧壁和第四外侧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轿厢进行减速的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减速执行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手动操作机构,对减速执行机构进行自动操作的自动操作机构,检测所述轿厢下降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器,检测所述轿厢速度的速度检测器,对所述轿厢的加速度和速度发出警报的报警器,以及接收加速度检测器和速度检测器信号并对自动操作机构和报警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所述减速执行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轿厢上的第一减速执行装置,第二减速执行装置,以及对第一减速执行装置和第二减速执行装置进行驱动的减速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减速执行装置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对应进行摩擦减速,所述第二减速执行装置与电梯井的第三内侧壁相对应进行摩擦减速;所述第一减速执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壁下部并分别靠近第一外侧壁两竖向侧边的第一减速执行单体,第二减速执行单体,以及对第一减速执行单体和第二减速执行单体直接进行驱动的第一减速驱动单体;所述第一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一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一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一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一摩擦滚轮包括第一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一外侧壁连接对第一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一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摩擦轴两端的第一摩擦轮,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上支撑板、第一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一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一摩擦轮内侧的第一枢接板;所述第一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一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一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一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摩擦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壁的第一靠近端和远离第一外侧壁的第一远离端,所述第一条形孔内设有张设于所述第一远离端和所述第一摩擦轴之间的第一抵顶弹簧,所述第一远离端形成有容置压缩后的所述第一抵顶弹簧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抵顶弹簧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摩擦轴相对应匹配的第一摩擦凹槽,所述第一摩擦凹槽具有处于上方的第一上摩擦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一下摩擦壁;所述第一上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一上摩擦壁上方的第一上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一上弹性延伸板上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上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一上弹性延伸板和第一上固定板之间的第一上弹簧;所述第一上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上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一下摩擦壁下方的第一下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一下弹性延伸板下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下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一下弹性延伸板和第一下固定板之间的第一下弹簧;所述第一下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一摩擦驱动杆垂直的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较所述第二导向板更靠近所述第一摩擦凹槽,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均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的周面形成有处于所述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张设有套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上的第一反弹弹簧;所述第二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二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二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二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二摩擦滚轮包括第二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一外侧壁连接对第二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二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摩擦轴两端的第二摩擦轮,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上支撑板、第二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二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二摩擦轮内侧的第二枢接板;所述第二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二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二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二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二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摩擦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外侧壁的第二靠近端和远离第一外侧壁的第二远离端,所述第二条形孔内设有张设于所述第二远离端和所述第二摩擦轴之间的第二抵顶弹簧,所述第二远离端形成有容置压缩后的所述第二抵顶弹簧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抵顶弹簧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底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的端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摩擦轴相对应匹配的第二摩擦凹槽,所述第二摩擦凹槽具有处于上方的第二上摩擦壁和处于下方的第二下摩擦壁;所述第二上支撑板的下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二上摩擦壁上方的第二上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二上弹性延伸板上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二上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二上弹性延伸板和第二上固定板之间的第二上弹簧;所述第二上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下支撑板的上端设有朝向电梯井的第一内侧壁延伸并对应弹性抵顶于所述第二下摩擦壁下方的第二下弹性延伸板,处于第二下弹性延伸板下方且水平设置的第二下固定板,以及张设于第二下弹性延伸板和第二下固定板之间的第二下弹簧;所述第二下弹性延伸板由根部至端部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二摩擦驱动杆垂直的第三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所述第三导向板较所述第四导向板更靠近所述第二摩擦凹槽,所述第三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均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的周面形成有处于所述第三导向板和第四导向板之间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所述第三导向板之间张设有套于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上的第二反弹弹簧;所述第一减速驱动单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和第二摩擦驱动杆相平行的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和第二摩擦驱动杆相垂直的第一传动杆,以及与第一驱动杆沿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驱动杆和第一导向杆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杆中部;所述第一驱动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一驱动杆垂直的第一驱动导向板,所述第一驱动导向板形成有供所述第一驱动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导向杆配设有与所述底壁连接并均与第一导向杆垂直的第二驱动导向板,所述第二驱动导向板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向杆匹配滑动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传动杆具有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相对应进行驱动的第一驱动端,和与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相对应进行驱动的第二驱动端;所述第一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摩擦驱动杆之间张设有第一摩擦力保持弹簧,所述第二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摩擦驱动杆之间张设有第二摩擦力保持弹簧;所述第一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摩擦力保持弹簧之间垫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摩擦力保持弹簧之间垫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减速执行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外侧壁下部并分别靠近第三外侧壁两竖向侧边的第三减速执行单体,第四减速执行单体,以及对第三减速执行单体和第四减速执行单体直接进行驱动的第二减速驱动单体;所述第三减速执行单体包括与电梯井的第三内侧壁相接触进行摩擦的第三摩擦滚轮,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三外侧壁方向延伸与第三摩擦滚轮进行摩擦的第三摩擦驱动杆;所述第三摩擦滚轮包括第三滚轮主体和与所述第三外侧壁连接对第三滚轮主体进行支撑的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三滚轮主体包括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三外侧壁平行的第三摩擦轴和两个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三摩擦轴两端的第三摩擦轮,所述第三支撑架包括第三上支撑板、第三下支撑板以及两个枢接于所述第三摩擦轴两端并处于两所述第三摩擦轮内侧的第三枢接板;所述第三上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摩擦轴平行并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三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三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下支撑板与所述第三摩擦轴平行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三摩擦轴倾斜与两所述第三枢接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枢接板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三摩擦轴的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水平设置并垂直于所述第三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斌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科大高科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